题赠孙艳
妆楼月静照纱窗,
妙手精心理素缃。
玉镜台前添古砚,
书香阁内泛书香。
福建一位梁老先生,父亲的遗物——6册民国课本,经孙艳修复完好,他惊叹之余,特意题写了这首诗,赠给孙艳,表达谢忱。
华灯初上,喧嚣退却。
京城一隅,一个身影在孤灯下忙碌。案前,正在修复的清代宣统三年《京师学堂小学毕业文凭》即将完工。女修复师名叫孙艳,火箭军某部军官王赞波的妻子。遨游冷僻复杂的古籍修复领域,她先后修复古书500多册,成为享誉业界的“草根”古籍修复专家。
一本古籍 点燃心中梦想
2004年9月,有着计算机学士学位的孙艳放弃在老家银行的优越工作,带着8个月大的女儿,随军来到某导弹部队,一心相夫教女、照顾家庭。
一天,丈夫买回民国版石印古籍《诗经读本》,32开大小,纸页泛着黄色,字体极为漂亮。孙艳第一次与古籍接触,便一发不可收拾。
她从阅读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起步,再到翻看四书五经、古代小说、戏曲文学故事,短短几年间把收集到的500多册古籍和400多册专业类书籍翻阅了一遍。孙艳还阅读与图书有关的书史、书话、书评类书籍,逐渐掌握了传统国学的基本内容、古籍发展史、文化发展史和书籍印刷史,慢慢练就一手绝活儿:鉴定识别纸张类型和不同种类的古籍善本。
社会上流转的许多古籍经历火浸、水渍、虫蛀等种种厄运,残损严重。每每翻看残损古籍,缺字、掉渣的情形总让孙艳心疼不已。她上网查资料,购买古籍修复教材,采用土法调试,自己动手修复,可效果并不理想。
她联系国家图书馆修复中心寻求帮助,结果没能如愿。不忍心见书籍“受伤”,一个梦想在孙艳的心中萌芽:掌握古籍修复技艺,医好自己的“病”书。
一则报道 改变人生轨迹
2008年3月一则新闻报道称,全国公藏古籍超过3000万册(件),全国图书馆专业古籍修复人员不足100人,完成1000万册(件)残破严重古籍的修复任务需要近千年。
孙艳决定投身这项事业,当一名真正的“妙手书医”。
古籍修复专业性强,科学的技术手段包括会诊病情、制定修复方案、拆书页、选配修补纸等几十道工序,不经系统学习很难掌握这门技术。然而国家图书馆等专业机构培训,只招系统内的。遗憾之余,她开始自学相关专业知识,从出版学、目录学、古汉语、古文字,到印刷、美术、字画甚至化学等多学科,全面涉猎。她先后购置400多本专业书籍,把《纸鉴》《古籍善本》《历代珍稀版本经验录》等几十种专业书籍置于修复桌前,随时翻看。古籍展览会、拍卖会现场,孙艳成了一名观摩学习的常客。
2009年,孙艳如愿师从辽宁省图书馆高级美术师陈浮先生,系统学习掌握古籍修复技艺。她把自己修复的古籍书影对比图传到网上,得到书友和专家一致肯定,并应邀在文房天下、雅昌等多家网站建立古籍修复工作室,普及宣传古籍知识和古籍保护常识,解答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
一个平台 传承工匠精神
今年1月28日,孙艳应邀到北京四中讲课,为中学生普及线装书装订及书籍演变等知识。3月6日,她走进中央电视台,现场展示古籍修复技艺。
12年古籍修复,孙艳硕果盈枝,渐入佳境:相继修复了《天禄琳琅书目》等一批48册珍贵古籍善本、1册仅30多页的康熙朝残损套色古籍《广韵金石府》、3册文献《直隶陕州志》。这期间,她发现并收集到稀见文献史料一批、各类稿钞本数十种,其中有清代学者苏大山的钞本、《孔孟图歌》《孝悌图说》等稀见古籍12部,革命文献、蒙学读物、俗文学等也有200余册。
两年前,孙艳登上了“我与中华古籍故事”有奖征文领奖台,她撰写的《寂静花开》,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荣获二等奖。征文由光明日报社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同年10月,全球最大的中文旧书网站对孙艳作了专访。
随着在业界名气越来越大,行内不少机构频频向孙艳抛出了橄榄枝。最终,她选择到北京一家线装书店担任经营管理者,成为一名驻店古籍“美容师”兼讲解员,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专业古籍修复平台。孙艳坚信,在这个平台上,她能更好地传承古籍修复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