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地区,以做媒为业的男子被人们称为“媒公”。有一位老人,因为长年不断为地方青年参军入伍牵线搭桥,久而久之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叫做“兵媒公”。他叫乔运红,今年63岁,是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的一名退伍老兵。
1985年“百万大裁军”,乔运红挥泪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建筑工。平时不善言辞的他,只要听到有人议论部队的不是,铁定凑上去据理力争,非让对方心服口服不可。
1997年秋末冬初,乔运红从建筑公司辞职,成为一名街道清洁工。当时正值征兵季节,他经常扫到大把的征兵宣传单,看着可惜,便拾掇干净后又还给发传单的人。
乔运红的举动,引起了人武部工作人员的注意。交谈中,乔运红得知当地群众拥军优属热情逐年滑坡,许多年轻人对“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不感兴趣,感到十分震惊与困惑:“我们年轻时想当兵想得心痒痒,听到征兵就来劲。”聊起自己当年的参军经历,乔运红有些激动。“参军报国是公民的义务,不能因为身在和平年代就没有这份责任担当,我要在这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主动向人武部请缨担当征兵宣传志愿者。
每年征兵季,清扫街道之余,乔运红都拿着宣传资料走街串巷、进村入寨,逐户逐人摸底宣讲。起初,邻居街坊有些不理解,劝他“少操这份闲心”,他则义正辞严地反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是一名老兵。”
对于征兵宣传动员,乔运红可不是一般的认真,遇到“油盐不进”的青年或家长,他会不厌其烦地寻找突破口,有时不惜发动对方的亲戚朋友一道“公关”。
2005年夏季,乔运红“瞄”上了县城普厅北路一名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觉得小伙子是块当兵的料。岂料,任凭乔运红怎么劝,这一家人都不为所动。
“这种好苗子,不当兵可惜了,我们大家得想想办法。”乔运红联合人武部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给大学生本人及其家人、亲戚朋友做工作,还邀请他们参观当地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介绍参军报国的先进典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5年12月,该大学生顺利入伍,现在已是一名边防部队军官,至今仍与乔运红保持着密切联系。
2013年前,乔运红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甚至不懂用智能手机。有一段时间,他听说网上有人散布抹黑军队的言论,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恶意贬低“当兵尽义务,参军保家国”的价值追求。“看来宣传动员不能闷着头搞,必须跟上信息化时代。”乔运红主动报名参加电脑培训班,跟孙子学智能手机操作,从网页浏览、信息搜索到图文编辑、发帖建群,样样都能拿得起。他还创建了“参军有约”微信群,把不少慕名而来的志愿者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征兵动员奔走呼号。
只要发现沉溺网络不思进取的年轻人,乔运红必定竭尽所能进行劝导。一位痴迷网游的小伙子被乔运红转化后,当年就报名参军,可是因为身体过胖未能通过。乔运红给小伙子当了近一年的减肥陪练员,第二年征兵时,他终于顺利参军。
19年义务宣传征兵,乔运红的足迹遍及全县各个乡镇,记录了30多万字的征兵日志,说服转化的入伍青年超过110名,他本人多次被地方政府、人武部评为“双拥工作先进个人”。面对荣誉与褒奖,他淡淡地说:“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去当兵,我感觉我的军装虽然脱下了,但一颗兵心依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