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集
一
漆黑的戈壁滩上,一辆嘎斯车在飞驰。
车内,王震独自在开着车,他面色冷峻。
王震画外音:真是“行船偏遇顶头风”在这炼钢攻关的时候,怎么偏偏出这事呢?!
嘎斯汽车在飞驰,车上的大灯渐渐消失在黑幕中。
二
深夜的钢铁厂,一片寂静。
嘎斯汽车悄悄地开来。
车内,王震关上了汽车大灯,熄了火。因为,他发现远处一间房子里还亮着灯光。
三
有灯光的屋子是余铭钰的办公室,此时,他正在查阅资料,奋笔疾书。
四
王震来到屋前。他停住了脚步,久久地看着屋内忙碌的余铭钰。
王震的画外音:余先生是个企业家,更是个学者,他会干那种事吗?
稍候,王震还是上前敲了敲门。
五
屋内,余铭钰在埋头写作,没听见有人敲门。
敲门声又大了一声。
余铭钰:来啦!
余铭钰去开门,但他眼睛却仍没有离开桌子,他开开门,可并没有看来人是谁,便又回到桌前写了起来。
王震见此情景,不忍心打扰余铭钰,便在那儿站着没动。
余铭钰写了几行字,才似乎觉得有人来了。他抬起头,发现王震。余铭钰很是意外。
余铭钰:王司令员,是你?!你怎么悄悄地来了?
王震笑了笑没说话。
余铭钰恍然大悟:唉,你又是来问炼钢的事吧?你来得正好,我们已经找到办法了。把国内外相关的技术综合起来,根据我们的自身条件,看,双联炼钢,二次复炼法不可采纳,直筒型碱性炉衬法冶炼,因炉型有缺点,去磷效果差,喷溅吹损大,也不能用,因此我准备采用碱性涡鼓型转炉,这样既可以实现我们用生铁直接炼钢的目标,又可以解决我们的铁矿含磷偏高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个办法是可行的。不过,这种技术在我国还从未采用过。
王震:这没有什么。搞科学更应该讲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更应该讲究创新,每一次新技术的诞生都是第一次嘛。余先生,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只要你认为这办法可行,我就支持你。
余铭钰十分感激:王司令员,在你领导下工作,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你的要求总是那么高,那么超前,可同时我更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因为你不但理解我们,而且真诚地支持我们,使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比什么都宝贵啊。
王震并没有十分兴奋,他淡然一笑。
王震:后顾之忧嘛,有时也有啊。
余铭钰:王司令员,你深更半夜这么老远到这儿来,是不是有别的事找我?
王震此时用审视的目光看着余铭钰。
余铭钰心有余悸地:你肯定有别的事找我。
王震:余先生,你过去与什么人发生过很深的矛盾,结下过什么怨愁吗?
余铭钰:我?!没有啊。
王震:余先生,你给我说实话,你杀过人吗?
余铭钰条件反射似的一闪:这,这话从何说起啊?
王震:有人检举你有些罪行。因为我们是朋友,我才先过来问一下,余先生,我们党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确有此事,还是坦白的好。
余铭钰有些恼怒:绝无此事!
王震:那好,如果没有此事,你也不要紧张,要相信党和政府会查清的。现在正是技术攻关的紧张时刻,我不多打扰你了。
王震说着欲走,又返回身来说:余先生,这件事我会亲自过问的,你可要想开点,可千万不敢自杀啊,那样一来可就真的搞不清了。
余铭钰很感动:司令员你放心,我绝不会干这种蠢事。
王震:那好,咱们说定了,我等你的好消息。
王震走了。
余铭钰来到门口,目送王震上了汽车,开走了,直到看不见为止。
六
(特写)飞奔的汽车轮子在锣鼓声中转动。
一段沟渠两边,站满了手持铁锨、扁担等各类工具的战士们。
字幕:一九五二年夏,新疆玛纳斯河西岸大渠工地。
嘎斯汽车停在了沟渠边上。王震、陶峙岳、张仲瀚从车上下来。
人群中一片欢呼声。
季政委、王鹤亭等人迎了上来。
王震:王局长,这个工程的开工,还是你歪打正着的作品吧。
王鹤亭:哎呀,王司令员,那一次要不是你让我来勘察这玛纳斯河西岸大渠,我怕真挺不过去了。
王震:哎,你不要张冠李戴,那可是陶司令邀请你来的。
陶峙岳:看看,王司令员又把好事让给我了。
王震:本来是这样嘛!
来到沟渠顶上,季政委朝大伙摆了摆手。
季政委:同志们,为了庆祝玛纳斯河西岸大渠的开工,王震司令员,陶峙岳司令员,张仲瀚主任亲临现场,大家欢迎!
陶峙岳:王司令员,请宣布开工!
王司令员:这可不行。这个工程从勘察到筹备,都是你一手抓的,我来宣布开工,岂不成了“摘桃子的接收大员”了,还是请你来宣布。同志们,现在请陶司令员宣布开工!
陶峙岳:同志们,经过一年多的奋战,我们在石河子垦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天,玛纳斯河西岸大渠正式开工,这意味着我们二十二兵团的垦区将向更广阔的地方发展,玛河西岸大渠建成后,我们将有更多的现代化大农场出现在戈壁滩上,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石河子,把二十二兵团所属所有的垦区,都建成戈壁明珠,现在我宣布,玛纳斯河西岸大渠开工——
在欢呼声中,王震、陶峙岳、张仲瀚等人一块挥锨干活。
七
三台“阿持兹”拖拉机在荒原上耕作,机声隆隆,尘烟滚滚,很是壮观。
字幕:一九五二年夏,新疆焉耆。
王震站在地边的人群中,罗元发、陈团长、魏政委站在一旁。
人群中不少少数民族群众,他们为拖拉机的气势所吸引,尤其是人们发现开拖拉机的是三个女同志时,群众中发出赞扬声。
待其中一台开过王震面前时,王震纵身跳上拖拉机。自己开起来。
群众中喊声又起。
王震开着拖拉机转了两周,然后停了下来。他走出驾驶室,站在链轨上,扬起手臂喊着。
王震:同志们,过去我们用这双手,开动机枪,开动坦克,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赶走了帝国主义;今天,我们还要用这双手,开动拖拉机,和各族人民一道,征服天山南北的荒原戈壁,把边疆建设成美丽的家园!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将来让新疆各族人民都用上拖拉机。现在,我们的钢铁厂正建设,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开上新疆制造的拖拉机!
群众中欢呼声一片。
三台拖拉机又开始耕地。机器轰鸣声回响在戈壁滩上。
八
炼钢炉前,余铭钰、江茂林、高东升、秦爱玲在仔细观察冶炼情况。
江茂林:余总,你采用的碱性涡鼓型转炉,效果很好啊。
小金一身炉前工打扮,此时,他边操作,边讲解。
小金:我们发现,根据生铁含磷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在冶炼操作上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像留渣、倒渣、扒渣法等,重要的是要严格控制角度,保持面吹,提高钢水温度,掌握好加入渣料的时间。保持钢水温度,这样就可以早化渣,化好渣,减少渣中氧化磷的含量,调稀其浓度,以便强化去磷。
余铭钰听罢大为惊讶,他仔细打量着小金。
余铭钰:你是什么文化程度?
小金:我是“扫盲速成班”毕业的。
余铭钰:那你怎么会这么快熟悉炼钢专业呢?
小金:余专家,不瞒您说,这是江厂长和秦技术员领我们攻关的结果,一连好多天,我们都没离开炉子,不信你看江厂长的眼睛。
余铭钰:江厂长,有志者事竟成啊,你们总结的经验和我想得很贴近啊,需要说明的是,在碳火下降后改用“沉吹”操作以增加熔池搅拌力而加强后期去磷效果。
江茂林:好,我马上组织试验。
余铭钰:常言说,百炼成钢,只要坚持,没有攻不下的难关!
小金:余专家,我怎么听你说话这口气,有点像我们王司令员,不会是受他的感染吧。
余铭钰:啊,有可能,有可能啊。
九
一辆苏制胜利牌轿车开进军区大院。
十
王震办公室里,王震正在看文件。
门外传来余铭钰高兴地说话声。
“这个好消息无论如何也要先告诉王司令员,他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余铭钰一袭中山装,高兴地走进屋来。江茂林、高东升跟在后面,但情绪不那么热烈。
吕树根想劝也劝不住。
王震一见余铭钰来了,高兴地迎上去。
王震:余先生这么高兴,一定是炼钢的难题解决了!
余铭钰:不但解决了,我们八一钢铁厂采用的空气侧吹碱性涡鼓型转炉,不但可以生产出合格钢,还填补了我们中国炼钢工业上的一项空白呐。
王震:余先生,我没说错吧,新疆是你施展才能的好地方吧?而且你又可以轻装上阵了。
余铭钰:你说得对,你说得对!有你这样的好领导,我们何愁不出好成绩啊!
在场的江茂林,高东升顿时觉得难受。
江茂林赶紧打断余铭钰。
江茂林:余总,你不是来发邀请的吗?
余铭钰:对对对,看我都高兴坏了,王司令员,我们炼钢炉反复试验,已经成功了。明天请你去,看我们正式出钢,你可要去啊。我们可是说好了的!
王震:去,我一定去!
余铭钰:好,明天我亲自来接你!
王震:好,我等你。
余铭钰高兴地与王震握手。
江茂林上前与王震双手握手。
江茂林:司令员,一定要来。
王震:去,我当然要去。
高东升上前,先敬了个礼,又双手握住王震的手。
王震笑着点头。
十一
天刚蒙蒙亮,一辆苏制胜利牌轿车就开到了军区机关门口。
哨兵上前栏住。
余铭钰从车上下来。
余铭钰:小同志,我们是来接王司令员去八一钢铁厂的。
哨兵:司令员让我告诉你们,他已经自己先去了。
十二
钢铁厂炼钢车间门口,站满了欢迎的人们。
江茂林、高东升着装整齐,等候在队伍顶端。
苏制胜利牌轿车开来。
鼓掌声顿时响起来。
欢迎队伍边手舞鲜花的小孩。
余铭钰自己下来了。
欢迎的队伍顿时没了声音。
江茂林:余总,司令员没来?!
余铭钰:王司令员已经自己来了。
“啊?!”众人都愣了,向四下张望着。
十三
一排地窝子前,王震在走着看着。
“炼铁车间宿舍”、“炼钢车间宿舍”、“供应车间宿舍”、“维修车间宿舍”、“后勤车间宿舍”,一个个牌子插在路边。
王震走到一个牌子面前,轻轻地拍了几下。
十四
一个大草棚里,摆着大锅灶,空地上则是一排排整齐的小木栏。草棚子柱子上挂着木牌子,上面写着“职工食堂”。
王震在草棚子里站着,又在小木橙上坐了一下。
“司令员,你怎么在这儿呀?”
江茂林、高东升,还有小金、小佟找了来。
王震:要出钢了,可是职工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也要尽量改善一下。
江茂林:司令员,快去吧,大家都要见您呢。
十五
炼钢炉前,余铭钰:王司令员,这是第一炉正式出炉的钢,请您发令。
王震高兴地接过哨子,放在嘴上使劲一吹。
车间的机器轰鸣声骤然而起。
一块不大的鲜红的钢坯,从传递带上运到轧钢机前。
全场掌场雷动。
王震也高兴地拍着手,他向大家挥着手。
王震:同志们,我祝贺你们!你们经过艰苦的攻关,炼出了新疆和大西北第一块钢。你们敢于打破常规,在全国率先使用了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你们为人民军队争了光,为新疆人民争了光,历史将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光辉业绩。当然,我们现在还只能轧四寸的钢锭,可是,这毕竟是一个新生儿,在今后的日子里,这小小的钢锭会伴随着我们新疆建设步伐的回忆而越长越大,越生越多。
在扬的人,一齐鼓掌。
轧钢机在轧着小钢锭。
王震凝视着。
(推)轧钢机在轧着钢锭。
(推)王震凝重的脸。
(推)鲜红的钢锭在轧钢机下滚动。
(推)王震坚毅的目光。
十六
一堆糖倒在王震的办公桌上。
正在办公的王震被吓一跳,他抬头一看,是吕树根和洪国屏。
王震:嚯,这么快就请我吃糖了?
吕树根高兴不起来:司令员,我们俩想让您给我们当证婚人。
王震:啊,这是大好事啊,你干吗拉着个脸呐?
洪国屏:司令员,在我们老家,这叫为你冲喜。
王震:你们小脑子里想什么呢?你们结婚为我冲什么喜?
吕树根:司令员,听说你要走了——
王震:吕大个,亏你还是我们支部委员,这回轮着我给你提意见了。一个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决定是基本原则,干好本职工作是基本觉悟,我是去苏联治病,你为我冲什么喜?
看到吕树根和洪国屏有些不自在的样子,王震又心疼了。
王震:好了,婚礼我一定主持,这总行了吧。
吕树根和洪国屏有点笑意了。
王震:不过有个条件。
看到王震有意绷着脸,吕树根和洪国屏又有些紧张。
吕树根:什么条件?
王震:这没你的事,我是说洪国屏同志。
洪国屏:司令员,什么条件你说吧。
王震:你得负责教会我那首《新疆好》,现在我是真想唱这首歌。
洪国屏:这好办,我现在就教你。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
王震在跟着唱,他唱得很投入,很认真。
十七
在《新疆好》的乐曲中,王震开着嘎斯汽车,飞奔在戈壁滩上,车上带着王季青和三个儿子。
王震边开车边哼着《新疆好》。
王季青:孩子们,你爸歌唱得好听吗?
三个孩子一齐回答:不好听。
王季青:看,唱了一整天了,孩子们都听烦了。
王震:你们给我听着,三天之内你们必须给我学会这首歌。
王之:为什么?
王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王之:你喜欢,可我们不喜欢。
王震:不喜欢也得学。
三个孩子不情愿地嘟囔着:是——
王震:大声点儿。
三个孩子赌气似地大声喊着:是——
王震哈哈笑了起来。
王季青:看你,把家里弄得像个军营!
王军:爸,你不是说带我们去看一样最漂亮的树吗?怎么越走越没树了?
王震:到了你就知道了。
十八
嘎斯汽车穿越冰峰雪山。
十九
嘎斯汽车穿越在沙漠之中。
王震开着车,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王季青默默不语地坐在旁边。
后座上,三个孩子睡着了。
二十
一棵硕大的沙漠胡扬,傲然耸立在茫茫沙漠之中。
王震站在树下,近似朝拜般望着胡杨树。
王季青领着三个儿子走了过来。
王兵:哎呀,这棵树在沙漠里,怎么还能长这么大。
王之:爸爸,这是棵什么树啊?
王震:这就是我常给你们说的新疆的胡杨之王。
王军:爸,沙漠里没有水,它是怎么还能长这么大呢?
王震:这胡杨树,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根可以扎到
王震说完,走上前去围着胡杨之王转着、看着、摸着。
王季青:孩子们,知道爸爸为什么带你们到这儿来吗?
三个孩子摇摇头。
王季青:他是要告诉你们,将来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像胡杨树那样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无私无畏,报效祖国。
三个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这时的王震,又一次深情地看着胡扬。
二十一
秋叶片片,秋风习习。中南海里风吹湖面。
字幕:一九五二年秋,北京中南海。
二十二
毛泽东:王胡子,你的胃病现在怎么样了?我听扬尚昆说你身体还是很虚弱的嘛。
王震:没关系,我这个人就怕闲着,一干起工作来什么病也没了。
毛泽东:你还是先把病治好了再说吧。
二十三
香山红叶,如火如荼。
山路上,王震拉着胡杨木拐棍,与王季青一同漫步在山间小路上。
王季青:好久没来香山了。
王震心不在焉地走着:也不知咱们那儿下雪了没有。
王季青见震答非所问事处,便笑了笑没说话。
二十四
碧云寺。
进香的人络绎不绝。
王季青:求神拜佛的人还真不少呢?
王震:在咱们那儿哪有空干这事?
王季青:你是不是觉得这儿不好玩?
王震:太憋得慌。
王季青:那咱们去颐和园吧。
二十五
颐和园昆明湖上,宁静地秋色如诗如画。
王季青划着船。
王震坐在船头上,低着头想心事。
王季青用船桨有意打几下水花。
王震毫无反应。
王季青:你说那个慈禧也真够大胆的,国家局势那么危险,她还敢拿军费来修这颐和园。
王震:是啊,咱们那儿疾病流行,疑难杂症泛滥成灾,应该从军费里拿出来一部分建一批医院保健站。
王季青:我说你呀,我在跟你说颐和园,你怎么老跟我打岔呀。
王震:季青,你说实话,你喜不喜欢新疆?
王季青:你说我该不该喜欢新疆?
王震像是对王季青,又像是自言自语:新疆的确是个好地方。广袤多姿的山川,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人民,那里正展开一幅最美丽的祖国建设的画卷。我真是太想念新疆了。
(定格)
片尾歌起。
片尾画面后,映出一片夕阳中的胡杨树林。
胡杨林画面中出以下字幕:
一九五三年,经毛泽东提议,王震同志偕夫人王季青同志赴苏联养病。
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九一年,王震同志先后十四次到新疆视察,对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一九九三年三月,王震同志逝世后,遵照他生前的遗嘱,他的骨灰撤在了天山上。
剧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