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上:请问否定文革的人--哪个人的人格比得上毛朱周的人格?
而毛朱周都明确肯定文革!所以否定没有可信度不合逻辑和道理。
事实上:改革出现的所有失误和错误都是文革所大力批判的也是文革所没有的如:
黄赌毒、两极分化,三座大山,内忧外患,经济殖民,洋奴哲学等等……。
法理上:文革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深入持久的民主运动。你能否定得了吗?
你是否是在否定共产党的集体决议和和人民的民主运动?
你如果能否定文革你就能否定整个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你凭什么?
应当为文化大革命正名
文化大革命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发动的,为维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一次革命实践活动。
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见 1968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第十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会公报》。
在大浪淘沙式的这场运动中,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社会观念的碰撞,新旧文化的重建与破坏,不同思想的交战,革命与生产的交集,洗涤着社会每个角落和每个人的心灵,对中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舞台上有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那些呼唤民主政治的“西化派”与体制内的精英和既得利益集团在对待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那就是全盘否定,极力反对抹黑和攻讦。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摘自1980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r>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场亿万民众参预的革命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千人千面,各有各的说法。由于有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官方定论,一些否定者一直当成“尚方宝剑”压制对文化大革命的重新讨论和评价。这种拉大树做虎皮的行为在学术和人格上都令人鄙视。
官方表面上彻底否定,实际活动中已经开始解冻。政治上采纳了一些毛泽东的思想,经济上承认了文革期间的经济成就,社会上放松了对文革的回忆与思考。文革中的文化创新,上山下乡,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动群众参预治理国家的理念正在影响着当下。
有些人在渡过了血泪控诉、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胡编乱造的浮躁以后,开始比较理性地看待这场革命运动。他们不像以前那样一味的扣屎盆子,开始站在国家和民族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讨论和分析,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文革的积极分子以及受益人在经历了被边缘化和被歧视后,不再躲躲闪闪,而是敢于站出来说真话,以切身体会认识这场革命运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抛开政治成见,从各种角度研究文化大革命的成因和过程,以此总结这场运动的成功和失误。
作为反社会主义的西化右派而言,反对和丑化这场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运动可以理解。这是立场使然。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产党人,为了个人恩怨而彻底否定这场革命运动就过于狭谥和肤浅,到头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全盘或彻底否定文革在政治上是轻率的,是共产党自己作践自己。从哲学上是错误的,违背了发展和扬弃,保留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对历史不负责任,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否正确要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分析,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理解和分析。
毛泽东一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渴望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社会制度,力求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大革命通过深入的群众性批判斗争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党内新生的资产阶级,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压迫和特权,反对一切不利于社会平等的旧观念、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及一切不合理规章制度,反对洋奴思想和投降主义,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 “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保证劳动者永久地得到平等和“最大的权利”
文化大革命的中心是文化革命。中国要向民主和现代国家过渡,首要的是破除封建和传统文化的禁箍,这是重中之重。文化大革命最大的成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它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改造是颠覆性的,触及的不仅仅是许多人的既得利益,而且涉及到每个人每个社会角落。这种文化的改造是成功的,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这种思想方法在文化大革命一直贯穿始终。
文化大革命人民在国家的主导地位,人民的参政精神和实践,人民监督政权和齐心向善管理社会的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文化大革命国家管理机构的精简和优化是成功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普及了民主自由精神。
“造反”和“反潮流”都属于自由精神,它超过了权力和功利,既有自我价值又有社会责任。文革中出现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形式是运动中群众创造的,“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运动”、“斗私批修”、“三结合”等这些群众性的社会活动,都是群众参政议政的形式,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史是有意义的。
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口号符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共同发展的思想。
彻底否定文革给执政党本身带来的是政治上的损失。否定毛泽东和共产党的实践活动,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弱化了中国的政治方向,打击了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为国内外政治势力攻击中国社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提供了依据和机会,使旧势力复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
彻底否定文革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出现了断层,否定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公平正义,否定了人民对压迫与剥削的群众性反抗和斗争的权力,否定了人民参预国家管理和对权贵阶层的监督和制约,否定了多数人的民主诉求,否定了对中国文化的改造和重建。维护了等级特权制度和少数人的暴政,把劳动人民群众排斥到国家权力之外。
彻底否定文革就是否定了全国亿万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的不朽业绩,否定了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打下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彻底否定文革无法解释全国亿万人民积极参预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容易造成社会的族群分裂,不利于对这场革命运动的总结。
国家要有利益取舍,政治家要从大局着眼,每个人都应当有自省精神。事实上目前社会上是认同文革还是否定文革,是一分为二看文革还是全盘否定存在着巨大的对立情绪。这种主流政治与民众政治僵持的局面很容易引起社会矛盾,也使这种否定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同。
文化大革命不是私史,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不能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一言而蔽之,也不能按照某个政治集团或政治领袖的意志随意剪裁。不能以个人的荣辱来评价,也不能站在对立的政治立场上来看。不能以孤立的事件来以偏概全,也不能靠强权政治来定性。不能概念化或图谱化,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社会未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高度来评价。
对文化大革命不是翻案而是正名,是把原来的全盘否定变成实事求是的评价。正名的目的是打开这个影响中国社会的“潘多拉合子”,摆脱强权政治的羁绊,给社会一个自由的政治环境。重新正名文化大革命有利于各方进行探讨和总结,从而对这一历史阶段有个公平科学的评价。这种评价极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的衔接和“互不否定”。有利于团结大多数,防止纠结下去出现的社会族群进一步分裂和对立。
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主导者邓小平曾说过:“关于文化大革命,也应该科学地历史地来看。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至于在实际过程中发生的缺点、错误,适当的时候作为经验教训总结一下,这样对统一全党的认识,是需要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必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做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段历史,可能会比今天我们说得更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9页)
邓小平是个机会主义的政客,他善于在政治上投机取巧,对文化大革命的全盘否定是其中之一。就短期而言,他的这种策略是成功的。历史的看,一场历经十年几亿民众参与的社会革命实践活动由官方定论既不合适又堵不住悠悠之口。
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法制上许多东西已经过时,很多理念是错误的。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价。
除非中国改变国家政体,只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大革命就不能彻底否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很多东西无法自圆其说,也容易造成社会思想上的混乱。
时间越久,文革在人们心中的价值越高。在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今天,文化大革命作为共产党发动的一场社会革命是执政实践的一部分,其历史地位无法否定。
今天重新为文革正名不是投机也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对历史和社会负责。通过这种重新审视,剖析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总结经验教训,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走的更好更稳健。
(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