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李建国走访常平阻击战见证者
2016年清明节,在李建国的不懈努力下,3位抗战老兵与当地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凭吊烈士
退伍军人李建国得知山村发现一批散葬的抗战烈士墓后发函数百封查询,并收集整理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20年奔波,寻找烈士后裔
8月12日,58岁的退伍军人李建国再次来到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的抗日烈士墓前,为前来这里凭吊的200多名应征青年讲解发生在这里的抗日战争故事。
李建国对散葬在这里的每座烈士墓都十分熟悉,因为他为烈士寻亲并发掘、研究、宣传烈士们的事迹已经整整20年了。对此有人不理解他,说他是“一根筋”,却不知“一根筋”背后是满满的国防情怀。
山村发现烈士墓后他给墓碑制作拓片,依据陈年旧址发函寻亲
1996年秋天,时任沁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李建国,听说坐落在太行山上的常平村发现一些散落的烈士墓碑,他便立马赶去看究竟。因为他知道,早在1939年,国民党军队数千官兵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这里合力抗敌,与3万侵华日军进行了长达数十天的血战,先后有3000余名抗日将士血洒疆场,共击毙日寇2000多人,沁阳党史称这次血战为“常平阻击战”。
虽然去之前,李建国心里有准备,可当他爬上山,站在用一块块铺路石刻就的墓碑前,望着上面一个个姓名时,内心还是感到一阵阵地疼!
“如果他们活着,现在该是儿孙满堂了吧!可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了,他们还有亲人吗?”这样想着,李建国萌生出一个念头——去寻找这些牺牲烈士的亲人。于是,他给每块墓碑制作了拓片,然后开始按照墓碑上写的老地址开始发函调查,陆续寄出了400余封信。
然而时过境迁,寄出的信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因地址不详被退了回来。但是,李建国没有气馁,他核实地址后又发出了第二批信件。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邮寄第二批信件时他特意在信封上标注“寻找1939年抗日阵亡将士亲人”字样,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回信。
就这样,李建国坚持着,1年、2年、3年……终于有一天,李建国收到了一封来信,只见上面写道:“李建国同志:听族叔说过,我父亲焦世英在战斗中因腹部受重伤而去世,时年30岁。我们只知道父亲牺牲在太行山上,埋葬后立了一块小石碑。我们已经寻找多年,但没有找到。我母亲生前总是对我们说,要想办法找到父亲的坟墓和遗骨,否则,就是不孝……”
读着烈士儿子情真意切的来信,李建国顿时热泪盈眶,这意味着散葬在常平村的抗战烈士焦世英的亲人找到了!这是第一个,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两个月后,抗战烈士焦世英的小儿子、时年68岁的焦中华来到沁阳为父亲扫墓。之后,陆续又有13名抗日烈士的后人给李建国来信。
李建国为抗战烈士寻亲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他的奔波引起了社会关注,一些爱心人士纷纷参与李建国发起的为烈士寻亲活动。那一年,李建国先后接到寻亲、提供线索以及表达敬意和感谢的电话300多个,收到信息200多条。
2010年5月,李建国退休了。有了大把时间,李建国更是经常奔波在路上,执着地为抗战烈士寻找亲人。从满头黑发渐变成两鬓斑白,李建国为这件事奔波了20年,虽然劳心累人,但他从未放弃,并且他感到特别欣慰和快乐!
想方设法协调3位抗战老兵凭吊生死离别77年的战友
在为抗战烈士寻找亲人过程中,李建国找到了5位曾参加常平阻击战的老兵,其中两位老人后来去世了,健在的3位老兵特别想去常平乡凭吊九泉之下的战友。李建国对笔者说:“为了不给在世的3位老兵留下遗憾,我一定要带着他们重访战地,帮老人了却心愿。”
2016年清明节,经李建国与有关部门和平顶山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多次沟通协调,曾参加常平阻击战的万三和、李文章、胡法群3位老兵从外地来到常平乡,踏上曾经浴血拼杀的战场,凭吊当年并肩战斗的老战友,3位抗战老兵老泪纵横。
1939年春末,他们3人随部队开赴常平村抗战前线,阻击日本鬼子。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77年前浴血拼杀的战场如今郁郁葱葱、山花烂漫;77年前青春洋溢、风华正茂的3个年青人如今已是年过九旬的耄耋老人:胡法群98岁、万三和96岁、李文章95岁。
3位抗战老兵在每块烈士墓碑前都举起颤抖的右手,向九泉之下的战友敬军礼,嘴里不住说:“老战友们,我们来看你们啦!”此情此景,让李建国和前来参加凭吊活动的人们也跟着落泪。
今年的清明节,李建国没有顾上回湖北老家给自己的父亲上坟。他说:“九泉之下的父亲会谅解我的。”李建国的父亲也是一位老兵,老人生前知道儿子做这件事,并且特别赞成、特别支持。
这样的感人故事不断真情上演。
今年8月10日,曾桂华、曾俊华姐弟俩从四川省浦江县千里迢迢来到沁阳市常平乡,祭奠他们的外公周从志。
曾桂华从小就听外婆和母亲说过,她的外公是抗战老兵,牺牲在战场上。然而,外公葬在哪里却没有确切的消息。得知李建国在寻找烈士的亲人后,曾桂华给李建国打了一个电话,确认周从志烈士的相关信息。8月8日,曾桂华、曾俊华姐弟俩行程1200多公里赶到沁阳。李建国热情接待,倾力帮助,带着他们在常平乡后和湾村的山岗上,找到了周从志烈士之墓。
“外公,我们终于找到您了,我们来看您了!”一次祭奠,寄托三代人的心愿,曾桂华、曾俊华姐弟俩跪在地上,叩头祭拜外公和一同埋葬在这里的抗战烈士。
翻山越岭挖掘抗战史,四处奔波修建纪念馆,成为他后半生的人生主题
李建国1978年12月参军,1981年12月退伍,作为一名经过部队“大熔炉”锻炼的老兵,他深深知道,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必须人人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
李建国对自己说,寻找烈士的亲人只是一个开始,充分发掘常平阻击战这段历史,镜鉴后人、居安思危,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才是他后半生要做的一件大事。于是,他翻山越岭,深入当年打仗的山村,走访常平阻击战的见证人,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惨烈的抗战故事。
有位老人告诉李建国,当年,在日军的毒气攻击下,常平乡窑头村后山上曾牺牲了一批抗战壮士,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山放羊还能看到烈士尸骨。李建国听说这一消息后立马赶到窑头村,并攀上山去认真考察,果然发现当年修建的堑壕。他攀爬山崖时,由于石头松动,从高处摔了下来,顿时血流满面。他请向导帮他包扎伤口后,继续往上攀爬……
在那次考察中,李建国在荆棘丛生的岩石缝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的抗战烈士遗骨。那年清明节,李建国为这位无名抗战烈士举行了遗骨安葬仪式。
在研究这段历史中,李建国萌发了修建常平阻击战纪念碑和纪念馆的念头。他认为,只有这样,这些牺牲烈士的英魂才有归属,才能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在他的全力推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4月5日,常平阻击战烈士纪念碑奠基;2013年,贺敬之老先生因被李建国倾心国防的事迹所感动,欣然题写了“常平阻击战纪念馆”馆名。
在筹建纪念馆的过程中,李建国先后到南京、上海、郑州等地查找史料,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全国各地的相关热心人士被李建国的行动所感动,纷纷寄来史料。经李建国的不懈努力,在焦作市、沁阳市军地大力支持下,常平阻击战纪念馆于2015年9月2日建成,并向社会开放。从此,李建国当起了讲解员,经常为前来接受国防教育的青年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义务讲解常平阻击战。
与此同时,李建国把眼光放到了整个沁阳市的抗战史研究上,他希望每处抗战遗址都变成一个国防教育基地,以砥砺后人。为此,李建国和十几位有志于沁阳抗战史研究的热心人一起,挖掘整理了发生在沁阳境内的“十八里阻击战”“捏掌阻击战”“保方村日寇大屠杀”等10多个抗战史料故事。
采访时,李建国对笔者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编写一部沁阳抗战史通俗读本,发放到每个青年学生手中,激励他们携笔从戎,参军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