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节,对于今年63岁的扬州厨师江显志来说,国庆节有着难忘的记忆。40年前,他接到通知,被派往赤道几内亚当大厨。在非洲,每逢中国国庆节,他都用大煮干丝、红烧狮子头等淮扬菜宴请多国外交官,获得外国友人的一致称赞。他从舌尖上的美食,为中非友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当兵时因做菜香出名 退伍后被外交部点名要人
江显志出生在江都小纪镇,18岁时参加工作,在吴堡供销社食堂当厨师,在那里他学到了一手烹饪“绝活”。1972年,19岁的他应征入伍,在部队当了一名炊事员。刚入伍时,他在连队烧大锅饭,很快战友们就发觉,他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好吃,于是“伙头军”的好名声就悄悄流传开了。
“那时候部队的饭菜都很简单,我只不过把握好火候,进行恰到好处的调味,这是一个厨师的基本功。”江显志告诉记者,在连队3个月后,他被调到团部做炊事员,1年后被调进师部,当兵第3年又调到安徽省军区。在此期间,作为特殊人才,他通过了出国厨师考试,后因文化程度低(小学毕业),与出国援外擦肩而过。
退伍回乡后,江显志被安排在江都县石油煤炭公司工作。1976年7月,江都县委办公室突然接到上级电话,称外交部指名道姓派遣江显志出国当大厨。
“通知要求我3天后出发,当时我和未婚妻正在谈婚论嫁,石油公司紧急为我举办了婚礼和欢送茶话会。”江显志说,平时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8.5元,但是服装费竟发了6000元。他按照要求购买了西装、皮鞋、手表,一切准备停当后,却迟迟接不到通知。
直到1978年7月,江显志终于接到通知赴京。8月1日,他和中国专家组从首都机场登机,飞往万里之外的赤道几内亚。
援建生活非常艰苦 他用“扬州包子”为专家加油
飞机飞行了10多个小时,在喀麦隆机场转机,赤道几内亚派来了小飞机,分批把中国专家接往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随后中国大使馆派人迎接,将他们送到中国专家营地。营地里住有大批工程师、技术员,还有医疗队和施工队。
虽然当时中国也不富裕,但是看到赤道几内亚的状况,江显志还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江显志说,赤道几内亚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中国援建之前,赤道几内亚没有一条柏油马路,也没有商场、高楼,更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
“中国专家队伍去赤道几内亚,就是为了帮助这个国家改变面貌,我们都做了要吃苦的准备。”江显志告诉记者。第二天早晨,他就和黑人兄弟开着槽罐车到机场去拉水,回来生火做饭。驻地没有自来水,蔬菜和商品奇缺,只有一台发电机,中国专家和施工人员整天围着工地转,帮助赤道几内亚兴建通讯、水电、公路、桥梁等设施。
为了保障膳食供应,江显志和后勤人员开荒种菜,自己动手做豆腐、包饺子、蒸包子、炸油条,尽量把伙食安排得有滋有味。他做的蔬菜包子味道特别好,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的喜爱。
中国专家营地距离海边不远,相比较粮食和禽畜肉,当地海鲜价格低廉,因此江显志经常去海边买鱼,在买鱼的过程中,他和当地居民有了交流。“Hola!Soy de Chino!(你好!我来自中国!)”这是江显志学会的第一句西班牙语。
用淮扬菜宴请多国外交官 在当地认了黑人干儿子
每年中国国庆节期间,中国专家营地都会邀请赤道几内亚官员和各国外交官联欢,这时江显志的手艺就派上了大用场。
“大煮干丝、红烧狮子头、红烧肉、鸭羹汤……这些都是我的拿手菜,宴请外国人时,格外用心调味,让他们吃得心满意足。”江显志说,看到外国友人吃得津津有味,他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为了丰富专家们的业余生活,江显志还学会了放电影。每次放映《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片子时,当地官员、群众以及朝鲜、西班牙、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来看,大家相处得十分友好。两年时间,一共放映了60多部电影。后来,赤道几内亚外交部举办招待会,特地邀请江显志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我在赤道几内亚认了一位黑人干儿子,名字叫‘易比力多’,当时只有12岁。”江显志说,易比力多家庭贫穷,每天他都会给孩子留点饭菜,还送鞋子和衣服,教他学说中国话。久而久之,易比力多会说“爸爸你好!”
1980年8月,两年援外任务期满,江显志回国。多年来,他始终有一个赤道几内亚情结。去年,正值中国与赤道几内亚建交45周年,奥比昂总统访问中国,江显志看电视时十分激动。
江显志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中国已向赤道几内亚派遣了几十批专家和医疗队,经过一批批中国专家的努力,赤道几内亚有了第一条公路、第一座桥梁、第一座水电站、第一个电视台……
“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赤道几内亚,看看那里的变化。”江显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