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读来感人至深的。最近,又看了一遍,朱自清笔下父亲的伟大,甚为感人。
我的父亲刘乃晏(曾任26军77师政委、26军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是一名历经战争风雨的革命军人,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英雄战士,在战场上不惧生死、充满血性的钢铁战士。
父亲时常对我讲起他的战斗故事,每次听来都十分感动,从心底里敬佩他的伟大。
一直以来我想写写父亲,他身上时时透露出军人的奉献精神,思考好长时间了。
有一天,我向父亲要了份他的简历,看了些他亲手写的战斗经历和故事,大致弄清楚了父亲战争年代的血腥风雨,这才可以动笔了。
父亲的一生,都是在军队里度过的。他1940年参加八路军,直至1985年从济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岗位上离休。
父亲自参军起,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浴火奋战了12年,先后五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
父亲,是一个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铮铮铁骨军人。我想,就写写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父亲吧。先写《从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走出来的父亲》。
父亲是在血腥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参军的
父亲的老家沂南县双垢村东梭庄,抗战时期先后有10名热血青年参军,其中有2人牺牲,1人叛变,其他转业或复员,留在部队从军到底的只有两人,其中有我的父亲。父亲1940年参军时只有16岁。
我问过父亲,那个年代为什么当兵?父亲回答,亲眼所见同村两个青年被日军活活打死,由此激发了民族仇恨和当兵热情,一定要去当兵打鬼子为同胞报仇。
父亲走上革命道路,受党教育后,明白当兵是为了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天下劳苦大众。
在抗日战争的峰火岁月里,父亲投奔到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中,用青春和热血,在血与火的战场上,锤练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
父亲是从鲁中军区9师成长起来的革命军人
1937年抗战爆发,山东各地在党的领导下,纷纷举行武装起义。
鲁中地处山东腹地,位于津浦路东、胶济路南,由泰山、沂蒙山构成大片山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一开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115师师部先后驻扎鲁中,领导抗日斗争。
父亲参军的部队,就归属于山东纵队,后来改为鲁中军区。这支光荣的部队,最早起源于黑铁山起义成立的抗日救国第5军一部,徂徕山起义成立的第4支队一部,这几支部队相继汇集鲁中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了鲁中根据地。
经过战争锤练,这些部队逐渐发展成为警备2旅,鲁中军区9师,解放战争时期为8纵,后改为华东野战军26军,2016年军改后为80集团军,现驻防在山东省。
父亲参军起就在这个部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虽然后来调离这个部队,但毕竟在26军工作生活战斗了38年,对这个部队是很有感情的。
在营部任公务员和教导员建立了战友情
父亲于1940年8月参加了八路军,在山东纵队蒙山独立支队2营任公务员,时任教导员李怀德。
父亲每次说起他的老教导员,都是富有感情的,因为他是父亲当兵时的第一个领导,和老首长感情很深。
建国前夕,李怀德调离8纵,建国后曾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政委,父亲和他常来常往。
九十年代以后,两位革命老人年龄大了,还不忘联系。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父亲挑了两瓶珍藏多年的好酒,让我去看望了李怀德老首长。
一次受到"批评”的战斗
父亲当兵后不久,参加了一次受到"批评”的战斗。
1940年10月初,日军扫荡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二营奉命阻击敌人,营部叫父亲去五连送命令。
父亲来到前沿阵地,把信交给五连韩指导员,韩指导员让父亲一起参加战斗,父亲高兴地参加了。
战斗结束后,李教导员批评了父亲,韩指导员忙说:“是我让小刘参加的,让小刘到我的连队吧。”教导员没再说什么。
父亲参加这次战斗后,感觉收获较大。营领导制定作战方案,连队研究具体打法,父亲都在现场,学到了一些战法。
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最终成为强大的军队。父亲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父亲当时才17岁,就已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干部中学习打仗了。
去一线连队当兵经受考验
父亲一心想去连队,在战场上摔打锻练。1941年3月,父亲来到山东纵队蒙山独立支队2营5连。到连队不久,就参加了部队大练兵,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每天非常紧张,但很充实快乐。
由于父亲学习突出,被营部奖励了一支自来水笔。全连干部战士争先恐后来看这支笔。父亲觉着,一支笔很普通,但为全连争得了荣誉,为自己增添了动力。
根据父亲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表现,部队让父亲担任了连队朱德青年队分队长、民运组长,并吸收为锄奸网成员。这是个秘密组织,专门负责处理内奸的,归营特派员直接领导,这说明组织上相信父亲,父亲是个可靠的革命战士。
5月初,5连连长带领部分人员投敌叛变,父亲和除奸网成员逮捕了3名叛逃人员,打击了叛逃行为。
参加了残烈的反扫荡斗争
1941年11月,日军5万多人,对沂蒙山区根据地进行了“铁壁合围"大扫荡,主要目标是八路军115师师部、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山东分局等领导机关。父亲参加了艰若卓绝的40多天反扫荡斗争。
由于敌强我弱,部队采取了分散掩护突围的方式,115师师部机关在罗荣桓巧妙指挥下顺利突围,山东分局在大青山被敌人包围,经过一场血战,大部分突围,但几百人英勇牺牲了。
1、第一次与部队失联。
在反扫荡斗爭中,父亲和部队打散了。
先是和他的副班长、一位战士在一起,但不久副班长便逃跑了,因为之前特派员巳告诉父亲,他所在班的正副班长都不可靠。副班长逃跑前劝父亲和他一起回家躲一躲,父亲不加思索地说道:“那不成逃兵了!”这是父亲斩钉截铁的回答。
当时父亲觉着失去了部队,就像个没娘养的孩子,非常孤单失落。所以,父亲决心一定要找到部队。他和战友在寻找部队的途中,又遇到两位失散战友,三个人一致推举父亲为组长,带领大家继续寻找部队。途中,他们抓获了一个汉奸,缴获一支汉阳造,大家一致同意交给父亲使用。他们白天隐藏在山里,晚上行军。走了不知多少个山口和道路,途中还消灭了几个敌人,才找到了部队。
连长,指导员见父亲归队了,非常高兴。听了父亲的汇报,当天在全连大会上表扬了父亲,第二天宣布父亲为8班副班长。这是父亲第一次与部队失联后找回部队的。
2、第二次与部队失联。
这是1941年冬季,日军大扫荡期间的事情。
父亲这次与部队打散,刚开始时只有父亲一个人了,父亲初心不改,决意找到部队。
白天,他一个人躲在山里头,眼见着日伪军一波又一波地来搜山。有一次,日伪军就在离父亲的十几米的地方搜索,其中1个伪军发现了躲在石头堆里的父亲,父亲用枪瞄准了他,那个伪军装作不知,摆摆手示意不告发,这才躲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劫。就这样,危险一个接一个地过去了。
在掉队的11天里,父亲陆续碰到了7名打散的战友,他们重新集合,向部队的方向寻去。没有吃的,就到河边捞点小鱼小虾充饥,或碰见老百姓要点吃的。他们见到有利时机,就消灭几个敌人。一路上寻找部队心切,但十分艰难,等找到部队时,只剩下3个人了,其他战友则牺牲、负伤了。因为先找到的是父亲的部队,那两个战友还要去找所属部队,临别前,父亲和两位战友抱头痛哭,因为他们能回来找到部队太不容易了,经历了多少生离死别的战斗。
我问父亲,那个时候,刚开始就你一个人,面对气势汹汹的日伪军,是怎样坚持下来的。父亲回答,那个时候,当叛徒、当逃兵,是件很丢人的事情。多么朴素真诚的回答,透露出父亲伟大的信仰,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
父亲坚信,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他和许多战友带着这种理想信仰坚持下来,坚持对敌斗争始终没有退缩。
(刘卫平根据父亲刘乃晏手稿、口述整理。初稿于2018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