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信仰,坚持斗争
在这场残酷激烈的反扫荡斗拿中,鲁中根据地党政军民付出重大代价,人口减少70万,村庄减少2000多个,八路军主力部队减员三分之一以上。父亲所在支队2000多人,只剩下不到500人了。所在连队,由100多人锐减至20多人。
当时,许多人认为,天下是日本人的了,部队里有些人叛逃或开小差了。父亲始终没有离开部队,一丝一毫的杂念都没有。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父亲怀着革命军人的理想信仰,顽强坚持战斗,即便在1942年以前抗战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信仰,坚持抗战到底。
秘密看望负伤的冯指导员
1941年冬季,时任营教导员李怀德交代父亲,去秘密看望五连指导员冯凯。
冯凯被日本人机枪连中七枪,全部打在腿上,在一个小山洞疗伤。
父亲带了高梁煎饼,黄豆煮猪头肉,找到指导员冯凯。父亲见洞内食物只有几个生地瓜,一个打破了的罐子里有些存水,冯指导员只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父亲顿生敬意,把带去的东西包括个人战备口粮(两个全麦饼),全部留给冯指导员,并表示要留下来照顾指导员,冯指导员坚决动员父亲回去。
告别了指导员,在回部队的路上,父亲一阵虚脱,走不动了,因为三顿饭没吃了。正巧,偶遇两位兄弟部队战友,父亲向他们要了些花生饼,就着雪水充饥。
当父亲把剩下的花生饼放进挎包里时,发现冯指导员把他病号饭的一部分放在了父亲挎包里。父亲当时非常激动,从心底记住了指导员爱兵的情意。
那个时候,部队确实做到了“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听父亲说,冬季发放冬服,先给战士配上,最后才轮到干部。干部关心爱护战士,战士拥护服从干部蔚成风气,形成了同生死共命运的团结战斗集体。当时那么恶劣艰难的环境,部队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特别富有战斗力,官兵一致官兵团结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1945年抗战结束,鲁中军区抽调部分部队去了东北。冯指导员随部队去了东北,在组建的四野40军工作,解放后曾任40军政委。父亲经常提起冯凯政委,说是留下了一件憾事,一直想去大连看望冯指导员,但是没有去成。
在武工队开展对敌斗争
1942年春季,鲁中抗日根据地逐步转变对敌斗争方针,开展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游击战,加强小部队、武工队建设,发展民兵和自卫团,逐步扭转了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
1942年8月1日,中央军委指示:“山东纵队所属部队划为地方军,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八路军115师统一指挥山东所有部队。”这次整编,山东纵队机关一部成立了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委,后王建安任司令员。鲁中军区和兄弟军区部队配合,先后夺取沂蒙山区和诸日莒山区,开始了敌后对敌的攻势作战。
部队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从各个部队抽调一部分军事政治过硬的干部战士组建武工队。
1941年,父亲被调到临费边区武工队任副班长,不久又在费东县汪沟区中队任班长。当时武工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收集情报,打击汉奸和坏人,扩大抗日武装。当时,费东区有6支武工队,每个队5至7人。
那个时候,敌强我弱十分明显。八路军面对的日本侵略军,每个班配备1挺机枪,1门掷弹筒,其余为三八大盖,每人120发子弹。父亲的武工队,每人只有2至3发子弹,枪为土枪或汉阳造,装备优劣差距太大。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主力部队作战形式大多利用敌一个排,我一个连,敌一个连,我一个营的人数优势,多打伏击战。战斗打响,每人只打一发子弹,冲上去生擒敌人,缴获敌人武器弹药装备自己。真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父亲那时在武工队,面对强敌,只能打游击战消灭敌人。随着武工队的发展壮大,父亲的土枪换成了德国造,这才升级了,但比三八大盖还有差距。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武工队遇到敌军,只能抵抗一阵,抓紧撒退,否则就会被敌人消灭。
困难时期吃着煎饼过了春节
由于敌人封锁和经济困难等,武工队经常吃不饱饭,一日三餐常无着落。
1942年冬天春节,当地几个群众自发买了20多个烧饼,给武工队送去。父亲和战友们把这些烧饼,拿出一部分送给老百姓的孩子,让孩子们过节吃上面食,而父亲他们吃点高梁煎饼等东西度过了春节。
战争年代军队与老百姓,向来都是同甘共苦的。所以“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的故事,比比皆是。
努力做一名有文化的军人
1944年6月,当了4年战士的父亲提升为干部,任区中队文化教员。不久,父亲担任该队副指导员。
说起父亲的提干,还得从父亲一直坚持学习文化说起。父亲自幼家境贫穷,家里没钱供他上学,有时路过学堂,父亲只能羡慕地往学堂里看上几眼。父亲10岁左右就开始帮助家里种菜卖菜,农活样样都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世纪30年代末,父亲全家人逃荒到吉林。有一年,父亲亲眼见到10岁的弟弟没钱看病,没医学知识养病,死在了东北。这件事给父亲年少的心灵留下了创伤。他憎恨旧社会旧制度,给他留下了没有文化知识的遗憾。日军侵占东北三省,迫使父亲全家返回山东老家。经济贫困,加上国土沦丧,父亲15岁前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父亲来到了部队,立志学好文化,决心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军人。
从1940年起,无论在哪个单位,父亲就拜有文化的战友为师,每天利用战斗间隙,学会4个新字,年复一年,4年下来,父亲能识上几千个字了。
鉴于父亲作战勇敢,又会写字读报,部队于1944年提拔父亲为干部。
想来,父亲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坚持边打仗边学习,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力,没有坚定的信念目标,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父亲的确是个有理想信念、意志顽强的革命军人。
坚持敌后持久的艰苦斗争
1941年到1944年,这3年多,父亲在武工队,主要是在敌占区,发动群众支援抗日,并参加了对日伪军的一些零星游击战。
1941年日军对沂蒙山区大扫荡后,有些信仰缺失、意志不坚定者叛变或开小差。父亲对我讲,他所在连队最多时有将近一半人离开部队了。
有一次,有一个干部叛变,带领汉奸到处指认我党干部,致使当地3个党组织先后遭到破坏。后来这个叛徒被父亲所在武工队抓获,避免了更大损失。
冒雨完成送信任务
一次,武工队安排父亲给鲁中军区敌工部送信。
一路上大雨滂沱,父亲身着的棉衣全淋透了。父亲一路上想的不是自己淋湿了,而是文件不能湿,他先用毛巾包文件,后来又找来树叶包文件,路上检查了几次,文件没有淋湿,父亲放心地快步向目的地走去。
用了大半天时间赶到敌工部,把信交给洪部长,洪部长当即表扬了父亲,用这种方法保护了信件。
而此刻父亲浑身发抖,牙齿也碰得格格作响。洪部长安排给父亲换了衣服,烧了开水喝下去,吃上了热饭,父亲这才好些了。
在敌占区巧妙开展对敌斗争
1942年5月,武工队由开始的5个人,发展到20多人,成立了两个班,父亲为2班长。
当时武工队,保护粮食与敌斗争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次,父亲和武工队一起,设伏打击抢粮的敌人。二十多个敌人,押了十多个挑粮食的群众走过来。进入伏击圈,“射击”队长一声令下,武工队齐开火,打得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逃窜了。武工队把挑粮群众喊回来,护送他们挑粮回家了。队长说,村长明天去向敌人报告,说粮食被八路截走了。大家一阵大笑。
打击敌人,保护粮食,这样的战斗,父亲参加了好多次。为了更好地保卫麦收,独立营调来1个排支援武工队,群众到处讲,八路军主力部队来了,吓得敌人不敢随便出来抢粮了。敌战区和根据地群众主动涌跃给八路军送来粮食。
武工队经常在敌占区活动,危险重重。有几次,父亲随武工队去敌占区,被敌人包围起来,虽然冒死逃脱出来,但损失不小。所以,父亲和武工队十分小心避免这种情况,丝毫不敢马虎。
在敌强我弱的情说下,危险无所不在,既便再危险,父亲和战友们依然坚持战斗。
去教导队学习,提高军政素质
1、紧张艰苦的教导队训练。
1942年6月,父亲奉命去鲁中军区教导队学习,主要是军事课目。
教导队训练始终紧张、艰苦、严格。早晨5点起床,晚上11点半休息。吃饭以糁子煎饼为主,吃到嘴里刷刷作响,很难下咽,还带来大便困难。由于训练强度大,体力消耗很大,肚子饿得很,当时不管什么饭,填饱肚子就好。这些艰苦、紧张、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父亲收获很大。
2、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7月,父亲刚满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是抗战最为艰难的岁月,部队里有些信仰缺失的人,贪生怕死的人,对抗战前途迷茫的人,先后离开部队另寻生路去了。
父亲始终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革命者不惧生死,怕死就不参加革命了。父亲坚信党,坚信人民军队,坚信革命一定能够胜利。
带着这个理想信念,父亲经受了战火的考验,成长为一名坚强合格的共产党员。
3、石处长请父亲吃了顿好饭。
在教导队训练期间,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石萧江请父亲吃了一次饭。
因为1941年石处长任支队司令员时在父亲家里住过,和父亲较熟。见到石处长,石处长询问父亲家里以及在敌战区工作情况,父亲向首长简要汇报了。
“开饭了!”石处长吩咐警卫员多打饭菜,菜是一荤一素,小米稀饭,20多个16两一斤的馒头端来了。父亲太饿了,又缺油水,一口气吃了20多个馒头,石处长又让警卫员再去拿了几个馒头,让父亲带上。回去后,馒头让学员们分吃了。
这次短暂的见面,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首长平易近人,对人关心备至永远留存于父亲的脑海里。后来,石处长去渤海区任分区司令员,父亲再也没有见到他。
开始局部反攻战,迎来抗战最后的胜利
由于数年艰苦抗战,鲁中军区部队战斗力大为提高,开始了局部反攻,三次讨伐伪军吴化文部,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从1944年开始,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鲁中军民向敌人发起了攻势作战,解放了大片国土,鲁中根据地得到空前扩大。7月,鲁中军区部队攻克敌伪重镇沂水城,不久,又发起攻克蒙阴城战役。
1945年4月,父亲调到费东独立营任宣教干事。8月16日,鲁中军区部队奉命进行统一整编,组建了2个师,4个警备旅。
父亲来到山东警备2旅4团2营5连任指导员,年底,又改任鲁中军区9师28团2营5连指导员。
整编以后,部队齐装满员,斗志旺盛,势如破竹地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大反攻。
8月,父亲和鲁中军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父亲从参军起,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伟大的抗日战争,用春春谱写了光辉。他五年奋战于鲁中,和万千个鲁中儿女一样,“疾风骤雨荡敌寇,英雄儿女战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我小弟弟在父亲92岁那年,特意为父亲写了幅字,“献给16岁就敢于拿枪打日子鬼子的父亲”,和我的这篇文章一样,作为对父亲参加抗日战争最好的纪念吧。
(刘卫平根据父亲刘乃晏手稿、口述整理。初稿于2018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