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得亮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他从部队转业后进入了公务员队伍,虽然收入不高,但工作稳定,旱涝保收,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可他却喜欢挑战,不愿意过这种四平八稳的生活。
2013年,他辞去了公职,与战友共同创建了农业合作社。搞农业,是一个长线项目,投资大,见效慢,虽然具有很大的风险和挑战,但他仍然没有觉出痛饮高度酒的那种酣畅与浓烈。
就在他苦苦寻找新的创业项目时,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一位做白酒生意的先生随意说了句:“如果没有什么好做的,不如做白酒吧。”
说者无意,听者留心。巩得亮一下子振奋起来,觉得“白酒”二字像头小鹿一样在心里乱撞,正在向他频频招手,等待着他去拥抱。
对,做白酒!我天生就是做白酒这行儿的料。
2014年,他义无反顾地闯进了从未涉足过的白酒行业。
请记住,巩得亮做白酒不是做白酒代理商,而是自己建厂酿造白酒。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巩得亮竟然酿造出了自己的第一批白酒。
看着酒的清澈,闻着酒的芳香,巩得亮醉了。
可是,陶醉之后,巩得亮懵了:他的酒根本卖不出去!
不是他的酒不好,是他对白酒市场的水有多深根本不了解。
痛定思痛。巩得亮对白酒市场进行了认真分析。
中华文明浩浩荡荡五千年,酒文化也源远流长,“无酒不成席”也成为礼仪之邦的标识之一,随之催生了数以千计的白酒厂家,他们产酒的历史长的数百年,短的也有几十年,而他酿酒的历史满打满算也不过才一个多月,与酿酒前辈相比他纯粹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字辈。
就品牌来说,除了老八大名酒之外,其他白酒的牌子也打得震天响,而他的酒却是名不见经传,除了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人知晓,更无人认可。这在当下人们衣食住行追逐名牌的大背景下,他的酒跟老品牌相比毫无竞争力可言,卖不出去纯属自然。
就销售市场来说,白酒大佬们占据市场多年,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销售网络,而且各有各的客户群,这对于初入行的巩得亮来说,想冲入大佬们把守严密的“城堡”分得一杯羹谈何容易!
有了挑战,就有了决斗的激情;有了对市场的初步了解,也就有了突围的方向和打法。巩得亮决定做好三件事情:
一件是,做纯粮食酒、做良心酒。市场上的白酒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尽管不少商家炒作自家的酒是纯粮酿造、年份酒、原浆酒,等等,不一而足。但好多仅仅是炒作一个概念或者搞个噱头而已,用老百姓的话说是“狗(勾)兑的多,娘(酿)的少”。巩得亮认为,酒是用来饮用的,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以至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决不能为了钱干伤天害理的事情,无论盈利多少都要用自己的良心、采用纯古法酿造技术酿造出真真正正的纯粮食酒。
再一件是,做小众酒和私人订制酒。既然要从大企业、大品牌白酒的一统天下里分得一杯羹,没有拼实力可拼,只能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做小众酒,走小圈子,做私人定制,再借助互联网扩大客户群。
另一件是,注入战友情怀。做任何生意,都必须有自己的客户群。巩得亮是当兵的出身,知道当过兵的人对军营始终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他所谓的做小众酒,目标人群就定位在当过兵的人。基于此,他把酒的名字叫做“战友小酒”。而且在包装上指向性也特别明确,全部采用军队元素:如军用水壶、手雷、炮弹等等,尽量满足有军旅生涯的人的怀旧之情。
“战友小酒”系列白酒就这样诞生了。
“战友小酒”的定位就是做给退役军人和热爱军旅文化人士的小众酒。但这个人群虽然有几千万之众人,却相对分散。这就给“战友小酒”在销售上带来很大的局限性,也就说这款酒不适合做大流通——进入商超和酒店终端。
不过,经过巩得亮和他的伙伴们的努力探索,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销售模式:近处小范围内采取线下活动营销和线上消费者拉动;远距离做社群运营,通过社群将分散的目标用户聚集在一起,这样既节省了运营成本又实现快速传播。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巩得亮初战告捷,三天的销售业绩就达两万瓶。
巩得亮没有因此止步,他的梦想是打造一个退役军人创业平台,吸引更多的退役军人加入,抱团创业,集体致富。基于这一想法,他联合创业战友,集思广益,同心协力构建临沂退役军人创业平台,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创业平台已经孕育出了四个企业实体,专业和兼职队伍达一百多人,彰显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