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弭金冬先生山水画艺术感言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是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每个人又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财富,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用文学、艺术等形式,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文化支撑。
唐代大诗人杜甫游览大明湖时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此后李易安凄凄戚戚走过,在漱玉泉里留下了许多婉约,赵明诚收藏的文玩,也被风雨悄然掳去,辛幼安豪迈的力挽山河,柳絮里散落了悲壮词千篇,老残和他的游记,不知云游到哪里去了,老舍、郭沫若、季羡林都是大明湖的情人,名士与泉水已然成为了济南的千年文化积淀,济南的泉水不止汇聚成文人的灵感和文采,也成就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济南当代一位需要着重提及的重要人物是季羡林先生,而说起季老,就绕不开泉城的风物人情,季老说 “我6岁到济南,19岁离开,一口气住了13年之久,说句夸大点的话,济南的每一寸土地都会有我的足迹。”济南是季老的故乡,也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季老就是从泉城走到了北京,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一位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文化泰斗,也堪称为当代大儒。这里有影响季老一生的先生,有季老爱恋的理想夫人,有他亲情寄托的妹妹季惠林,还有他特别关爱的外甥女,山水画大家弭菊田老先生之女弭金冬先生。
弭金冬先生幼承家学,这个家学不仅仅是弭老独创的山水画体系,也有深刻受季老做人、做事、做学问影响的文脉传承。弭菊田老先生是山东美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中西绘画语言兼通,优秀传统文化学养深厚,尤其是受到中庸、朴素齐鲁文化的滋养,形成了自己的画风,一个画家鲜明风格的形成,就是大家,这个风格是在传统共性的干枝上,开出的自性之花。“北宗笔墨含南宗,妙继荆关马夏纵,点染云烟初落纸,浑如成竹在心胸”,这是关友声先生对弭老先生的赞叹。弭金冬先生的山水画绝似他父亲的画风,但又绝不似,她继承了弭老山水的气韵清朗、法度缜密、骨硬色润的神韵,而不是简单地笔墨技法的继承。初观弭金冬先生的作品,大方豪迈之气现与眼前,布置关阖,皆有法度,静心观之,笔墨挟天籁,高妙古淡,风骨含苍润,天接云涛连晓雾,复又观之,意境自然朴素,意多而语简,行于平夷,不见凿痕,不自矜炫,笔力绵柔又刚健至极,故韵自胜,一言以蔽之乃“中庸古朴中显大奇”,学术扎实,功底深厚,且雅俗共赏,先生在山水画的研究上已经明心、见道,不仅在师古人之道上深刻领悟了弭老山水的精髓,而且具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有了自家气象。
善良、祥和、勤勉、雅致是弭金冬先生的风范,也是一个儒者的气象,先生在日常生活里,为人平和、质朴、诚恳,低调、热心公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考古研究与艺术教育事业上,做学问严谨、认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品学兼优、功成名就者众多;工作上的事,学生的事、朋友的事,只要不违背原则,她都尽力去帮助,力争处理的圆满。中国古代及近代大多数文人,大多都受儒家思想的强烈影响,修齐治平,季老曾说过“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醇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够多为人考虑;最重要的是能分清是非,有敢分清,从而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疾恶如仇;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然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生知行合一,始终在践行季老的为人、为学之道。
书画同源,书法与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即分又合,它是一体两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技艺万千,纵观中国历代文人先哲,深析后会发现,他们皆是“以道而御艺”之士,心中有“道”,文章、技艺才得以传于后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苏东坡的“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等,不胜枚举。《周易.系辞传》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明道、行道、传道”,有“道”和“艺”两个层次,也称之为“本”和“末”,做事首先要“知本”,然后“求本”,以“本”为最终归宿,而且着重强调要“以道御艺”,由“艺”上升到“道”,人生境界就是以“求道、悟道、证道”为高标。先秦《管子》里描述“道”是“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道只能心领神会,它是不能通过语言、形象、声音来传达的;“器”就是具体的、可见的、可操作的技艺,“道”这个层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艺”这个看得见的,可以操作的层面来用心去体悟“道”;那怎样去得“道”呢,儒家就讲了“中庸致道”“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方法上一是“下学”、二是“上达”,下学“礼、乐、射、御、书、数”,即人伦日用技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等等,才能做到“仁、义、礼、智、信”,就能上达“中庸、致中和”这样“道”的境界。我们现在读书学习的目的,绝大部分人是下学,只是朝着自己所学的方面的技能,跟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它和道是割裂开的,我们下学必须要上达,而上达呢也必须落实到下学,这才能结合起来,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上达。通过习艺、读书升华我们的气质,使我们人品更加完美,艺品也就日臻完美,这就是各种技艺都是以“载道”为内涵的,“以道御艺,以艺臻道”。弭金冬先生对这些显然是明了的,好的国画作品,就是“道品”。
弭金冬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但她艺术气象长青,也显得她不像八十岁的老人,她常说“八十岁才是我的起点,我的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要深入探索”,她为研究绘画忙碌着,她为教书育人忙碌着,她为研究文献忙碌着。。。。。先生已然成为齐鲁文化中泉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但她在风起云涌的书画市场面前,很淡然,一如既往的低调,一以贯之地践行着“以道御艺,艺以臻道”,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敬慕,她既有巾帼之淑贤,也兼须眉之刚毅,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更高远的抱负。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可谓先生的精神写照。
高原松简介:
号知不道人,传统文化学者,资深记者,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美术系(现为山东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书画授业于吴玉田先生,易学学于道家龙门派21代传人青松道长,近学大德高僧妙华法师,将易经,禅法妙化于书画,以书画、评论为媒,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诸多评论与文章散见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贸易报》《新华网》《中国网》《凤凰网》《齐鲁文化网》等媒体,编辑出版《星星》《禅心之美》《禅诗禅画》《妙华文集》等书籍。社会兼职有山东建筑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研究学会理事,山东煤矿美协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