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7小时,终于赶到了目的地。望着那并没有被现代气息淹没的古色古香城池心里有了底,这就是友人途中提到的三朝古都谯城。
谯城,亳州。
脚踏亳州,想都没有想过。先前对谯城一无所知,只听说亳州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集散地,也没有特别之处。其实不然,丞相曹操、神医华佗就出生并建功于此,孔子问礼于此,其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感谢粘缠着我旅游的朋友,要不是他,恐怕一辈子都不可能与亳州有缘。
曹氏家族的荣耀
在一望无际的皖北平原上,矗立着被曾岁月尘封的历史名楼谯望楼。这里是亳州访古的第一站。
时光荏苒,有多少亭台楼阁被凤雨蹂躏,失去了往日灿烂。而在亳州人的记忆里,谯望楼依然挺拔。2015年,谯望楼原址复建后,它更像一位巨人,深情地凝视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述说着亳州3700载的历史沧桑。
谯望楼高20余米,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下为曹操地下运兵道。
曹操,亳州人士,东汉丞相,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奠基人。然而,他却留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骂名,而且在人们心中打上了“屡屡落荒而逃”的印记。赤壁之战,虽占据绝对优势,被火烧连营致使数十万大军丧失殆尽。之后,他率18骑败走华容道与关羽狭路相逢,苦苦哀求才得以保命。潼关之役,又为强悍的西凉人大败,逃亡途中恐被认出,留下了割须弃袍的笑柄。
这都是《三国演义》的误导。迈步曹操地下运兵道便可看到另一个曹操。
东汉末年,兵连祸结,群雄逐鹿。建安元年,曹操欲征袁术,返回故乡谯郡招兵买马,在亳州城内地下修建地下军事战道,史称曹操地下运兵道。战道以亳州老城大隅首为中心,沿“十字”方向延伸40余里至郊外。地道设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地道距地面深度2至4米,最深处
行走在曹操地下运兵道内,曹操指挥作战的枢纽又浮现在眼前。地下运兵道指挥部离地面最高,道高约
而今,地道内的铁刀、铁剑、弹丸、衔枚等作战器械,以及围棋、铜镜、瓷盏、陶瓷、砚台等生活用品展品依稀可见。这些陈设,将人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东汉。
整个地道纵横交错,规模宏伟,设备设施齐全实属罕见。据考证,曹操运兵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被被誉“地下长城”、地道战术总汇。它远远超过地面这座古老城池的价值,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掘进设备极为简陋的东汉,修建如此奥妙莫测的地下人防工程给人们留下来一个大大的问号。史料告诉我们,曹操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构筑工事,目的在于通过暗道悄悄运送兵员出城,再从城外大张旗鼓地开进城内,以反反复复的进出迷惑敌人。尤其是在兵力不足情况下,地下运兵道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曹操曾5次利用地道作战,次次取得辉煌战果。这正是兵家孙武“兵者,诡道也”的生动体现。
曹操地下运兵道堪称鬼斧神工,但因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被淹,长眠地下700余年不为人知。后来在“深挖洞,广积粮”号召下,亳州群众挖掘地下防空洞时,先后在老城区东、西、南、北4条大街地下大范围发现曹操地下运兵道踪迹,其昔日光彩又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得知这一情况后,军事科学院领导前来考察,周恩来总理又指示历史建筑学家再去多维度考察论证。温家宝总理也曾视察曹操运兵道,要求当地政府保护好这座地下瑰宝。如今,部分运兵通道已修葺一新,但依旧狭窄潮湿,一个个前来参观的人唯有一前一后弓着身子亦步亦趋。虽有白炽灯光引路,但灯光暗淡,走起路来要特别小心头上和脚下。空气也不够流畅,时刻都有憋闷之感。好在冬日里游人不多,假若旅游旺季,不知会是何等摸样。开放的地道不足千米,行走于此就让人气喘吁吁。尽管不知道古代的役卒们将如何在几十里运兵道里穿梭,更不知他们怎样挥戈,但却仿佛看到了古代年轻的士兵身穿铠甲,手持利剑,与来犯之敌拼搏的刀光剑影。
走出运兵道,游人们发出长叹,曹操地下运兵道更无能出其右者,他才是利用地下工事作战的鼻祖。
仅仅十几分钟的地下运兵道行走,就让人们彻底改变了曹操“常败将军”的印象。此时的脑海里,毛泽东赞扬曹操的智谋一幕幕浮现。1957年,通晓古今的毛泽东在莫斯科访问期间问翻译李越然,你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最厉害些?李越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毛泽东告诉他,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毛泽东在另一次谈到三国历史时又说,三国时期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中国都有所贡献,而曹操最大。
曹操,智谋双全,一代人杰。一位同行且对历史颇有研究的济南老哥说,《三国演义》作为四大著名之一,稍上年纪的文化人爱不释手,甚至读了又读,曹操糟粕的一面深深埋葬在心底。他引用毛泽东的另一次谈话印证自己的观点。他说,毛主席在武汉召开的一次会议指出,《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把曹操当成奸臣描写,而《三国志》作为正面人物叙述,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既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一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制,所以舞台上出现了白脸的曹操。
不难看出,小说与纪传体国别史的区别。
地下运兵道足以见证曹操的军事谋略和政治胸怀,甚至可以诠释了他的全部。他回乡招募兵员的目的就是谋求日后逐鹿中原,平定天下。他非“挟天子”而以汉天子名义征讨四方,对内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奠定了问鼎中原、统一全国的基础。如果不是曹操勇立潮头,年懦弱的皇帝刘协却无法灭狼烟于四起,止大乱还盛世。曹操也没有称帝之意,是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父亲为武皇帝。
呃,曹操被误解了。
谯望楼上下相通,走出曹操地下运兵道便直接进入谯望楼的地上部分。这里建有序厅、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赋诗厅的建安文学馆。它如同知识渊博的学者,述说着曹魏文人的绝世咏唱。
提及建安文学馆,人们想到的曹氏父子。曹操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其子也多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据传,谯望楼落成后,曹操命才高八斗的儿子曹植撰文纪念,于是便有了“初弄曰:为君难,为臣亦难,难又难;次弄曰:创业难,守成亦难,难又难;三弄曰:起家难,保家亦难,难又难。”《画角三弄》寓意深刻,既有开辟功业雄心,又有居安思危卓见。
建安文学馆的引力巨大,尤其是对舞文弄墨游客来说。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说,作为国内唯一系统介绍建安文学的专业展馆,建安文学馆以图文并茂方式详细介绍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文学成就,也包括孔融、陈琳等“建安七子”的文学经历和作品。
曹操身为“三曹”之首,其怆然遒劲的诗文风格独步文坛,为建安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再到《短歌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千百年来为世人咏叹。
在曹操子嗣中,曹植的作品成就最高,他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以比兴手法脱口而出,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曹植有“天下文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赞美。《白马篇》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报效祖国的情怀,诗中少年正喻曹植自己。《洛神赋》最为传神,作者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出人神真爱终因殊道不能结合的悲怆,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而曹丕在《三国志》作者陈寿那里得到的评价是“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予以评价。显示出曹丕的文学才华只因强中更有强中手,只是他生不逢时遇到了文学巨匠曹植而已。《典论》是他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可谓是“盖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
较“三曹”而言,“建安七子”虽略逊风骚,但孔子第20代孙孔融却颇为耀眼。《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让人至今记忆犹新。他的作品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其散文则以针砭时弊为著,文笔犀利诙谐。有游客叹息,孔融因“不识时务”激怒曹操被诛,甚至连累了家人,实为惋惜。但继位的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才能,在他过世后悬赏征募他的文稿。
建安文学馆再现了曹魏文人的墨迹,除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作品醉人外,蔡文姬的作品也都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思。尤为备受推崇的《悲愤诗》,是建安文人诗中唯一长篇叙事体抒情诗,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胡笳十八拍》则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镶嵌在墙壁上的诗篇与曹魏文人猜拳行令,斗酒斗诗的场面辉映,深深地吸引游客放慢了脚步。
吟诵这些美轮美奂的诗篇,犹如酣饮陈酿美酒欲醉欲仙,大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之感。
建安文学声噪东汉,影响至远,颇具研究价值。有文友认为,建安文学是曹氏势力引领下的结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率先打破了僵化的骈体文风,采用通脱的文体反映社会现实,抒写人生感慨。可以说,没有建安文学,就难以有唐诗宋词的辉煌。他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建安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在亳州博物馆等场所也有曹魏文人的成就介绍。好在都在室内,否则就要饱受严寒之苦了。
“佗”与“陀”
亳州也是药都,访亳必拜华佗。拜,是对先贤的尊崇;不拜,则有不敬之嫌。况且,华佗故事里散落着一些异于《三国演义》的枝叶。
《三国演义》记述华佗的章节不少,如为周泰治金疮,为关羽疗箭毒,为曹操医头疼。令人感慨的是刮骨疗毒,最痛心的开颅获罪。罗贯中在书中写道,曹丞相患有头痛之疾,时常发作,疼痛难忍。于是,连夜差人唤华佗医治。华佗一番诊断后说道,病根在脑内,须利斧开颅取出风涎。曹操怀疑华佗害他,大怒,令人拿下打入囚笼。后经多次拷打审问,致使一代名医冤死狱中,所著《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这种说法由与亳州当地一位老者的叙述有悖。老者听祖辈上传说,华佗入狱后,曹操因军中大事忘记了此事,致使他郁郁而终。曹操怀疑华佗图谋不轨倒有可能,至于兴师问罪却有失公允,即使有也非曹操授意。我倒觉着,这位老者的说法颇有道理。老人家与曹操生活中不同时代,既无仇也无恩,他不可能胡言乱语。再说,《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能把虚构的东西信以为真。世人相信华佗为曹操所害,该是与曹操生性多疑有关。
华佗死因说法各异,唯他不愧为神医、外科鼻祖,令人深信不疑。为纪念华佗的丰功伟绩,亳州人在华佗老宅建造了华祖庵。
华祖庵又称华祖庙、华佗纪念馆,是祭祀神医华佗的庙堂。华祖庵也好,华祖庙也罢,但镶刻在“华陀纪念馆”中的别字却引起了许多人的思索。细细打量,其中的“佗”不是“佗”而是“陀”。
岁月的脚步总是无情地踩踏着历史,华佗庵也像朝代一样兴衰更替。上世纪六十年年代,亳州人在华祖庙的基础上修建华佗纪念馆,馆名题写也成为大家心中的记挂。思来想去,他们认为大文豪郭沫若是最佳人选,给他发去了请求函。正在他们翘首以盼之际,有关部门接到了郭沫若回函。然而,他们打开信一看,里面却没有一纸半字。失望的人们接过信封抖了再抖,又对着光线往里窥视,试图发现什么。有个细心人突然想到信封上写着“华陀纪念馆 收”字样,告诉大家答案就在于此。这不就是题词吗,大家心中不觉一喜。可是,郭沫若将“佗”写成了“陀”。
是写错了吗?不是。记得,“西安半坡遗址”为郭沫若题写,其中的“遗址”写成了“遗趾”。大家疑为郭沫若笔误,可有人发现这“错”恰恰蕴含着“这里遗留下来的正是远古祖先迈出的坚毅步伐” 。
郭沫若真没有写错。“佗”与“陀”偏旁之差,将有另一番喻意。“陀”,佛陀之意。佛陀,是对修行圆满之人的尊称。华佗医术精湛,博爱众生,是人们心目中的菩萨。“陀”浓缩了华佗一生的功德。后来郭沫若在回答“陀”时的答复是“故意为之”。
至于华祖庙又何以为“庵”,一个酷似僧人摸样的游客人一语道破:“庵”即小庙,尼姑居住的地方。华祖庵历代住持皆为女僧。
华祖庵充满着神奇,故事多多。来自山东的一个游客人却讲了华祖庵为曹州(今山东曹县)一带群众集资修建的故事。
新鲜,大家的目光洒落在他的身上。他别有兴致地讲道,东汉末年,山东曹州一带瘟疫流行,周围数州县人死大半,百姓哀嚎无能人医治。一天,刚掩埋逝者归来的村民忽见一人走来,约50 岁上下,头挽道髻,身穿长衫,足蹬草鞋,腰挎葫芦,肩背柳篮。他与叫鲁大的中年人交流着,又闻有人扑通一声倒地。这人就是鲁大的父亲。见状,这位老人马上将葫芦里的药水滴入病人口中。顷刻,就听病人肚里叽里咕噜作响,然后长嘘了一口气坐了起来。之后,老人又取出条篮中药物,叫大家熬了几锅药汤。村民一人一碗喝药,个个觉得症状大减。老人家再开药方,要他们互传乡里服用。说罢,老人起身向村民告别。大家纷纷解囊答谢,老人执意拒收。问医者尊姓大名,一句“我姓华,家住亳州”之后,老人便拂袖而去。
老人的药方阻止了这场瘟疫蔓延,百姓感激涕零。后来,村民筹集钱财委托鲁大的父亲前往亳州答谢。鲁老汉来到亳州到处打听,却都不知有此名医。鲁老汉听说亳州城里的华祖庵供奉着一位神医,便前去打探究竟。鲁老汉抬头向大殿张望大吃一惊,这神台上的塑像正是到曹州行医的华大夫。于是,回到乡里再筹银两在亳州重修华祖庵。
修建华祖庵说法颇多,也有人认为是曹操后悔杀死华佗所建。相传,曹冲称象故事中的曹冲忽染重病无能人医治死亡。幡然醒悟的曹操心想,是自己杀了心爱的儿子,决定修建华佗庵昭示错杀名医之悔。
亳州人杰地灵,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深深地吸引着游客。寒冬的亳州凉凤飕飕,稀疏的游人又被“华陀庵”里的故事感动迟迟不愿离去。在游人簇拥下,大家移步尽显沧桑的“洗药池”旁,再听华佗“尝药丧子”的故事。
据当地人介绍,华佗的妻子上山采集草药时,尝到一种植物顿感舌尖发麻,一会功夫全身麻木。华佗让妻子领着自己上山辨认,寻遍沟沟壑壑终于找到具有麻醉作用的曼陀罗。
曼陀罗先于谁人发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华祖庵里,几乎是在召开“尝药”研讨会,也有人讲起另外的版本:
一日,一个朋友从泰山归来与华佗闲聊,说是自己爬泰山时口喝难耐,摘食了一种草果子,哪知吃后浑身麻木,迷迷糊糊沉睡到半夜时分。华佗高兴至极,将这种草果子颜色、样子一一记在了心里,第二天便起身去泰山寻找。他年仅8岁的儿子沸儿非要伴随父亲左右,华佗只好答应。按照朋友描述,华佗很快在山上找到了这种果实。华佗拿起一个对儿子说:“沸儿,我想试试这药的效力,要是醒不过来,你就请人把我抬山下去……”懂事的沸儿回答说:“你是大夫,要是这药有毒,你还能救我,让我试吧。”华佗听儿子说得句句在理,就把草果子递给了沸儿。
一个吃下去了,沸儿没有任何反应。又吃下一个,华佗问有何感觉,沸儿还是摇头。儿子一边吃,父亲一边问,一连十几个果子下肚。华佗泄气了,怀疑朋友戏说。沸儿不停地吃,吃着吃着腿一软倒在地上。华佗抱着沸儿下山住在客店,买了许多小吃等儿子醒来犒赏。哪知道,沸儿吃了过量的草果中毒,永远地长眠于泰山脚下。见此情景,救活无数人的华佗泪如雨下。
致沸儿中毒的草果子,与华佗妻子发现的是同一种植物。
沸儿用幼小的生命换来了麻醉良药,华佗悲伤之余略显欣慰。回来后,他用曼陀罗和其他几味草药配成了麻药,人服后即使针刺刀剜也不觉疼痛。每当为病人手术,华佗都会想起自己唯一的儿子,便给麻药取名为“沸儿汤”。这就是医书上记载的“麻沸散”,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全身麻醉的药物。
听着介绍,人们无不投去悲伤和敬仰的目光。一些爱琢磨的游客深思着,认定华佗无后正是“麻沸散”所致。
给华佗建庙,既是人们对华佗哀思,又能慰藉人们的心灵。华祖庵总占地1.
似虎,伏地前撑后蹬,伸腰仰头;像猿,身体倒悬,竖腿勾脚;若鸟,张臂摆腿,左右伸展……公园里、广场上,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姑娘小伙,比划着华佗创建的五禽戏。他们操练得如痴如醉,欲求有个强壮的身子骨。一位晨练的老奶奶说,华佗为人类设计了治未病的五禽戏,后人怎能不珍惜呐。
五禽戏的编排蕴藏着中天地间的哲理,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按照五行相生顺序,依次将虎、鹿、熊、猿、鸟与人体脏腑脾、肺、肾、肝、心对应,方显天人合一之道。五禽戏作为动静兼备、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仿生功法,可防病、治病,成为中医界广泛认可的祛病健身手段,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的五禽戏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推广。
千百年来,五禽戏造福于华夏子孙,为后人称道。在华祖庵里的墙壁上,悬挂着五禽戏的历史发展图解。可惜的是,这天没有安排五禽戏表演,我与其他游客一样未能大饱眼福感到遗憾。
华佗中医药博物馆也值得一览。华佗纪念馆内建有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二馆合二为一足见华佗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博物馆是一座两层仿古建筑,介绍了中国自神农氏以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众多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葛洪、叶天士、朱震亨、钱乙、皇普谧十大中国古代名医依次排列。各个展厅里,展示出中医药样本以及炮制方法和工具。
华佗影响源远流长,亳州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更是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居全国四大药都之首。如今,亳州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有“中国药材第一市”之称。
亳州也盛产中草药,其中亳菊、亳丹皮有了“国字号”地理标志。有诗为证:“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
华佗名垂青史!“佗”字只改尽在不言中。
回眸孔子问礼处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礼仪,以“礼者”著称。其中,曾千里迢迢来亳州拜访另一位先贤老子。踏着孔子的足迹,来到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亳州道德中宫,感受两位圣人相互切磋的氛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欣慰。
道德中宫建有山门、拜殿、大殿、东殿、西殿等古建筑20余间。山门镶嵌“道德中宫”四个砖雕大字,拜殿门上的是“道法自然”巨幅匾额。穿越拜殿为大殿便是祭祀老子的地方。
从亳州市区通往道德中宫的路很多,其中行走在问礼巷上更能找回当年的孔子问礼的记忆。史载,问礼巷是孔子问礼的必经之路。迈步在问礼巷小道上,人们会蹑手蹑脚,小心翼翼。一位两次来亳州的曲阜游客玩笑道,千万不能说错话、做错事,就是举止也要得体。否则,孔老夫子会笑话山东老乡的。我等一行不敢多语,竖起耳朵倾听圣人问礼的故事。。
这位曲阜老乡告诉大家,孔子行走四方教化民众,并经常借机虚心求得学问。他先后四次远行,来亳州向老子问礼便是其中之一。 他似乎对道教也不陌生,说,老子是先秦最卓越的思想家和道家创始人。各地多有纪念老子的场所,而涡河之滨就有三处:河南鹿邑的太清官、安徽亳州的道德中宫和天静宫。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道德中宫又称“老祖殿”“老子行宫”,是为祭祀老子而建。汉桓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曾巡莅亳州拜谒老子庙祠。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号,宋真宗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号。孔子问礼于老子自然在情理之中。
问礼巷正对着道德中宫南门,径直向前半里即是。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还指着问礼巷墙壁上的牌匾解释说,上面记载的是孔子问礼故事的历史出处。文说,《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而另一块牌匾则刻着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瞻望人生各年龄阶段格言,游人们遐想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对话,探索人生真谛。而一段“问礼巷,问礼巷,问礼巷里有文章”顺口溜再现了孔子当年问礼的情景。
问礼巷里到底有什么文章呢?一天,孔子周游列国至亳州还有18里的地方见一些孩童玩耍挡住去路,招呼他们让开。孩子们见孔子坐在车上,却叫自己让路心中不悦,出口言道:“是车躲城呢,还是城躲车呢?”孔子无言以对,只好另择道避开。行至城郊,又发现一妇人井中打水,忍渴多时的孔子欲求一碗水喝。打水的妇女将扁担往井口上一横说道,这是一个字,说对了请你喝水。这么简单的字哪能难住孔子,他张口说道“中”字。妇人一个劲地摇头,说我这个大活人站在井旁,不是个“仲”字吗?!孔子一行非但没有喝上水,反讨个没趣。孔子自叹“此地地灵人杰”,决意向这里的贤能请教。
与其说来这里拜谒,倒不如说是像孔子一样求得学问。游客们流露出渴望的眼神,期待着聆听更精彩的故事。
据介绍,孔子亳州之行两次遇到尴尬,次日便寻访城内贤能之辈。得知,常在道德中宫讲学的老子就是他们要找的人。孔子先派弟子子贡前往说明来意,试探老子能否指点一二。子贡回来告诉老师,老子不仅是大学问家,而且彬彬有礼,正是我们要找的贤达。孔子心花怒放,在道童引导下快步来到老子身旁,躬身行礼说道,我辈来亳郡,是想向您老讨教学问的,请不辞指教。两位夫子相见恨晚,交谈甚欢。孔子决定住下,继续向老子多学一些学问,天天去道德中宫请教。孔子进出通往道德中宫这条狭窄的巷子铭刻在后人的记忆里,起名“问礼巷”并沿用至今。
此次来亳州问礼,孔子时年53岁,而老子已近70岁高龄。
在靠车辇为乘的古代,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孔子不辞辛苦来亳郡问礼,到底要问什么呢?想到这里,《论语�卫灵公》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又浮现在眼前。试想,他们一个是儒家鼻祖,另一个是道家创始人,能谈得拢吗?一层层迷雾又一次笼罩在心头。
克己复礼,在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烙印。儒家以“礼”为本,所要“复礼”即复周朝之“礼”。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即是维护周朝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
稍读有史书的人知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周朝的礼治受到严重冲击。孔子对社会的变革感到迷惑、彷徨,于是来亳州向另一位大思想家、精通周礼理论和制度的学者请教维护周朝礼治之策。
恰恰相反,“礼”,在老子道家思想体系中排不上位置。老子在周王室任职多年,亲眼目睹了朝政之腐和人民之苦,对周礼感到非常失望,已开始了宇宙万物本源的探索。当孔子向他提及周礼时回答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意思是说,你所谈说的王道已不合时宜,也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而道德高尚的人,往往都很朴实,骄纵、狂妄都应摒弃。老子深入阐述了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并严厉抨击了奴隶制度。
老子的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名垂千古的《道德经》中。共计5000余字的《道德经》潇潇洒洒地镌刻在道德中宫西墙上。阅读苦涩原文,我感到置身于云雾中,但稍加点拨就领悟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立统一的哲理。老子“无为而不为”的唯物辩证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
孔子为《道德经》阐述的思想所震撼,他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孔子赞叹老子犹如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翱翔于浩瀚的宇宙之中。
注:商汤定都于亳州,魏文帝曹丕把亳州作为魏国陪都,元朝末年的刘福通拥立小明王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史称三朝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