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曾有两口大钟,先后轰鸣于暗黑的神州大地。
一是北京的《晨钟报》,创刊于1916年8月15日;
一是济南的《晨钟报》,创刊于1923年8月2日。
北京《晨钟报》是民国四大报之一《晨报》的前身。创刊时,李大钊先生刚从日本回国,秉承“再造中国之不可缓”的雄心,欣然就任编辑主任。他以巨大的热情,亲自设置栏目、组织文章,并在1916年8月15日的创刊号上撰写了《“晨钟”之使命》一文,其副标题开宗明义为“青春中华之创造”,文中申明《晨钟》的使命就是唤起民族的觉醒,激励青年“急起直追,勇往奋进,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使报纸充满思想启蒙的浓烈政治气息,一时成为北京民众舆论的重要阵地。
可仅过了22天,由于该报的实际“老板”是崇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研究系”,他们不满于李大钊的新锐思想,背弃了“言论绝对自由,不加干涉”之承诺,迫使李大钊忍痛辞去了在该报的任职。
虽然如此,但李大钊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报刊杂志的重要作用。尤其是1918年1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二文以后,作为已经笃信马克思主义的战士,李大钊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占领宣传阵地的斗争。
1919年,正当新文化运动高涨时,由《晨钟报》发展而来的《晨报》,在历史和政治环境中悄然改变立场,开始向新文化运动阵线转向。李大钊抓住时机,于1919年2月重回《晨报》,任《晨报副刊》主编。任职伊始,他就在《晨报副刊》上专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专栏, 在理论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介绍各国社会主义发展动态。他激情满怀,对马克思主义予以肯定的同时,还赞颂了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中将来能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者,盖舍俄罗斯人莫属。”他的大声疾呼,带动了相当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开始转而拥护马克思主义。
钟声回响中华大地,直至震荡催生出了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求解放为初心与使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撞击巨钟的力量更加集中,也更加有力。
1923年8月2日,又一口巨钟加入了震撼神州的合奏:
济南也出现了一份《晨钟报》。它是山东诸城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时任中共济南支部书记王尽美等人推动创办的又一份《晨钟报》。
王尽美为传播革命思想,曾投入很大精力创办多种报纸和刊物,如《励新》《济南劳动周刊》《山东劳动周刊》和《现代青年》等。
他参与创办的这份《晨钟报》,是由济南电话局洛口领班汝仲文和李甫文等筹资建立的,汝仲文任社长,王翔千任主笔,王尽美、王用章等任编辑。
报纸四开四版,济南同兴印刷所印刷。栏目辟有“时事要闻”“本省要闻”“电报”“本埠新闻”“小说连载”“新诗和广告”等。内容包括政事、战争、社会新闻等。报纸中缝刊有戏剧预报、本埠粮价、火车时间表等,每日发行量600份。王翔千曾回忆:《晨钟报》“系小型通俗报,但注重政治及社会问题,不采低级趣味作风,经王尽美参加领导,为本党宣传时较多。在当时山东为仅有的进步言论……”
为办《晨钟报》,王尽美殚心竭虑,费尽心血。他不但亲自撰稿,编辑编排,而且夜晚参加印刷,白天帮着送邮局发行,有时甚至还要亲自上街卖报。该报大量报道工人及各界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钟声》是该报的星期日副刊,辟有“寸铁”“小说”“新诗”“杂感”“记事”“谐著”“游戏等待”“谜语候教”等栏目。王尽美写的许多社论和重要文章都在这个副刊上发表。他的文章思想新颖,立论正确,文笔流畅,反映大众心愿,在当时颇有影响,轰传遐迩。
《晨钟报》的《钟声》,是革命的钟声,它响彻齐鲁大地,唤醒了许许多多青年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人民,促进了他们思想的觉悟,使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山东封建军阀张宗昌十分害怕《晨钟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多次派军警到报社寻衅,逼得报社三次迁址搬家,终在1925年8月15日被查封。可见这份《晨钟报》在济南、山东早期党的斗争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可惜的是:“经多次反动军阀的压迫及变乱后,原稿散失,事后搜集竟不能得。”
这份《晨钟报》唯一存世的印迹,现收藏于山东博物馆,是一块当时印制报头的木质模具,长13.5厘米,宽6厘米,竖排楷书“晨钟报”三字。此报头1925年刻制,原由汝仲文保存,新中国成立后捐献给山东博物馆,珍藏至今。
巨钟轰鸣,神州渐醒;
摧枯拉朽,传续苍穹。
近百年间,那钟声激荡无数国人奋起,直至巨人东方矗立;
近百年后,这钟声仍在我们耳边萦绕,引导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