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红色文献三十余年,有朋友问,最难收集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边区"老纸片"了吧!因为历史原因,边区根据地遗留下的各类纸片,实在不漂亮,除了黑点,少点,薄点,形状大小还不一,有的残破受损,字迹还不清楚。收集不易,确定个主题,整理出个眉目也不易,有时看着它,连最起码归类都想很長时间。要找到相对完整一点,成主题的老纸片就要费点功夫了,笔者手中一套抗战时期山西一村子的老纸片,就经历了"三进山村"才成套的故事。
“三进山村”寻故纸
故事引起者是我多年一藏友小孙,山东临沂人,年青力壮,常年在乡下收集磁器,玉器,木器,跑的地方多,故请他顺路帮忙找点边区老纸片。小孙是个爽快人,一口答应下来,十余年还真陆陆续续找了一些。价格也公道,用他的话说,是找“硬片”时,顺路找"软片",不费事(古玩圈内将木质,玉器等硬材质藏品称为"硬片",将古籍善本等纸張类藏品称为"软片")。
2010年冬天,接到小孙电话,说在山西的一处山村里收老物件时,见到一堆老纸片,就是破点,旧点,问要不要,一问价格,还合理,因为他是帮人收购"硬片"时发现"软片"的,双方对"硬片"价格滿意,对这些破旧纸片,主人就不再过多要求了。一周后,他将这些东西带到了济南,一看还真是破旧,大纸片没超过16开纸,小的比香烟盒还小,百十份纸片规格几乎没有一張相同的,全是土纸,而且是圈成一团拿来的;上边的毛笔字更是小学生水平,歪歪斜斜的;当然东西一看就透着年代感,是真品,至于归类,还真不是一眼能看出来,如信件,地契之类的都不像,只好带回家慢慢看。
晚上在灯光下,慢慢展开了今天收获,突然在一纸片开头处有"民国二十六年………"字样,下边有二十几个人名,每人名下还有送军鞋xx双字迹。民国二十六年,那不是1937年嘛,是抗战初期吗?这时候送军鞋真是够早的。这时候发现,老纸片上出现了5、6个村名,东西涉及到交公粮,出公差,开会等众多内容,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应是边区根据地村一级政权遗存的老纸品了。暂时不管这些,关键是发现一张总表类纸片,上边写了"盆子水行政村所辖十三个村庄"名,而这一堆东西细看下来仅有5,6个村庄的,用收藏行话讲,东西不成套,还缺一半啊!立即拿起电话联系上小孙。他很奇怪,"你怎么知道少一半"。原来当时人家都给他了,他嫌破,不好看,只拿了一半,那一半就扔原处没拿走。我说,这是抗战时期边区根据地一个大行政村的老纸片,虽破旧,但整整一个行政村呀,涉及到它的十几个自然村,能有他们时间跨度这么長,还完整的支前史料很少见,请他再跑一趟,路费我出,把剩下的东西取回,否则夜長梦多,一旦被他人收走,再集中成套就难了。小孙一听,二话未说,就答应了,一周时间真打了个来回。这时距春节还有一周时间,路上肯定挤,辛苦他了。一细问,才知这里确是八路军早期根据地,当年路不好走,今天仍是交通困难,在太原下火车后,要转長途汽车,再租摩的或搭拖拉机,剩下路就是步行了。小孙笑称,当年八路军就是厉害,专找这山沟沟住,外地人一般都转昏了头,莫说日本鬼子了。他说,东西还在,就是进去后当天出不来,就在大队老会计家借宿一夜,喝酒聊聊天。小孙说,这八路军老根据地,就是穷,留下的纸片很少,老会计家是当年大队部,几十年就留下这点东西,他们觉得是老辈人留下的,就没烧火。真是庆幸!快过春节了,一高兴,顺手再点个炮竹什么的,就永远没了。
收藏就是这样,一样东西到手,往往是多种机缘凑成的。收藏圈里这样故事比比皆是。小孙告诉我,现在县市忙着脱贫,要改善乡间公路了,这是好事,当然收集老物件的节奏也快了,今后再找这类老纸片可能更难了。
二进山村,终于把它们合成一套了,是完整的吗,还不敢确定,我们约定方便时再顺路去看一下。
2014年8月26日,小孙来到济南,说又顺路走了一趟盆子水村,看看有无尾货可寻。他告诉我,现在县里搞扶贫,修的路比原来好多了,当然找货的人也方便了,老东西更少了,这二十多張纸片应是尾货了。三进山村帮忙找东西,真不是东西多少之事了,而是认真帮忙的这份情谊,令人感动。
第三次找来的东西,与前两次有所不同了,战争气氛少了,多了些恢复社会生机内容。有盆子水各自然村补偿粮草记录,六谷岭村解决军属补助表,周家沟解决春耕种子登记等,宣传婚姻自由、歌唱解放区的唱本也有,其中一份农民爱国公约引人注意,简短几行字,写的是"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拥护导师斯大林,拥护解放军、我们要和平“。从这些内容分析,这是1949年建国前后的东西了。不容易呀!四年间三进山村,终于凑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边区根据地基层政权红色史料,这是原生态的史料,是没有加化肥的"有机食品",真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滿乾坤"。
静乐一一百团大战首战之地
二进山村后,就详细问了一下,盆子水村在那里?归那个县管辖,一番交谈,才知盆子水村在山西静乐县,是当年晋西北根据地。一番史料查下来,得知静乐县为八路军一二O师最早根据地之一,也是八路军百团大战首战之地,八年抗战留下了光辉一页。
从地理上看,静乐是由来已久的兵家重镇,三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与宁武、原平相连,东与忻州毗邻,南与娄烦、太原接壤,西与岢岚互通,地处交通要道。这里,群山为屏,汾水为带,丘陵延绵,沟壑纵横,关口要隘甚多,最为适宜围困战、伏击战、袭扰战、游击战,联防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重镇。
抗日战争爆发后,静乐是晋西北地区通往太原的必经之地,故称晋西北东大门。加之,陕甘宁边区通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的三大秘密交通线,其中就有两条通过静乐。静乐也便成为晋绥边区通往所辖东边各县,并连接华北、华东、东北的枢纽地带,敌我双方都很重视这一带争夺。
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〇师首次进驻静乐,在县城设立兵站,盆子水村史料所讲的送军鞋应该就是这时候。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二支队、七支队、一一五师晋西支队、忻崞支队都曾驻军这里。
1937年10月同时成立了中共静乐县委员会和动委会、县牺盟游击大队以及农、工、青、妇抗日群众团体,自此开始了八年艰苦抗战。
1939 年3 月5 日,日军兵分两路进攻静乐县城,静乐城国民党守军弃城而逃,国民党静乐县政府和国民党县党部也向南逃到了娄烦镇的三元村。
1939 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在晋西和晋西北发动“晋西事变”,妄图赶走共产党和八路军。中共静乐县委根据党中央和晋西北区党委的指示,对阎锡山发动的事变进行了有力反击。1940 年1 月2 日,摧毁了国民党顽固派县党部和县政府。1940 年1 月5日,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开始领导全县人民抗战。
日军侵占静乐后,在全县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掠抢,奸淫妇女,制造惨案,无恶不作,罪恶滔天。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牢记国仇家恨,把日本鬼子赶出静乐,赶出晋西北,赶出山西,赶出中国!”已成为静乐军民的强烈呼声和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八路军驻静部队与游击队、武工队、民兵等地方武装,采取地雷战、围困战、伏击战、阻击战、诱敌战等战术,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对敌作战2000 余次,击毙日伪军5000 余人。
在这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几次著名战斗。1940 年6 月的米峪镇战斗中,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在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及张宗逊旅长、李井泉政委的指挥下,与二支队配合,毙伤敌人700 余名,生俘大尉以下官员100 余人。著名的“米峪镇战斗”被永久地载入抗日战争史册。
1940 年8 月20 日,百团大战第一枪在康家会打响,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四团,七一六团毙敌200 余名,俘获日兵12 名,缴获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二挺、轻机枪23 挺,并毙敌100 余名。康家会战斗闻名晋西北,誉满华北地区,成为百团大战里应外合、围点打援的典范战例之一。被载入八路军军史。据《百团大战纪实》记载,康家会战斗为百团大战首战。
1944年9月抗日军民经三天三夜强攻,将地处静乐南大门的娄烦镇攻克。敌在此设碉堡大小共有5 个,且相互间有暗道相通,四周有高达四尺的双层铁丝网,确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官员张金如认为要想攻克,确实不可能。但在抗日军民强攻下,被连根端掉。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盟邦记者团目睹了此次战斗的全过程。
1945 年9 月11 日,八路军与民兵合围静乐县城,经过激烈战斗,25 辆日军汽车被全部炸毁。次日,日军弃城逃往忻县。至此,被日寇盘距近七年的静乐县城,宣告光复。
抗战八年中,静乐军民丰润战斗、火烧汾河大桥、智取三角山碉堡、东大树伏击战、忻崞支队汾河川痛击日伪军、二支队配合游击队、民兵夺粮战斗、娘子神遭遇战、围困石梁山敌碉堡、梁纹沟诱敌战、瞭人峁痛击日寇、围困石神据点以及遍及全县的地雷战等都载入县抗战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民心就是"根据地"
盆子水村沿汾河河川而居,自宋代立村,至今已达千余年。村庄位于静乐县中庄乡东北面,多以养殖、种植为主,种植土豆、胡麻、莜麦。
从1946年5月20日,一张静乐县第三区盆子水行政村现状调查表上看到,它有十三个自然村:盆子水村、白道底、黄家村、寨上村、干连沟、南黄韦、北黄韦、红崖村、周家沟底、長坪村、堡子湾、六谷岭、肖宅村。
整个行政村共有农户384户,人口2636人,每个自然村户数在15户一70户之间。看看村名就知道村庄都是依山势而居,行政村里土地约12000亩,从统计表上看,仅沿河6个村庄有坪地582亩,其余95%土地都是山梁山坡地,属典型看天吃饭的农业村,共有男全劳动力791人,男半劳动力246人。
百十分老纸片反映了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慢慢看下去,大体疏理出了脉络,抗战时期,日寇占领静乐七年,疯狂烧杀抢掠,激起静乐人民强烈愤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坚决抵抗,这是其中十几村庄百姓积极支前;抗战胜利后,又全力支持建立新中国。这些史料是来自社会最基层、最真实的红色史料。
战争期间根据地人民交公粮是其主要内容。从抗战时期至1950年建国初期,有大大小小纸片几十張,帐本有六本。记录了三百多户群众十几年来支前交公粮情况。如村郝主席向区里报告工作时,九个要点中有六个与粮食的生产、上交、使用有关;1948年交公粮统计中,有13个村子交小麦7639斤,菜豆407斤,扁豆1102斤,黑豆81斤,莜麦79斤记录;抗战时所收公粮在区政府所在地一一中庄建有粮库,出入库都给各村留下了收据单。粮食作为根据地最重要物资,能否有效征集、保管、使用是建立稳固根据地标志,现在看这些票据,盆子水村做的很有效率,政令能上通下知,有效运行,十年来尽全力交齐了公粮,有力支援了前方。
制作并上送军鞋是村政府经常性工作。不少通知都涉及到了,最早是1937年南黄韦村民20人,做军鞋97双上交记录;军鞋量最多的一份通知,是区政府盖章通知盆子水村的:“十二旅送来代做军鞋1300双,你行政村代做130双,于明天带上便条前来驼布。"同时通知上交公粮时,需将"公粮变药,每一斤小麦折药壹两六钱,以支前使用"。关于军鞋制作,要求也很严"每双鞋白土布八方尺五寸,鞋面可染成兰的或青的(不要做成白的)并附去样式,可照样式来做,不可须(随)意更改。鞋帮子不要实纳,纳一下即可,要纳的结实,还要细致,并注意检查鞋内垫草纸粗糠等问题,一双鞋不要做成两样,如做成杂牌就不收。限十天做齐为要”,为满足前线战士需要,军鞋制作要求是很细致的。
公差也留下不少痕迹。有一份第三区区長水连成手写给盆子水自然村候村长通知,“现有县游击队赴新屯堡和馒积山驼用手掷(榴)弹和棉衣,需用毛驴急紧。希由村抗勤内拔给该部毛驴壹拾叁头,自带绳架及一日的人畜食用。于明日集中区所,以便前往运送。事关军用,千万勿误是荷"。笔者注意到,内有"村抗勤"字样,这应是村里抗战时常备应急力量一种表述,说明平时是有准备的,否则一旦有急用真不好办了,真不亏是抗日根据地,准备很充分。在另一个上级通知上也看了"军勤"二字,"盆子水村代表会:希由你行政村军勤内动员木匠伍名,于本月十八号到县政府修理仓库,并带木匠家什和砌砖和泥匙等家俱,食粮由县供给,但不发工资,事关急需,万勿延误为荷。"抗勤"也罢,"军勤"也罢,都说明平时是有支前准备的。
难得是还留下了一份1944年8月"日寇扫荡破坏情况报告"。共涉及四个村庄受损事。"呈报,兹有寨上扫(荡)敌人,(损失)宅帐:被滿口汉奸警备队讹诈不计其数,叁拾叁年八月廿十九日,敌人路过,赶去羊拾条,毛驴两头,王良仁毛驴壹头,作价银壹佰伍拾元,……王福生牛三条,作价洋两佰壹拾元,……在任家村被宁代敌人讹,……在白道底村被敌人讹八人,损失牛羊几十只(头),共合银洋捌佰肆拾叁元。"
在另一份残破的纸上也报告了敌人扫荡,百姓受损情况,从字迹和纸張情况分析,应同属盆子水村的报告:……王林柱被滿口敌人第一次讹银洋柒拾元,第二次讹银洋拾伍元……,下双路王后子被讹诈银洋拾伍元,……共前后大小汉奸讹大洋壹佰肆拾元。”
"汉奸李二存,宋存贵和自卫团、敌人警备队出发,因为八路军信封,(被)检查出来,准备沟口射击士(时),讹了大洋式拾元,前后大小汉奸共讹白洋1000元有余"。
从这几份敌人扫荡边区,百姓受损情况报告看出,日伪多次扫荡这一带,每次都有汉奸带路,专门讹诈百姓,实在令人愤怒。
为了争取民族生存,当地百姓在支前同时,也纷纷参军,走上前线。在北黄韦村抗军属帮扶生产统计表内,就看到真名实姓"军属5家,抗干属2家"字样,而这个村是个仅有42户人家自然村,抗干军属就占了六份之一。
干连沟村是一个38户人家自然村,就有军属七户,烈属一户,占总户数近五分之一。
红崖上村503口人中,男劳动力132人,其中军属干属有18人,烈属1人,占村整个劳动力的近六分之一。
如此计算下来,全行政村有近20%劳动力走上了抗战一线,村里生产自救、支前和优抚负担是很重的。
大大小小各种报表和通知翻看下来,明显感到静乐县的村级抗日政权很健全,从区政府到盆子水村,再到盆子水行政村下边各自然村都有相应机构;落款上常有村代表委员会,或盆子水行政村郝主席,盆子水自然村候村長,第三区区長水连成等;人口多的自然村都有基干队、民兵、青年团名单;老纸片中基层政权各项工作都有涉及,除上述内容外,像各村土地人口劳动力统计,粮食收成表及烈军属情况表都有记载,成份变动、党员及群众大会内容也有。
第三次进村时,有一份珍贵的"1949年7月11日清理欠手续登记本",它详细记录了各自然村各年收集旧粮条、欠条情况。
所谓"清理",就是全县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散落在民间,还没有给百姓结算的欠条等票据收集起来,逐一兌付,这是边区政府讲诚信的最直接史料。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曾专门就此下发通知,办理各历史时期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及红色政权欠条事宜,这一过程持续了几十年,近年仍时有发现,其欠条全部折现兑付,由中央财政核销。因为是对着欠条核销,要逐级上报,批复关系很清楚,故基层极少留下详细记载。手中这本清理欠条登记表本,与持条人"领到条"是相对应的史料,尤显难得。记录的最早欠条是1942年欠王计良米8斤的欠条,二十五張欠(借)条一張一張看下来,其中少的仅2、3斤米,多的有上百斤,帐目涉及13个自然村中8个村;内容有当年借百姓小米、山药、马草、军鞋、油、煤等;借入单位是区政府及民兵和过往部队;手续上有的是欠边区粮票,有的是实物欠条;帐目封面写明,每斤草按价5000元(应是第一版人民币币值)作价核销,按当时物价算来,一斤草折5000元(一版人民币一万元为二版人民帀一元),这折价的价格真不低,小孙笑着说道。是的,我想这价格体现了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对于根据地人民的感激之情吧。也是共产党的人民政府"一诺千金"的诚信之举,意义非同一般。
该史料珍贵处,在于存有补偿百姓小米后的手写"领到条"25张,共补偿老百姓粮食18.96石,折合米3629.96斤,真是配套收集了,这在个人上万份老纸片收藏中是唯一的成套"补偿条"。这意义非同一般,体现了共产党的人民政府"一诺千金"。
从1937年至1949年,整整十三年艰苦岁月,距今又快70年的风雨历程, 一个边区根据地的行政村仍能留下这些老纸片实属不易,它肯定不是全部遗存,会有遗失毁坏的,但毕竟涵盖了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特别是涉及到十三个自然村的抗战支前主要史料都在,真是很难得了。
从革命历史史料收藏和文献研究两个角度看,原生态的红色藏品最珍贵,它是"最后一袋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真实史料,保存和研究它,是对那段红色历史的尊重,会让我们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刻,铭记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一一人民是永远的根据地。
济南 颜栋华,中国红色收藏专业委员会文献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