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今天算来,离开军队已经32年了。再往前推,50年前,我是个一身稚气,刚刚入伍的新兵。在解放军这座大学校里,度过20年的军旅生涯,从军的画面已深深印记于脑海里,军队的情结是挥之不去的。
作者
虽然我是1990年转业的,离开军队那么多年了,由于拥有根深蒂固的军人情怀和军队情结,我还是关注军队的发展建设,关心新一代军人的健康成长。每当看到营区,看到军人,便会肃然起敬。和一些正在服役的军人在一起,我会询问军队建设的有关情况。
英雄的人民军队,永远是党的忠诚卫士,永远是国家的铜墙铁壁,永远是人民的靠山。我和许多战友都为当过兵而倍感自豪。离开军队几十年了,有时候和战友相聚,大家凑在一起,聊来聊去的主题,还是军队的那些事,这是我们当兵人永远不老的话题。
有人问过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兵,后悔吗?其实我给自己的选择已作出答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生无悔的选择。我相信,许多当过兵的人,都会这样坚定地认为。
当年我为什么离开军队转业去地方,想了好久方才动笔整理了一个心得。
一、离开军队的原由。
我父母亲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军入伍的老战士,他们抗美援朝回国后,因为国家暂时告别战争,为了经济发展,1952年12月份,裁减军队员额,其中女兵只留下1万人,剩余10万女兵都要转业。不少女兵是从战场上浴血奋战打出来的,从个人意愿上,她们是不愿意离开朝夕相处的军队。我母亲和许多战友服从于军队裁军的需要,于五十年代脱下军装转业地方。我父亲渡江战役后,一位领导想让他转业在浙江,父亲不同意。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有关部门协调解放军原总政治部,让父亲转业到石油部门,父亲不同意。他留恋军队,舍不得脱下那身绿军装。我高中毕业想去当兵,是受父母同为军人的影响,还有军营大院的熏陶,觉着部队是我成人之后的第一个出发点,舍无其他,到部队里干什么都行,只要穿上绿军装,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想当年,我不满16岁参军,从战士做起,直至副团级,1988年授予陆军中校,30来岁,正值风光年华,按说,在部队还可以多干些年数。但是,我却毅然决然选择了转业,并且是个人要求转业,离开军队去地方开辟新的领域。
许是和平年代,愿意从事地方工作?许是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从军的理念?等等。这个问题,其实很难一下子说清楚的,真有些剪不断理还乱。近来,我认真回想了在军队和在地方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把离开军队的想法和缘由,理出一点头绪来,之中的观点不见得准确、妥当,权当人生小结。
1、我军现行的服役制度,决定大多数人不能当一辈子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军一直没有实行军队职业化,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军人服役期满后要回到地方去的。
从建军之日起到1955年,我军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自愿参军的人员,在军队服役。从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到1978年起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制度。这样,军中服役的士兵,除过去直接提干和院校培养提干外,绝大部分都要复员回到地方。
一个班的战友,后排左二为作者
一个班的战友,后排左一为作者
七十年代,我在莱阳济南军区后勤十分部军械修理连,当班长时,年年送本班的战士复员,当排、连干部时,要送的复员兵更多了,年复一年的,眼见着一个连队并肩战斗的战友,每年都要迎送一批。干部转业,那个年代不是每年都有,但过不了几年,总有一些朝夕相处的干部转业离开连队回家乡了。
当许多战友向我告别时,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不安,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离开军营的,但脑海里巳留下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印象。
我在部队近20年,亲眼所见,这么多年来,就干部而言,除少量升入高级干部外,大多数是要转业的,不转业就要在部队退休。
1988年之前,干部服役、退休、转业、复员没有纳入正规程序,但即便如此,每年仍有大批干部转业。
1988年《军官服役条例》生效,对各级军官包括技术和文职军官服役年限作了规定,年限干满了即离开岗位,要么转业要么退休,成为多数 军官的最终去向。 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多数军人回归地方是大势所趋。就我家而言,我父母加上兄弟三人及家人共8人,当年当兵者就有6人,除老父从军45年直至离休外,其他均先后脱下军装到地方了,我们原本一个"军人大家庭”,缩编为"军人小家庭”。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大多数军人最终要归宿于地方的,作为我,随大流而离开部队,也是大势所趋。
2、军队地位、任务转换,要压缩军队规模,许多人要离开军队。
1977年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邓小平清醒地看到,随着中美中苏关系缓和,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他认为与中国有关的世界大战,肯定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流。因此,他果断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论述,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以改革开放为抓手,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并且要求军队要忍耐,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大力发展经济工作,已成为全党全国的重中之重。
军队的任务是按照国家安全战略定位的。20世纪70年代,我们当兵的年代,国家周边充满了侵略战争威胁,那个年代,战争似乎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加强战备、巩固国防,抓好军队建设自然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
那个年代,军人无上荣光,全国都在学习解放军。加之城里年轻人的出路,要么工人,要么下乡,要么当兵。农村年轻人的出路,可以说唯有当兵,其他路径极少。在这样一种职业单一的形势下,许多热血青年首选当兵。
回顾历史,每当有战事,军队就大力进行扩军。我军抗美援朝时,军队人数高达627万。抗美援朝停战后,一项紧迫重大的任务就是大裁军。中央军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两年内将军队总人数从627万分期分批裁减为285万,共裁减军队员额342万人。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决定降低军政费用,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这次共转业和复员了100余万人。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60至70年代,为扩军备战,军队1975年拥有661万人的规模,达到历史高峰。
从八十年代开始,为推动军队现代代建设,裁军共有4次,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完成百万大裁军的任务。
1997年又裁军50万, 6年后决定再裁20万。
时隔十年之后,中央决定裁军30万,至此,军队仅有200万人的规模了。
综上所述,和平时期的军队,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是必然的。没有战争任务处在和平时期的军队,通过科技强军,必定会大力压缩规模。
3、改革开放的大潮,使从军理念受到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军队的自给自足力很强,有自己的幼儿园、学校、工厂、农场、医院、招待所等,许多事情用不着地方,能自办许多事。部队自成体系,许多活动基本可以不出营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军队许多事情离不开地方了。
我在原济南军区后勤十分部机关工作9年,在政治部秘书科时,由于工作原因和地方打交道多些,有时随分部领导到地方走访,亲眼所见胶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改革开放给予地方带来的实惠太多了。地方工作领域越来越广泛,新部门新单位新工作层出不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方工作,可谓“大有可为”,海阔天空的。反观军队,有求、依赖地方的事情越来越多,如军转干部、复员士兵安置,家属调动安置户口、就业,孩子上学,落实优抚政策等,有些紧俏商品也有赖于地方供应。20世纪70年代我在连队时,司务长找我,要买些猪大油,我找地方同学为连队弄来猪油,那时候当兵的缺油水。八十年代我在分部机关时,分部领导找我,为招待所弄些啤酒,那时啤酒比较紧俏,我找地方有关部门拉来一车啤酒。
改革开放,经济工作为首位,国防建设经费一压再压,并要求军队要忍耐,还要搞生产经营,加之军队人员工资待遇不及地方,等等。20世纪70年代我当排长时月工资52元,这是陆军标准,已明显高于地方,方很知足,按要求军队工资待遇高于地方百分之二十。但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有些地方待遇已高于军队。由此造成军人待遇缩水,加之军人相关制度没跟上,由此带给军人的影响是,职业荣誉感、军人价值认同弱化,军人从军的自豪感不如从前,继续从军,做一辈子军人的理念受到挑战与冲击。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和军队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开始从精神、物质、制度、舆论层面中,对军队地位和军人荣誉、待遇等进行提升和固化。
4、每个人的选择和命运不同,最终留在军队的为少数人。
我自参军起,就一直在原济南军区后勤部队工作。部队工作,较为单一,领域窄范围小,整天在军营里,和社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我在修理连队干了九年,每年就是修枪修炮,工作较为单一。后在分部机关近10年,每年的工作,大都是一个套路。工作范围就是胶东所属单位,顶多到原济南军区后勤部开个会,算是出了趟远门。
分部秘书科战友,右二为作者
分部秘书科战友,中间为作者
我当兵时,部队曾流“步兵紧,炮兵松,吊儿郎当后勤兵。”在后勤分部单位,与作战部队相比,提升确实比较慢。大陆军时代,比较重视野战部队,一旦有战事,野战部队在一线打仗,后勤部队在后方搞保障,虽然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没有前方后方,但野战部队风险大、责任大,所以,野战部队的干部提升较快,情理之中。我们十分部,与同地26军的干部相比,我们单位同军龄的干部职务普遍低了一至两级。与大军区机关干部相比,后勤干部上升机会少之又少。如果在部队坚持干下来,越向上升迁,空间越小机会越少。如果职务上不去,师团职干部大多50至55岁前后就要退休,而且还要交给地方安置。我不想在部队,还能干事的年龄退休,所以选择去了地方。
总体上说,我当时转业的目的很简单,20世纪70年代,国家面临准备打仗的年代,我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参军了,为国防建设贡献青春。在和平年代,军人上战场的概率甚少,加上国家已确定经济建设为中心,我觉着军人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摔打自己,去见识地方工作,参加地方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出一把力。我作为军人后代,没有像父辈一样,从军一辈子,而是选择转业地方。转业后的经历让我感到,转业地方,参加地方工作,熟悉经济工作,让我人生道路上又多了不同于从军的阅历,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对军队的记忆是抹不去的。
一转眼,转业回归地方已经三十多年了。可以说,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留在了部队,有一些记忆还是会时常从脑海中飘过,梦里还是会回到从前,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来到地方工作多年,但还是留恋部队,特别是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时时回想从军的峥嵘岁月,留恋20世纪80年代前军营里那些风清气正的日子。
我这人挺怪的,来到地方那么多年了,偶尔,触景生情,会闪过一个念头,回想起当年在部队的时候,完全有条件有机会,可以再干上几年,等"果熟蒂落”时,再考虑转业,是不是就更加稳妥了。
和军区后勤部、十分部领导合影,第三排右一当作者
1988年在十分部机关,一次,我给分部分管干部的副政委送材料,他对我讲了一句,说我当时是十分部最年轻的副团级干部。听他说完这句话,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没有在意这句话的意思,也没有想过什么。其实年轻就是“资本”,假如在部队再干上几年,再考虑转业岂不更好吗?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很深的事情是,1989年我由莱阳调往济南,分部政委劝我,让我先不要去济南,在分部机关再干一段时间,就可以安排到团单位去当政委。的确是这样的,分部所属近20个团单位,机关科长下去担任政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我没加考虑,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因为父母、家人在济南,那时候回家恋家心切。
当我从分部调到济南某单位时,有一次参加军区后勤的会议,当时军区后勤部一位领。导对我说,在这个单位工作几个月,就会把我调到军区后勤部机关。对此,我也没有等下去,而是于1990年要求转业了。
三、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人民解放军先后有400多万干部退出现役、复员地方、转业走向新岗位。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军转安置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决策指示,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明确了军转安置工作的方针政策。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做好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军转安置制度,妥善安置了一批又一批军转干部就业。400多万脱下戎装的军队转业干部,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到祖国最需要、人民最期盼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始终保持革命军人本色,把忠诚于党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把热爱人民、报效国家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把崇尚荣誉、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优良品德,在经济社会建设的新岗位上书写了人生新辉煌。
我和许多转业干部一样,在地方工作,一直秉持军人刚毅、顽强和爱国奉献本色,勤奋努力开创,从不被困难所吓倒,只要有任务在手,不做好绝不作罢,并且主管的工作,一定要干出成绩,在全国要名列前茅。在部队工作时,我主管的一些工作,总想争创一流。20世纪80年代,在十分部政治部秘书科工作期间,我曾组织起草过一个调研文章,先后被原济南军区后勤部、原济南军区、原总政治部转发,分部一位领导高兴地说,这个材料被总政转发,在十分部是首次。所以,我把争先创优、不甘落后的精神带到地方。
作者
在地方工作二十多年来,收获颇多。接触了很多以前未涉及的领域,学到了很多东西。让个人,从军队到地方,不仅有从军经历,也有从政经历,不仅有军队工作知识经验,也有地方工作知识经验。
我人生经历过两次从头再来,心得蛮多,很有意思。
来到地方,第一个让人心挂的是职务怎么安排?我在部队干到团级,是军队中层干部,大小也是个官,在军队有一定地位,受人尊重。转业到省级农业部门,降一级安排,这个不奇怪,转业干部普遍要降一至两级,但待遇不变。我转业后,因为融入地方比较快,没有十分明显的失落感。我所在单位,就有不少转业干部,他们有来自空军的师级干部,也有大军区处长,还有集团军团长,等等。我们单位多数转业干部,适应较快,工作出色,随着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一些转业干部得到重用,有的担任处长,有的成为厅级领导。但地方上有些单位对军转干部,总认为来“占位置”,或多或少有些“另眼看待。”因此,对有些转业干部不安排好单位、好职位,对此,会给一些转业干部带来一些“失落感”,导致一些转业干部心有怨气,这种现象是有的。
还有转业干部能否胜任工作?军队工作围绕以战备打仗为中心,地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性质、特点、规律大相径庭,完全不是一回事。转业干部,到地方要从头学起,要学习业务,熟悉情况,开展工作,等等。单论业务,还不如地方二三十岁小青年业务精、能力强,差距是明显的,要赶超不是一日之功。转业头几年,我就有这种感觉。但不甘落后的精神支撑着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终究能够胜任工作、独当一面。所以,转业干部,适应工作,胜任工作,这是一道坎,只要有勇气,有毅力,虚心好学,一定能迈过这一道坎。
第三是能否适应地方工作环境?转业干部,青春年华留在军营,汗水足迹洒在国防事业上,基础和资源都在军队。来到地方,而今迈步从头越,重新熟悉地方工作环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重新让领导认识自己,其难可想而知。仅一个人际关系如何相处,就需要很长时间来认识和适应,军队人际关系相对单纯,而地方却复杂得多。有许多转业干部,工作很久,但难以适应地方人际环境。当然,也有许多军队干部转业地方,不计安排,从头学起,从头干起,适应较快,独当一面,获得认可,事业发展,如日中天,来到地方大显身手,找到了新的发展天地。
四、宁肯失去一些也要坚持做人的原则。
可以这样说,从军20年,从地24年,人生经历没有大顺,也没有大挫,但酸甜苦辣应有尽有,我努力过,奋斗过,有辉煌也有失落,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地方工作时,面对职务升迁,我绝不违背做人原则,即使职务升迁受到影响,也不为此而后悔。
20世纪90年代,我所在处的处长调到外单位了,作为副处长的我,已经任职4年,之前因处长经常外出帮忙,已主持工作两年有余。处长位置空缺时,当时有人提示我,到某位领导那里活动下,或找找上层。如果要找,是有资源的。
对此,我反复考虑了一阵子。我总在想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当兵,无非就想当一名解放军战士,真没有想过要当多大的官,入伍动机十分单纯。在部队时,由士兵至副团,从未找过人托过人,都是靠自己认真努力勤奋工作干出来的。特别是我从战士提为排长后来任副指导员的时候,因我在外省带兵,那时通讯不发达,下达命令一个多月,我回到山东后才知道。后来在分部机关,也没有为个人职务找过任何领导。20年的从军经历让我始终认为,职务升迁,是工作需要,凭工作凭能力凭本事,不能靠拉拉扯扯,更不能送礼跑官。如果是那样,宁肯不去当那个官。
一个处的同事,左五为作者
《晋书陶潜传》讲: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过兵的人,就得有一种骨气,坚守“底线。”如果靠送礼当上什么官,这就是人生一大污点,大不了,副处长干一辈子,那时候,面临我所在处处长职位空缺,我就是这么想的。
自己想好了,就照样努力工作,结果是什么?事隔不久,就派来了新处长,而我副处长继续,一干就是9年。后来,经过考试,才升为正处,我觉着这算是一次比较干净健康的竞争,而此时已近50岁,黄花已老秋风去,可谓青春戎马晚年黄花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是与生俱有的,无法改变。有些人为尊严不愿屈从,象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始终秉持自己的做人准则和风格,可能与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有关,拥有独特的生存圈、生态圈、文化圈,对看不惯的不随之,不会拍马溜须,不会专拣好听的说。让我为了某种目的去送礼,去跑官,从小父母没有告诉我这样去做,学校里没有上过这一课,部队里也没有这一说。当然,这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风气使然。
五、履行职责,努力工作。
不管咋说,我在地方工作二十多年,处级干部,一干就是二十年,不像部队,几年升一个职位。在地方,一个职位十年八年不动,是许多公务员常有的事。省直有一些处长,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少数人职务几年上一个台阶,那都是有背景的。现在公务员待遇实行职级并行,有些人职务上不去,但可以上待遇。
在我国行政系统层级中,处长算不得一个较高的级别,但他们却在权力运行、政策执行、流程审批等方面处于关键位置。我之体会:处长虽然大事不能做出决策,但负责决策思路的具体建议和落实,上级领导的指令,初始思路大自取之于处长。所以,处长的工作质量、水平和思路,直接关系到上级领导作出的决策,是否能真正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健康地推动作用。
坊间有处长现象的传说,列举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审批权力、资源分配权力等进行寻租。有的摆架子,不把领导、群众放在眼里,讲排场,浪费国家和集体的财产。有的目无党纪国法,他们认为规矩都是对普通人的,自己可以有某种特权。
其实,在省直工作二十多年,我认识省直不少部门的处长,大多数人遵纪守法,任劳任怨,勤恳实干,为各自行业作出贡献。但确有少数处长,手握实权,头脑膨胀,利欲熏心,犯事了。这样的人,我也认识几个。
省直部门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的处长,面向全省,手中握有资金项目等行政资源,有些事情自己就能锁定。因此,手握权力时,应当想到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绝不能以权谋私。我和许多处长一样,把权钱交易视为红线,决不越线,这是必须恪守的原则。做人,要讲规矩守底线,干净做人,老实做人,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平安健康才能伴随。
陪同上级领导调研,右一为作者
我在省级农业部门工作时,和多数处长一样,想农民所想,急农业所需,把措施定准,把项目定好,让农民受益,让农业发展。我们把有关政策措施、项目资金落地后,定期去检查验收,看是否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中起到推进作用。比如我们推进智慧农业,就是要看比传统农业,农业生产力水平高出多少。我和许多同事,所从事的工作,目标就是让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用现代生产装备和技术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给农业插上翅膀,用现代组织形式来经营农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在济南调研信息化,右一为作者
正因为如此,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起,经常到农村基层,当时135个农业县市区,我都去过,调研了解情况,研究农村政策,推动项目政策落地,调动农民种粮种菜种果积极性,确保粮食、果蔬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0年以后,我时常参加农业厅一年一度的夏粮生产督导组,去广阔的农村大地,喜看粮食丰收景象,心中充满无比的喜悦。2006年,我亲眼见证了中央取消两千年历史的农业税,并给农民以种粮补贴等,这真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
六、从挫折中成长并不是坏事。
作为转业干部,一生已经被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段:上半段是军旅,下半段是地方。这样一种转折分明的人生,必然要比普通人经历更多艰辛和磨难。普通人,往往从踏入社会开始,就在一个领域内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经过早期的奋斗,中期的积淀,到后期经验越来越多,人脉越来越广,平台越来越宽,位置越来越高。而转业干部则不同,前半段的经验积累,人脉积攒和奋斗成果,随着一纸转业命令烟消云散,后半段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再来。人生坦途坎坷,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我总结自己:
遇到重大转折和重大问题,有时候沉不住气,缺乏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之力,缺乏每临大事有静气之神。因而思考问题作出决定,有时显得过于草率冲动,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迷茫的心智,让自己有时候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思路和方法,拿不出应对办法来,任其放任自流,自然错失了一些发展良机。
官场上如何做人理事,仕途上如何行进,我确实不太明白,也没有想过应该怎样走为好,怎样做事为佳。面对这些问题,那时候想到的,唯有认真、努力、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凭本事干活,这才是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果说起职务升迁,这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之中难免有潜规则,在复杂的人文环境下,遵守规矩和道德底线没有错,但如果和现实脱节,往往显得不合拍,不入流。有段时间,有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老是觉着也不是这个“圈”的人,也不是那个“帮”的人。说实在话,在部队20年,那个年代风清气正,只知道好好工作,从未想过找人说情,尽管父亲在部队担任领导职务,我在部队时从没想过去沾他的“光”,而且彼此都很回避。在地方时,我任副处长,是竞争上岗上任的。担任正处,是竞争上岗考上的。1996年,省委决定干部提拔制度改革,通过公开招考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我参加过,虽没考上,但有所历练。所以,这可能给我产生一种"误判",单纯地认为,人只要老实认真,遵规守矩,在工作上下功夫,有本事,有能力,组织上会给一个合适的位置。岂不知,20世纪90年代开始,党风军风民风开始发生变化,有些地方政治生态开始污染。无论军队还是地方,少数人投机钻营,循潜规则而行,往往“马到成功。”我认识省直部门的一些人,德才一般般,但上得挺快,这背后肯定有什么。而一批干净健康的人,有能力有水平,德才兼备,就是不迎合一些不良现象,而得不到重用。面对这些,我和许多干部一样,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宁肯提不起来,也绝不入污流。虽然这样做要失去一些东西,但“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有人说家庭爱情是经营出来的,有人说朋友感情是经营出来的,人生仕途恐怕也得去靠“经营。”这样说不太中听,但现实的确如此。一个人的成长,除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因素,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不见得随时都有。一个人想在单位里立足、站稳、上升,不仅要看工作能力和业绩,还要看能不能赢得领导和大家的赏识,这才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尊重和体现。党政机关里有些人能力超强,成就显赫,但就是不为所用。这些现象,说明世道上没有完美之人,人都有缺陷,有些人上去了,有些人上不去,除德才因素外,还有学历、年龄、机遇等因素,这里面还有个情商高低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我欠缺不少。年轻时,一路奔跑,勇往直前,全力工作,思想单纯,心灵可爱。可是机遇来了,不会抓住,从面前错失了不少。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丰厚,稍微好些了,现在似乎更明白了些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个人而言,我每个阶段的成熟度都要至少晚十年,老实善良的人成熟得晚,往往是吃过许多亏才成熟的。从挫折中成长,让我悟出了在顺利时得不到的一些哲理。
做人,有的人做到家,是外圆内方的。而我,却是外圆不足,内方有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也想力求人生完美,但力不从心,所以,走了不少弯路。
我想,走过去的路,有对的,也有错的,既然走过去了,就不再反悔了。
七、再造新的生活。
我一生过来,既在军营里留下青春献国防的足迹,也在地方机关里留下拼搏奋斗的汗水。
回顾过去,有得有失,有成绩有不足,但我无怨无悔。展望未来,后半生方才启航,前程似锦,充满信心。
文天祥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极为赞赏这句话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转业军人,一名男子汉,无愧于党和军队,无愧于事业,无悔于家庭和父老后代,无愧于战友、同事和朋友,足矣了。
时光如流水,弹指一挥间,我已结束43年的工作生涯。对往事的回顾,已经是"多余"的了。像李白所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权当是一种回想和释怀,“岁月无情了无迹,人生有情却有“痕。”
此时,人生最重要的是,不仅是要回顾总结,还要审视新的开始,人生除了工作和家庭,还要有个人兴趣爱好,得有人生的梦想,还有其他等等。
当下伟大的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每个人新的生活,等待你去开启、发掘和享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好好地度过每一天,漂亮干练的去生活,健康快乐的去生活,生活得有品位有质量有风采,绝不留下遗憾和悔意。
努力吧,给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人生结局。
有一个歌曲,大意是:“过去的事情不再想,风中的迷茫,雨中的徘徊,今天要把它遗忘,经历了风和雨,对生活更向往。”
今天,国家和军队各方面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上述的分析和认识,已经过时矣,这已是一种过去式,一段历史的回想罢了。说了这么多,权当是人生心得,和诸多转业干部作一个心灵交流。
我把人生心得记录下来,过去的事情不再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