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个年龄的农村人,对茅草屋有着抹不去的记忆,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情结,“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我对我的茅草屋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的童年少年时代,社会正经历“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的艰苦征程,国家不富强,人民不富裕,广大农村地区更艰难些。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几乎反应了当时的真实境况。我的父母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很明事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讲政治,时常告知我们,毛主席打江山让我们翻了身,有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只要勤快不懒惰,吃、穿、住就会越来越好,尽管没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端启迪,但我觉得就是他们对我进行的朴素理想信念教育,我一直坚信并努力实践着。当时,农村多数人家住的都是茅草屋,因此,“盖匠”艺人应运而生,“盖匠”就是专门从事维护、翻新茅草屋的手艺人,我父亲乃是其中的一员。当然,现在已成为历史行业,已无用武之地,我父亲也带着那份“看家本事”到那边去了,看看还有没有价值所在。俗语说:泥瓦匠,无好房,纺织娘,破衣裳,盖匠家里烂草房。意思是都在努力干活挣钱改变现状,怕耽误工时而顾不得自己。我家的茅草房,向来打理得很美观,很得体,毕竟是“盖匠”之家。我家的茅草房虽然看起来整整齐齐,并无大碍,但真的下起大雨来,也逃不脱漏雨的厄运。再则,如果久晴久旱,突然下起大雨甚至暴雨,茅屋漏雨就是很正常的了。我家的茅屋遇到这种事情比较多,遇到大雨狂风,爸妈负责指挥统筹,并努力阻止和减小风雨危害,我们几姊妹按照父母的吩咐忙个不停。 一来找高板凳把门抵住,爸妈说如果大风进屋,会将整个茅草屋的屋顶给抬走,不仅“卷我屋上三重茅”,还想整体掠取。大风不止,母亲嘴里还念念有词:风王住,风王住!旨在祈求尽快结束风雨交加的时光。二来要把屋里漏雨的地方接住,免得屋里到处都是水。因为漏点很多,几乎把家里能装水的东西都排上了用场,碗柜里的大碗有时也倾巢出动。正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于我,才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三来叫我们几姊妹尽快到墙角处,抱团保安全。“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雨停了,风住了。我们全家开始清除打扫现场,很快一切便恢复往常。父母特别是父亲,非常乐观,一点也没有出现埋怨的情绪,反而有种战胜困难而取得胜利的姿态。现在想起来,此情此景,何时能见,要么,“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懵懂时期,要么,拍摄影视剧摆拍的场景才能够再现。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已经没有这种经历,看到的情景皆为“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不过,我家住茅草屋的日子不长,得益于党和政府政策好,得益于爸妈勤劳吃苦,开源节流,得益于父母善于经营家庭,精打细算。从茅草房翻新,到新瓦房的修建,可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我家住宿条件的华丽转身。只可惜,后来的砖混结构楼房,已被国家征用拆迁,目前变成云龙机场飞机“落脚”的地方了。
现在,我们几姊妹都离开了故土,住在城市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儿时的茅草屋依然清晰可见,印象深刻,一帧帧,一频频还是那么温馨,那么可人。那里有我数不清的快乐,有我道不尽的童趣。成群结队的小伙伴,变换着花样玩,“且陶陶,乐尽天真”。不像现在有的儿童少年,唯有手机方为伴,亲情友情放半边。有我无限的顽皮挨打,有我无数的童年尴尬。贪耍忘了干自己的事必遭惩罚、偷着家里的粮食去换桃李吃,一旦露了马脚少不了皮肉之苦。茅草屋下也成就我习惯和志气,茅屋下父母至臻至情的敬老爱老修身之道,“犹兮若畏四邻”的做事处事要略,种下了茅屋情怀;暗自向勤快的堂哥学习看齐,人生好像有了方向和目标;用心在茅屋檐下看书自学,有了“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自觉;尽心尽力投入农家活儿,“绝知此事要躬行”,各种农事活动大多得心应手。这是茅草屋的教诲,是茅草屋的领悟,也是茅草屋的无形昭示。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花木成畦手自栽,两山排闼送青来”,我家茅草屋历经了时尚,饱览四季旖旎风光,氤氲夕阳,袅袅炊烟映衬着惬意的村居图画。
我在茅屋里出生,也曾在茅屋里成长,我将带着茅屋的情怀,一蓑烟雨任平生,书写后山人的诗和远方。
(写于 西昌 疫情隔离 作 2022年9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