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林兆义同志
苍天呜咽,燕山肃立,报人流泪,草木含悲。
10月12日上午,两代军报人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告别厅,挥泪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新闻工作者,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林兆义将军的遗体告别。
享年87岁的林兆义将军,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8日20时15分在北京逝世,离开了他战斗、工作、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得知林总逝世消息,原总政治部副主任、曾担任过解放军报社社长的孙忠同上将,原国防大学政治委员、曾在解放军报工作过的赵可铭上将,致电对其逝世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邵华泽致电表示沉痛悼念!老将军在唁电中写道:得悉林兆义同志因病去世,作为1964年4月28日同一天调入解放军报社的老战友,心情十分悲痛!愿老林一路走好!亲属节哀保重!
惊悉林总逝世,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报社、西城区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西城区第六干休所等单位送来了花圈,沉痛悼念林兆义将军。
1951年8月,林兆义参军入伍时照片
原解放军报理论部副主任、军休六所退休干部微信群主罗小兵得知林总仙逝消息最早,便第一时间在群内转发讣告,祈祷林兆义副总编辑一路走好!接着六所群弥漫一片对林总仙逝的哀悼气氛:
“林总您一路走好!”
“林总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人民军队新闻宣传史将镌刻您的英名。”
“令人敬重的林总走了,再也听不到您像兄长一样道来的亲切话语了!”
“爱我林总爱我军报!”
“军报人永远铭记您的功绩!”
“侠肝义胆、助人为乐的林总,您一路走好啊!”
字字句句,情真意切,让老报人悲痛不已!群主罗小兵又发祭奠悼文,读后催人泪下。全文如下:每当在街上路遇推自行车买菜的林总,总是和蔼可亲地叫我"小兵",驻足与我亲切交谈。我昨天晚饭后在院里散步,在昏暗灯光下的告示牌前惊悉林总不幸病逝的噩耗,悲痛万分,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记得我1979年调军报工作的第一个春节,就是与林总一起过的。除夕那天中午,总编室古竹老前辈,把我和蒋志东请到家中过年,我俩都是两地分居的单身汉。住在古竹家对门的林兆义也参加了。到军报后的第一顿酒是与林总一起喝的,深感军报老报人对晚辈后生的厚爱温暖。以后三十年,虽与林总不在一个部门工作,但时常能得到恩师前辈的关心帮助。林总先后任军事处、快讯处领导,南疆自卫反击战广西方向记者组长,还在南京政治学院任副院长,最后又回到军报干老本行。他为军报 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培养年轻接班人付出了一生心血。
林兆义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入朝作战时的照片
我军著名散文作家尚弓、著名杂文作家李庚辰、著名诗人喻晓、著名军事理论家李炳彦、著名评论家陈贤德,先后发出微信,寄托哀思!著名杂文家李庚辰动情地在微信群发出“又一个好人走了”的悲叹!接着深情回忆《不忘林总“让车”情》的故事。前年的一天,林兆义同志碰到我,说他明天要去301医院看病,问我去不去?如果去,就坐他的车一块儿去。我正好要在第二天去看病,就定下来同往。上车后,他让我和司机互相留下电话,以便及时联系。没想到他很快就看完了病,并给我打电话说,要将车子留下来让我返回时用,他自己打的回去。我一听坚决不同意,哪能这样呢!他却说:“我已坐上了的士,你看完了病就打电话给司机,他在车里等着你”。事已至此,我只好照办了!这是一件小事,但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人的品性。林老兄在职时也是这样,从不以领导自居,始终把同事当作战友、兄弟,不摆架子,不搞特权,鄙夷特权,能帮人时尽力帮人,以至做到舍己为人,这样的干部难得!一滴水可见太阳。此悼文一出,原解放军报社网络部主任、退休干部牛明汉立即跟帖:这个故事可感可信,林总就是这样的人!人这一辈子最大的本事,不是能耐、权位,更不是财富,而是人的品行。人缘好,人品正,广结善缘,受人尊敬。接着又有十几个老报人跟帖,回忆起林总“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的事情,令老人们动容。有的说,在这个不容易被人感动的年代,我们被林总感动了!有的在微信中发出呼唤:林总善举、微光成炬啊!
94岁高龄的离休干部、著名散文作家尚弓得知林总驾鹤西去,老泪纵横,泼墨挥毫,寄托哀思之情,赋诗一首《林兆义仁兄千古》:
兆和兆亲每笑晤,
煦煦春风随行迹,
嗟今朝竞恸长逝;
义声义魂皆景崇,
淳淳赤子誉生平,
仰苍昊虔祝冥安。
老人行动不便,就让儿子常丹杰送到告别厅。
著名诗人吴纪学含泪写下:林副总编,您骤然远行,想到与您的交往、交谈,心有所失,《南乡子》一词为你送行:
霜重色生寒,
漫漫悲云暗碧天。
君驾仙鹤飞西去,
缠绵,黄叶乘风追不还。
往事忆中诠,多少情怀作曲弹。
从此阴阳隔两界,难难,
再有清风怎对言。
在北京防控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老报人以非常规的方式,深切悼念自己身边的好人林兆义。形式虽各异,悼念皆同心。
95岁高龄的离休干部、资深记者前驱,深情地写下4个“最难忘”:
最难忘,兆义同志的笑脸,
最难忘,兆义同志的自行车。
最难忘,兆义同志的和蔼可亲,
最难忘,兆义同志的无限爱心。
望他推着自行车,
一路笑到天堂,再赐人间大爱与欢笑。
不到8点20分,在北京初冬的寒风中,自发前来送别吊唁的原解放军报社几任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解放军报社副社长王士彬少将和有关处室负责人,原总政宣传部部长周涛,原总政纪检部部长段达球、副部长欧春良、叶太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政治委员吴永川、副院长贾吉平,原解放军报有关部室主任,以及林总生前工作过单位的战友,已陆续到达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告别大厅门口,多为花甲老人,等候着送别这位在新闻战线上奋斗了半辈子的林兆义将军最后一程。
1955年9月,林兆义被授予少尉军衔
林总1935年2月出生,1951年8月入伍。这位曾经跨过鸭绿江打过美帝、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主办过《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两报一刊的报人,一生的亮色很多,成绩显著。最为世人所知的,是他那几篇成名和传世之作:通讯《戈壁滩上的“李向阳”》、解放军报社论《努力开创军事工作的新局面》、战地通讯《智取禄平》《为了祖国》《风烟滚滚唱英雄》《“灭鼠”记》。他还说过,"脚板底下有新闻"、"离基层越近,离好新闻就越近"一一这些思想,影响过身边的诸多年轻编辑、记者和部队通讯员。
上午8点30分,距送别仪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告别大厅门口已排起了长队。悼念队伍中,有92岁高龄的老社长祝庭勋将军,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拄着拐杖,步履蹒跚来了,眼含泪水。此前,老将军曾向休养所发了一条深情的微信:“惊悉兆义同志不幸逝世,深为悲痛!他是我合作的好伙伴,在一次重大新闻处理时,他连夜向我说明版面安排,我们商定后得到妥当处理。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至今记忆犹新。谨沉痛悼念兆义同志!愿他一路走好!并向他的亲属致意,请节哀顺变!”
90岁高龄的杨子才总编辑没有前来送别,但老将军得知林总这个好搭档走后,泪流满面,情深意切地发出微信:惊悉老战友林兆义同志去世,甚为悲痛。我与兆义同志共事多年,深知他是一位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赋诗一首《悼念兆义同志》:
林氏自古忠臣多,
三沙兆义英雄胜。
春播桃李门生众,
深恩永志人心中。
原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曾先后任过解放军报总编辑和社长的张宗银来了,将军没有忘记林总对他的关爱帮助,他在微信中说:惊闻林总仙逝,作为他的老部下,我十分悲伤。他是我走进报社第一位手把手、面对面言传身教的恩师,也是诚恳正直的兄长。这次他住院我给他打电话时,他还主动回忆,当年我们在版面组工作的日日夜夜。我女儿11岁时,我曾要她在五秒钟之内用一个词概括对林伯伯的印象时,她即刻回答:“正直”。可见,林总在我们全家的心里留下了完美的形象。这次他在病中,也牵挂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林总千古,恩师走好!
副总编辑夏国珞,也是一位90岁的老报人,他在夫人和女儿的搀扶下,推着轮椅来了,他深情地说:我们的挚友、30多年的老邻居兆义永远离我们而去了,再也看不见他熟悉的身影、音容笑貌了,我们像失去一位亲人一样深感悲痛,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祈愿兆义在去天堂的路上一路顺风!
94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宋群,行动不便没有来,他在群里发出“沉痛悼念兆义同志”的微信,深深表达对好战友的哀悼。离休干部施善玉来了,他是军报的老报人,他要最后看一眼林总这位可爱的兄弟。
1958年,林兆义在南京郊区燕子矶人民公社帮助整社的留影
斯人已去,心中犹念。原解放军报社张世刚社长来了,孙晓青社长来了,谭健、孙继炼总编辑也来了,他们没有忘记林总把热爱党、热爱军队、热爱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化为对军事新闻报道改革执著的追求。曾在解放军报社工作过、后任武警总部政治部副主任李吟将军,在外地赶不回来参加告别,就让夫人代表全家前来为林总送行。他还在微信中说:林总是军报我敬重的首长之一!老人家一直以来对我关爱有加,特别是始终予以鼓励、激励,所有一切,深铭肺腑,难以忘怀,不胜伤痛。
曾担任过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王文杰和夫人,副总编辑庄汉隆和夫人,副社长田仁德和夫人,副总编辑刘书忱和夫人,都给其家人发了慰问微信,对林总去世表示沉痛哀悼!
原解放军报副总编辑江永红、赵险峰、饶洪桥、孙临平、李选清、张海平、夏洪青,原解放军报副社长田仁德、李博、黄秋生,原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唐水福等,都赶来医院送别敬爱的林总。
1961年8月13日,林兆义入伍十周年纪念照片
吊唁的人们都手捧菊花神情肃穆,静静地等候着……有的还忆起与林总一起工作过的那些美好幸福的时光。
曾任过解放军报社副社长、原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杨洪立没有忘记,与林总相处的那些日子,他深有感触地说:听到噩耗,沉痛悼念林总:一个忠诚的老党员,一个正直的老军人,一个尽职的老报人,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大哥,猝然长逝,怎不让人心疼!一路走好!老将军还赋诗一首《悼林总》:
噩耗聚传心生悲,
世上好人少一位。
毕生办报不惮苦,
强军固防号角吹。
以表达自己不尽的哀思。
岁月深情,往事历历,怎能忘怀。今天,前来吊唁的军报老少三代人聚集在这里,把内心涌动的哀思情感,都化作那如心泉般流淌的诗行,献给即将远行的林总。
阚士英副总编辑怎能忘怀,他调入军报一直在林总的领导下工作,尤其是他调到军事部后,与林总更是朝夕相处,林总年长他十岁。他眼含泪水说:林总既是我的好领导,又是我的好老师,他的为人和工作作风令我终生难忘。我曾同他一起下部队,一起参加了边境自卫反击战作战的报道。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军报老一代人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感谢他给了我很多关怀和帮助,对此我将永远不忘,永远铭记。
刘格文副总编辑怎能忘怀,林总这位好领导、好老师对他的关爱。他在微信中写道:半年多来,一直挂念医院的林总,多次向晓虎询问林总的病情。前些日子听说出了重症病房,祈望他能转危为安。但他还是没有坚持住,离开我们走了。他告别了折磨他的病痛,也告别了爱戴他的战友、部下、学生。痛在心上,热泪长流。沉痛哀悼我们的好领导、好老师林总!
王作进副总编怎能忘怀,与林总一起主办《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杂志的那些日日夜夜。他深情地说,听闻老领导、恩师林总走了,十分悲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在林总直接领导下工作,言传身教,相互无话不说,受益很深。前年还考虑给他过90岁生日,他住院后和他通过10个电话,5月27日通话时,他还说要走出总医院,20天的后竟住进重症病房。几个月后竟走了……
肖江峰副社长怎能忘怀,与林总一起度过的那些愉快时光。他说:林总是我十分敬重的老领导,和他在一起总是感到很亲切、很知心、很愉快。林总走得太快、太早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陶克副总编辑怎能忘怀,林总对他的帮带。他说,我进报社后,从在林总手下当编辑,到走到社领导岗位上,每一步都得到林总的指教,他爱护年轻人,循循善诱;他作风严谨,耐心传帮带。军报二版的大样上、中国国防报的大样上,留下了林总的心血,他的点拨,他的提醒,他的鼓励,一直记在我心里,至今心怀感激。
1964年5月,林兆义调入解放军报社时留影
不能忘啊,也忘不了……
原解放军报社通联部副主任马厚寅没有忘记,他曾在后备部工作一年,林总是直接领导他们的社领导。林总指导大家从策划到选题,贡献智慧,倾心尽力,认真做好民兵宣传工作。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很受大家尊重和爱戴。他退休后,每每路遇,依然是热情地跟你先打招呼,聊几句,一点官架子都沒有……
微信中,一位老干部深情地写道:林总那双温暖的手,那颗慈爱的心,暖热了多少年报人和部队通讯员的心,我们数也数不清!
连俊义副总编辑忘不了啊,林总对他一家的关爱。他深情回忆说,我与林总相识于边境卫反击作战前线,后来林总成了我的直接领导。老领导德高望重,温和厚道,对后学关爱备至。我儿子连续至今还记得林爷爷下部队时,专程到洛阳新安县看望刚随军的他母子俩的情景。
汤宝华副总编辑忘不了啊,林总生前网名曾以“海边人”自称,与他畅谈聊天。惊悉林总逝世,夜不能寐,含泪赋诗一首《悼林总》:
君自海边来,
魂归尽头去。
天地一沙鸥,
清名留天地。
情悠悠,思悠悠,泪水总在流。原解放军报社的200多名师以上离退休干部,因受疫情防控的人数限制,大多不能前往医院为林总送别,但大家都饱含热泪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形式,缅怀这位军报最可爱的人。一位资深老记者在个人网页上开设灵堂祭奠林总。他献上的挽联是:戎马一生先忧后乐采编评笔助军威,为党为国为军为民新闻史册留英名。短短30个字勾勒出一个新闻工作者勤于笔耕,心系社稷的亲切形象。
1968年冬,林兆义在北京
告别队伍中还有不少军报老报人的子女,他们是毕小柏、杨因、常丹杰、段小琴、夏红、王尔强、施伟、方中、方刚、宋亦兵、颜丹、王蕾、任世杰、张红红、黄海燕等。军报总编辑杨子才之子杨小涟,老报人古竹之子古柏,我军著名导演翟俊杰之女翟小乐,老报人刘玉堂之子刘普亮,老报人吴卓荣之子吴越等,都在外地赶不回,他们打电话、发微信、送花圈,表示沉痛哀悼!军报老社领导、老八路毕永畅之子毕小柏,满怀深情,用古典诗词作赋,赞颂他心中的林叔:
素友虎兄之令尊,我的林叔林将军。1947年入党的老铁路职工之子。品学兼优,正直勇毅,英气勃发。
抗美时,在校带头参军。先授军中博士,祭酒之埒。振翮金陵,扬声长江。后成全军首报之干才。
讨越时,主持前线报道。电掣霆驰,鼓舞士气;扬国威,歌猛士。
新时期,主掌军纪委日常工作,实拜上大夫也。
于《解放军报》副总编之位息肩颐养。
林公有敦敦长者之风。竹节劲挺,松枝自横,堂堂正气,和而不流;器量弘深,姿度广大。不矜而自威,不钻不争而自得,盖上下皆服其才品。所谓:"黙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处位忘位,待下不下。望之有冬日之煖,临之有秋霜之戒。知持后,善持身,形直而影正。桃李不言,蝇吻莫秽。澄之不清,扰之不浊。若遇汉高,运筹帷幄,挥扇阵垒,取一关内侯何足道哉!
古贤中,有:"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者"。三国荀攸是也,今之林公似也。必以温良恭俭让得之。盖一"敬"字,即林公其为人也。水长山高,望之弥高……
可见,林总的形象在军报第二代人中也深入人心。
1969年10月1日,林兆义在天安门前采访群众游行
点心香,燃蜡烛,话沧桑,字字句,好悲伤。我军著名女记者李亚丹退休后在国外生活,得知林总去世,远隔千山万水,从网上传来她点蜡烧香、送花圈、写悼文祭奠图片……
在福建休养的资深老记者郑宗群,在微信群里动情地说:曾多次打电话到林总家,没能打通,我又打了林总的手机,还是无人接听。心里多有不安,便给军报几位同仁打听,方知林总住院了。我便盼着等着林总康复出院的喜讯,哪能想到今天一大早,竟传来林总仙逝的惊闻。悲痛之余,我想起到军报52年的漫长岁月里,总离不开林总既像前辈又像老大哥一样,在生活上关心我,政治上开导我,业务上指点我。忘不了在总编室版面组5年多的白班和夜班,林总怎么手把手的教我;忘不了1979年赶赴边境自卫反击战作战前线,是林总深夜亲自到南宁火车站接着;忘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林总到福建、广东驻军调研,带我一路深入部队考察。忘不了的历历往事,让我永生铭记在心……请让我最后向您敬上一个军礼,愿天堂再无病痛,让您从此无忧无虑,过上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好日子。
一位转业到地方几十年的军报记者,得知林总仙逝的消息,委托原在军报工作过的林冬、退休干部陈锡祥夫妇,接力转传他的微信,发到六所群里,深情地回忆了与林总交往的二三事。他写道:看到林兆义病逝的噩耗,我的喉头发紧,第一个念头是“我们的林副处长走了!”之所以这样想,因为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位解放军报社带“长”的领导。
那是1978年12月,我突然接到上级通知,立即到广西南宁的解放军报前线记者组报到。我和我们单位的人都感到非常意外,因为我在干部部门工作,只是给军报投过几次稿件被采用,没见过军报的任何一位领导。但是,保卫祖国是军人的天职,我打好背包,在元旦前如期赶到南宁,接待我的就是林副处长。那时他四十出头,清瘦挺拔,浑身上下一股精干劲,见人笑眯眯,总是带着东北口音叫我“小蔡儿”。战前,广西前线解放军报记者组有七八名记者,总负责人是刘宗卓副社长,具体负责人是林副处长,他坐镇值班室,指挥我们的采访行动,传达上级指示,转递我们撰写的稿件,担负了非常重要的中枢作用。对我们提出的任何要求,他总是有求必应,雷厉风行,件件落实。
战斗打响后,我和老记者邢志远随穿插部队出境,几乎一个月与南宁音信断绝,撤军回到国境内后立即打电话向南宁报告,听到电话听筒里传来一阵欢呼:“你们两个是最后回来的,我们军报所有记者都安全回来了!”后来我得知,领导们找不到我俩,忧心如焚,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甚至试图通过部队的军用电台寻找。听到这些,我的眼泪都下来了。
老林不仅是我们的前线指挥员,还像老妈妈一样关心体贴每一个同志。我的未婚妻也上了前线,在广州军区卫生列车工作。每当列车停靠南宁,她都跑去记者组找林副处长打听我的消息,交去她给我写的信。每次老林都耐心地安慰她,鼓励她。我回到南宁时,老林拿出厚厚的一沓信交给我,笑着说:“我总算完成任务了!你一次看个够吧!”
后来我调到编辑部军事处,有幸在林副处长的领导下工作,是非常愉快的。他原则性强又性格温和,这样的领导实在难得。我拿老林当自己兄长,对他非常敬佩,认为他应当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一段时间我听说,中央要求大力加强全国法治宣传,国家司法部宣传司缺少懂宣传的领导。我积极推荐老林,司法部管人事的副部长认为很合适。我跟林副处长提起此事,他沉吟了许久,说自己在部队干了半辈子,习惯了,还是愿意留在军报。我虽然觉得可惜,但深知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只得默默点头,尊重他的选择。
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与林副处长基本没联系了。只有一次,香港紫荆杂志社陈社长找我,希望帮她找一位读新闻专业的女同志给她当秘书。我想到老林的女儿是新闻科班毕业,在广播电台工作,便打电话给老林,说陈社长为人好,业务强,曾在一位中央常委的办公室工作,孩子跟着她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但老林征询女儿意见后婉拒了,后来陈社长升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我觉得有点可惜,但也不奇怪,女若其父,他们都是很本分的人。
林副处长走了,往昔的记忆永存。愿他一路走好!愿我们军队永远有他这样的军人!
1974年,林兆义在总政"五七"干校所住窟洞前
人们在赞扬林总在事业、理想、信念上表现的崇高品德,也同样赞美他的人梯精神。退休干部、高级编辑何家生在微信中说:我自借调到军事处起,就在林副处长手下见学,调过来及提拔后又在林老总手下工作。林总的老师恩、领导情,我当铭记不忘;林总的办报与待人风范,我当诚学付行。
有些老报人在回忆中还做过统计,那些年,在林总亲自指导和帮带下成长起来的就有30多人,大多成为主任编辑、记者或高级编辑、高级记者,成为军报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自称是林总的学生,其实都不属于“林氏血统”。
上午9时许,前来为林总送行的人们自发的排列成整齐的队伍缓缓进入告别大厅。追悼大厅内,摆满了花圈和挽联,大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林兆义同志”,横幅下方是林总的遗像,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告别大厅中央,林总的遗体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安卧在鲜花松柏丛中,正前方摆放着林总亲人送上的挽联。告别的人们,每三人按顺序排列,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林总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林总的遗体三鞠躬,目光中寄托哀思……大家心情沉痛,一步一低头,步步眼泪流,流不尽啊,看不够,在这里给这位老报人做最后的告别。
1977年1月,林兆义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在孟加拉国一个义务劳动工地采访参加劳动的师生。
我军著名摄影记者乔天富进入告别厅,深情注目当年林总授少将军衔时,他给林总拍的那幅“将军照”,见物思人,一股热浪打湿了眼睛,万千感慨在心头涌动:林总啊,林总,您不能走啊!我忘不了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您深夜派车把我送到前线,战后总结是您为我上报二等功……您率领的十几名记者人人都立战功,唯独您自己没有啊……
参加告别仪式的两代报人,与林总的亲人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1979年5月,林兆义与从广西边境归来的记者在天安门前合影(前排右五为林兆义)
林总的夫人支永珍以书信的形式,代表全家向前来参加送别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谢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老林做最后的离别。她还说,和老伴兆义共同生活了60多年,年轻时他工作很忙,事业为重,聚少离多,老年时陪她读书看报和娱乐,还跟着他推着自行车去逛街买菜,也偶尔斗嘴争执,但那是我们最好的时光。如今人走屋凉,我很怀念他。我非常感谢兆义的老同事老战友们对他的追悼和评价,也望大家都要好好保重身体,热爱生活,健康长寿!
1990年2月,林兆义同志在广州佛山地区参加会议
林总的女儿林芝曾在离休老干部微信群里,代表全家深深地感谢各位长辈对父亲的追思。她说,我爸爸在301医院八个多月的治疗中,尤其是治疗末端,深受病痛折磨,每次探视都心痛不已,却无力回天……昨晚他终于解脱了。愿天堂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只有美好,没有折磨。愿老父亲从此安详宁静。在今天的告别仪式上,哭成泪人儿的林芝叩拜各位来宾。她说,在我父亲因病去世后,承蒙大家前来吊唁告别,作为子女,我们万分感谢!
林总的儿子林晓虎深情地说,在我父亲生病住院期间,各位领导、长辈和亲朋好友给予了亲切关怀,多次打电话、发慰问微信,给了我父亲人生最后路程上莫大慰藉!作为儿女,我们心存感激,永远不能忘怀。父亲的离世,带给我们深深的怀念,作为后代,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父亲的一生,但从同事转来西城区第五离职休养所和军休六所长辈们对我父亲的追忆和评价,使我眼中的父亲形象越来越鲜亮,也越来越高大。作为军人,他是个合格的军人;作为党员,他是个牢记使命的党员,作为父亲,他是个能打满分的父亲。几天来,从长辈们回忆与父亲交往的故事中,使我感悟到生与死,不是一个人活着的标志,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个人一生,一定要做个好人,一定多做好事,才无憾,才坦然,也才能释然。厚德才能载物,厚积才能薄发,厚道才有人念!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传承至今,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只是因为家庭背景、文化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一定要传承好父亲留给我们的家风:低调做人,要做个好人,凡事善举。再次拜谢大家!
1990年7月底,林兆义在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学员典礼大会上讲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退休干部马秉峰引用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文来赞美林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林总属于后者。
1991年9月,林兆义在湖南常德民兵工作现场会上向先进单位授奖旗
几天来,从将军到士兵,从国家记协主席到两代报人和军报家属子女,以不同方式来祭奠这位我军一代报人林兆义。
一个老报人逝世,怎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何以得到人们如此的厚爱?从大家发出的一条条微信里,从一个个回忆的往事中,人们看到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那水晶般的品德。
因受疫情防控人数的限制,军队新闻界、解放军报的同行、后辈大多不能前来为林总送行,但他们仍以各种方式怀念他。在这个初冬的上午向他道别。在记者越来越变成一种“高危职业”的今天,在坚守理想的成本越来越高昂的今天,纪念一个时代造就出的一位著名老报人,就是纪念一种信念,一种坚持,一种对职业的敬畏之心。
走出告别大厅,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擦拭泪眼,缅怀着这位与新闻事业有着不解之缘的将军和长者。将星虽逝,但光彩照人。林总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作品将永留史册,激励后人前行!
从将军到布衣老翁,林兆义退休后在军报大院小花园里休闲
林兆义将军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林兆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8日20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林兆义同志,1935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工人家庭。青少年时期积极追求真理,立志报国。1951年8月入伍,195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兆义同志历任东北军区防空政治部学生训练大队学员、防空干部管理部工作员、炮兵五〇六团二营八连见习文化教员、文化训练队见习文化教员、高射炮兵五〇六团教导队见习文化教员、政治处理论教员、宣教助理员,南京军区防空军政治部宣传处五级政治教育助理、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助理员,解放军报社编辑、报社军事工作宣传处副处长、副主编、要闻快讯处主编,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代理副秘书长、专职委员,南京政治学院副院长,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1952年赴朝作战,曾参加过著名的长甸河口铁路大桥保卫战。长甸河口铁路大桥是一条支援抗援朝前线的生命线,美军敌机经常偷袭轰炸。林兆义所在的高炮506团和兄弟部队奉命在这里守护。在这场著名的铁路桥保卫战中,目睹许多炮兵血洒战场的情景,16岁的林兆义面对敌机的府冲扫射,毫无畏惧,不怕牺牲,搬运炮弹,做宣传鼓动,和官兵并肩战斗,用血的代价保护着这座大桥。仅林兆义所在炮连就击落4架美机F一84E。这一仗成为志愿军抗美援朝之最。在另一场"六.二三"水丰发电站保卫战中,美军纠集了270多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分三次突袭发电站,林兆义所在的炮连和兄弟炮九连参加对空作战。炮九连指导员腹部中弹,肠子流出,仍顽强的坚持指挥。指导员牺牲后,炮排长主动接替指挥,炮排长负重伤后,指挥所电话员挺身而出接替指挥。阵地上,林兆义除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外,连队哪里需要炮弹,他就帮着运送"5发一梭子"的炮弹。这一仗,虽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仍取得击落美机11架、击伤10架的战绩。1979年南疆边境自卫反击战时期,林兆义任组长,带领十几名记者在广西前线战地采访,刊发稿件200多篇,及时报道我边防部队指战员所创造的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锋利的钢刀 》《侵略者的下场》《人民的希望记心中》《无畏的战士唐育连》《为了祖国》《智取禄平》《烽烟滚滚唱英雄》《重访友谊关》等通讯,被全国十几家出版社选用出版。通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曾影响过中国三代人。林兆义总结出的"四个熟悉、四个快速、一个跟得上、一个写得快,一个发得出"的战地采访报道经验,被收入《解放军报》社史,为我军新闻事业奉献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林兆义在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期间,先后任代理副秘书长、副军职专职委员,为军队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贡献。1990年至1994年,林兆义任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期期,分管军事工作宣传处和民兵工作宣传处的工作,他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拟定宣传指导思想,明确宣传重点,大刀阔斧改革新闻报道,使我军的训练工作、后勤工作、国防科技、军事学术、院校工作、海边防建设等宣传出现了新面貌、新气象。他组织民兵工作宣传处,积极宣传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大政方针,大力促进地方党政领导坚持党管武装的好传统,努力反映后备力量建设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新经验,不断扩大军报和《中国民兵》杂志在我国后备力量战线的影响。他为创办《中国国防报》贡献了智慧,付出了心血,使国防报发行数量年年增加。
1994年9月退休后,林兆义始终不忘党和人民的培育之恩。坚持用党员先进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心系国家大事,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跟党走到老,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
在70多年革命生涯中,林兆义同志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心血。他一生追求真理,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他襟怀坦荡,顾全大局,宽厚谦和,对同志热情,善于团结共事;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厉行节约,秉公用权,坚持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和高级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深受广大官兵的敬重和爱戴。
林兆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军队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林兆义同志永垂不朽!
(作者:林总学生 、原解放军报社记者部主任徐生)
责任编辑:李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