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徐忠瑞,1922年4月28日生,沂南县张庄镇人,1938年12月参加八路军,跟陈毅老总当兵。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对日寇作战的莱芜吉村战斗中身负重伤,被评为一等伤残军人。后到地方工作。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第一批自愿回家。八十年代初国家又给办理了退休。父亲从容淡然一生。2003年3月16日辞世,享年82岁。
徐中瑞(1922.4--2003.3)
一、战争留下抹不掉的伤痛
父亲的腿和脚是在莱芜吉村与日军作战时被小鬼子的炮弹炸伤的。据父亲讲,当时他的双腿与双脚都炸裂了,浑身都是鲜血,左腿和左脚比右腿右脚更厉害,左小腿肚子的肉都炸去不少,整个左脚炸的血肉模糊开裂,看不清腿脚的模样。当时他一点知觉没有,只隐约听见枪炮和厮杀声。醒过来的时候,只见好多战友都倒在血泊里一动不动,有的头被炸去一半,有的肚子全炸开了,其现场令人惨不忍睹。他忍着剧痛,用尽全力爬过去,抓他们的手不停叫喊着,可没有一个战友应声。这时他真的要疯了,他认出一个战士叫孟齐侯,太熟悉了,因为父亲是班长,孟齐侯是他班的战士,刚参军一年多,是他母亲送到部队的,那一年正好16岁,和父亲参军时同岁,而且父亲已故,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与母亲含辛茹苦相依为命,这和父亲家境出奇的相似。所以,父亲知道那种苦楚,便把他当兄弟看待,两个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紧紧抱着,在不停咒骂这些丧尽天良的日寇,更让他懂得战争的悲惨与残酷,短短时间里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停止了。父亲在部队时间里,枪林弹雨,经历过无数次战斗,他所在连队,一百几十拾人,打着打着最后还不到二十人,组建五六次,牺牲的战友记不清有多少。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死也和战友们死在一起。
徐中瑞革命伤残军人证
然而,当他撕心裂肺,疼痛难忍,不停哭叫的时候,已经在后方临时医院了。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肚子左上方胸部也被炸开一个三四公分的血口子,庆幸的是炮弹皮被取了出来,没伤及肺心脏。上身和双腿双脚全被血红的布子缠裹着。后来医生才告诉他,左脚里的炮弹皮没取出来,等以后好了有条件在做手术。父亲早就听好多受伤的战友说过,从战场上抬下来,能保住命,活下来的,就算不错,就是命大的。炮弹皮留在脚里长在肉里,总比去一只脚要好,这也是当时不能取出的主要原因。
1944年3月莱芜吉村作战负伤——一等伤残
父亲记得很清楚,当时有好多伤病员跟随着大部队转战南北,因为那时候没有地方医院,只能跟着部队临时医院跑。当时负责医院工作的是一个姓王的,南方人,身个不高,40多岁,戴副眼镜,医术很高,是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他对伤残人员特别好。每次转移,他都和伤病员一起,有时候还帮着抬担架。据父亲说有好多受伤特别厉害的人,就是他实施手术抢救过来的。在他的精心治疗下,父亲的炸伤也得到了及时救治,尽管不能走路,但两条腿脚基本保住了。只是左小腿的肉去了三分之二,看上去特别细,而且左脚也小了很多,两腿双脚一比格外显眼,严重失调,肌肉萎缩,疤痕累累,挺吓人的。左踝关节强直,足趾3、4、5旮屈,后脚跟不能着地,基本失去功能。更让父亲苦恼的是,医院的诊断,因伤导致长期漏尿。这曾是父亲一生的隐痛。后来,在王院长的亲自指导下,父亲拄双拐学走步。并告诉他,从今以后,你再不能到前线杀敌,不能为战友兄弟们报仇了。接下来最大的工作任务,就是锻炼练习走路,行走,走好了可以拄拐杖,当然,鞋子是制约你走路的最大问题,这需要特别定制,是以后的事。
这时候,父亲根本听不懂医生说的意思,没有更多的去想鞋子的事,他当时痛恨的只有战争给他留下的伤残,只有烧杀掠抢惨无人道的日寇侵略。他曾不能为战友和自己报恨血仇凄感伤痛,愤慨交集。这是他抹不掉终生难忘的痛。也许这种痛苦会跟随他一生。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只要战争存在,就会有无辜的生命被伤害被葬送。让父亲高兴的是,1947年2月,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领导指挥下,一举夺取莱芜全面胜利。更让父亲高兴的是,仅三个月的时间,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将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全歼,击毙张灵甫,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为后来全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这时让饱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父亲也深深感受到了整个战争局势的巨大变化。然这对他今后的人生是一个残酷严峻的考验。父亲始终牢记王院长反复交代的事情,就是爬也要坚持锻炼,停下来也许很快就会废掉毁掉你的人生,摆在面前的是一条非常艰难非常坎坷的路,只有靠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拯救你。王院长说的话,父亲永远记在了心里,尽管伤残那么严重,面临的困难无法想象,可一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边同残疾作斗争。正是父亲坚强的意志力和吃苦精神,才换来了身体的康复,也由此赢得部队的信任,后转到地方开展工作。这曾是父亲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也是他执着的追求,能为社会,为劳苦大众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是很有意义和光荣的。当时有二等、三等,比他轻的伤残军人,大多选择了告老还乡,父亲却拖着严重的伤残坚持到地方工作,这是部队领导和地方领导对他最大的信任。
二、一双特制的鞋
当时,父亲没真正听懂理解医生说过鞋子的事情。但他每天拄着双拐都在练习走路,累了,磨出了泡,磨出血,实在走不动了,他还是坚持走。有时候,用双膝跪在地上,也在坚持。王院长和部队领导见了,无不被父亲的坚持所感动。父亲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他身残志坚,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信念,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同残疾作斗争。因为他知道,人生的路还很长,就身体状况不可能跟部队走下去,长期养着自己,那年他正好24岁。然而,不管他怎么炼,要想单拐走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脚里有炮弹皮用力疼痛不说,左踝关节强直,后脚跟不能着地是最大的障碍,一般普通的鞋子根本不能穿,穿上也不管用。这时部队和党组织为了让其更好的工作生活,以组织的名义,给父亲组合了小家庭,他的起居生活等一切都由小4岁的苏成英负责。别看比她小,个头也不大,可人忠诚善良,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勤快能干,组织非常放心,父亲也很是满意。从此便有了伴侣,有了依靠。
当然,对父亲来说,这样的日子,还是很难熬,很难过,也很痛苦。因为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只能依靠双拐。在战争岁月,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对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可想而知他的生存有多艰难,多痛苦。然而,每当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悲观失望,自卑自暴,心情压抑,对人生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父亲总是想想那些惨遭杀害牺牲的战友。看看那些比自己更严重特级伤残的同志,父亲就立刻平静下来,振作起来,因为他是幸存者,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比起那些伤残更重不如自己的他还是幸运的,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他是万幸的。这也是让父亲能够坚强活下去,甚至比一个身体健全人活的更好所持有不变的坚强信念。更让他知足感恩的是,部队和党组织始终都在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让他对人生重新有了认识,充满了信心,有了方向,有了目标,看到了希望。在毛主席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很快取得全面胜利。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时间到了1956年春天,父亲在张庄区商业门市部门负责,也是4个孩子的父亲了。突然有一天,从省城济南来两个人,说是专门量脚特定制鞋子的,而且要到外国定制模具,全黑纯牛皮鞋。对父亲的脚,他们这样量,那样画,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终于才算测量完毕。这时候父亲才突然想起王院长和他说过的话。等全国抗战胜利了,国家才有可能给你们专门测量脚定制鞋子。想想就在眼前的事,这不国家专门派人来了。此时的父亲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因为只要穿上这特定制的鞋子,他就可以单拐走路了。单拐和双拐的区别,只有父亲心里清楚,那时王院长曾专门告诉过他。他不想做一个全残废人,想做一个力所能及自食其力的半残废人。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向他招手,还非常需要他。那时候他是张庄区商业门市部组建人和负责人,一天到晚,工作量很大。父亲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做梦想的也是那双黑牛皮鞋。愿望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一旦做了指望就会让人念念不忘,时时想着。快到元旦的时候,民政局的同志突然送来个大包裹,另外还有一个十分精致的单手拐杖。当打开包裹的刹那,他却愣住了,鞋子是一只大,一只小,他用称一称,右脚正好2斤,左脚1.4斤,在来人的催促下,他赶紧穿上试试,来人说了,要是那儿不合适,不舒脚,还得把意见反馈到人家那里。当穿上走出几步的时候,父亲失声哭了,他说,太好了,太舒脚了,只是重了一点,习惯习惯就好了。这时来人把拐杖递上,再让走几步,这下父亲才一下子体会到这是配套的,人家想的太周到,太好了,走起来轻松便捷稳重多了。虽然当时的天气很冷,可父亲浑身充满了暖流,几天几夜激动高兴的没睡着觉。在当时确实引起很大的轰动,不少人听说以后,专程跑来看一看,摸一摸这双稀奇而珍贵的黑牛皮鞋。这对父亲来说,它不是一双鞋,简直就是一双“金不换”。
永世难忘音容长存
是啊!在那个年代,那见过这样的牛皮鞋,况且还一只大,一只小,简直像个天方夜谭的离奇故事。事实上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党和国家从未忘记这些伤残军人,这也是令父亲终生难忘的一件事。后来一年发一双单的,两年发一双棉的,是纯羊毛的。就是这特别定制的皮鞋,安安稳稳,妥妥当当,默默陪了他的余生。再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高,生活越来越好,政府民政部门专门又给配备手摇三轮车。当时为了感谢政府,不忘党恩,幸福不忘毛主席,父亲专门卖了一个带电的小喇叭放三轮车前,只要出门就放着人们最熟悉、最亲切、最爱听,旋律气势磅礴,振奋人心悠扬的《东方红》经典歌曲,常年出没在县城以西,西山公园诸葛亮广场一带。可以说在八九十年代,成了沂南县城唯一标志性,
三、没留下微笑的照片
毛主席纪念堂留影
这张照片至今已保存了45个年头了。那是197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父亲和弟弟到北京卫戍区探望我时在毛主席纪念堂留下的纪念。
事情还是从1976年5月说起,那天上级给我们家一个招工名额,去沂南县轴承厂工作。那时我高中还未毕业,大姐参加工作,二姐教学,三姐刚结婚,四妹和弟弟都上学,父亲的意见等毕业再说。所以,这个名额就没要。谁知到了秋天,学校征兵要77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是北京卫戍区特种兵。父亲听说后,二话没说,让我报名参军。当带兵的领导来到我家了解情况后,也二话没说,只要身体合格,我们就把他带到北京卫戍区。就这样,我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当换上军装走的那天,父亲特别高兴,满脸洋溢着笑容,始终合不拢嘴。他说,你是咱们家第二代军人,要为一个军人光荣之家争光,尽军人义务责任,捍卫军人的荣誉,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对得起军人这两个字。说实话,那时候对当兵对军人真的不是太了解,可当听到父亲这几句话,我才感觉到一个军人身上的分量和担当。当时我没向父亲表态,只是认真望着父亲微微点点头。父亲又接着说,看看你当这个兵,多威武多光荣,那可是祖国的首都——北京,又是特种兵。到部队好好干,我等去看你。看看北京天安门,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
毕竟父亲识字算得上文化人,他知道的很多。那时我们家光报纸就有好几份。读书阅报是父亲一生最大的爱好。当然,也是父亲一生不小的收获。
后来才听说,自我当兵走了以后,他老人家以儿子在北京卫戍区当兵为荣和自豪。常对人说,要去北京,要去儿子当兵的卫戍区那儿看看。
这不,说来真的带我弟弟就来了。当时连里领导听说父亲一等伤残军人,腿脚不便,立即向团里汇报,团里专门派车接站。去天安门广场那天,依然送接。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时北京八月份的天气还很热,父亲一早就换上黑色上衣,认真做了装束,看上去非常庄重严谨。原来他有计划和打算的。当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他那儿也不去看,首先要去人民英雄纪念碑。我说,天安门广场很大,咱们按顺序,这样省时省力。可父亲不听,他直奔广场中心,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始我不明白他老人家的意思,转念一想才知道,他要祭拜英勇牺牲的英雄先烈。这在他一生中,是最值得敬重敬仰的人。也许在战场上受伤那一刻起,他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和生死与共的战友,英勇杀敌牺牲的一幕幕,深深地永远铭记在他的心里。当快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他把拐杖放到很远的地方,拖着沉重的步子,以惊人的毅力,艰难地来到纪念碑前,面朝“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举起右手,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向英雄先烈送上最深情的告慰:先烈们,兄弟们,胜利是伟大的,来之不易,因为它付出了那么多牺牲。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每个活下来的人永远都会记住你们的。我知道,今天站在这里缅怀你们,这是我最大的幸运,我知足了。英雄先烈们你们安息吧!这时父亲的眼角泪光闪动,含着泪水不能自己。不知怎么的,我来过不少次天安门广场,却从没有像今天站在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也是从那一刻起,我才读懂父亲对先烈,对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感恩知足的人生,是怎样的一种情怀。父亲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我知道他老人家心里在想什么,他一定在想他那次战斗,英勇牺牲失去的战友,那是他一生铭记的。那是他的战友,他的好兄弟。只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亲身感受战争生与死的人,才更懂得来之不易的今天,他是幸存者,是无比幸福的。
人民大会堂留影
直至找到摄影师照相的时候,父亲的心情依然是那样的沉重。来到人民大会堂照相时,任凭摄影师怎么说,父亲仍沉浸在悲哀中,一脸的严肃表情。本来去天安门广场是件开心高兴的事,没想到,他老人家一点笑不起来,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爸,您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才对,他们是用生命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毛主席专门为他们题词,在我们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都有那么多缅怀敬仰他们的人,他们不会寂寞的。可他们永远看不见听不着,永远享受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了。是啊!父亲说得对,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永远不会享受到了。就这样,当取回照片的时候,所有照片都没留下一点微笑。每当看到这些照片,我就会想起父亲,只有死过一次的人,他才有那种刻骨铭记,爱憎分明。 这就是一个老伤残军人所具有的一种情怀。
父亲-儿子儿媳孙子孙女
四、尊老爱幼情意深
作为一名具有60多年党龄(1940年—2003)的老党员,父亲生前关爱集体,扶弱济贫,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高尚情操。他一生俭朴节约,不求功名,平平淡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从没向党和政府张过口、伸过手,要求组织照顾。不管在那里,干什么工作,公私分明,原则性强,团结友爱。那是1957年夏天,我一个7岁的哥哥(叫金贵)回到老家,和邻居家孩子在水井提水玩耍时,因为发生争执都要提水,结果被比他大几岁的孩子耸掉进井里。当时那孩子吓的跑到村前玉米地藏了起来,等回家和她母亲说的时候,已经过去两个多小时,当捞上来哥哥已经溺水身亡。父亲回来后,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因为当时三个女儿唯一一个男孩。张庄区委书记张景彦听说后,带张庄铁木业合作社王家风、张元开等人来安抚慰问。当时张景彦对邻居家孩子父母提出严厉批评,可父亲念及都是孩子还不懂事,处理完就回去工作了。然而,这在当时对父亲和母亲都是致命的打击。母亲卧床不起,失去孩子的悲痛可想而知,父亲非常担心怕母亲这次撑不过去,可母亲还是坚强的熬了过来。作为家庭妇女,深知夫君工作不容易,主动挑起家庭担子,全力扶支,含辛茹苦,勤俭持家,默默付出。母亲为人处世平和宽厚,善良仁慈。由于跟父亲带孩子随部队转战南北,颠沛流离,饱受战争苦难,留下一些疾患,又遭失子沉重打击,于1975年9月21日病逝,享年49岁。
在那个年代,尽管孩子多算得上一个大家庭,但父亲有伤残金和固定收入,比起乡亲邻里,日子生活还是比较宽裕的。村子不大,只有300多口人,不管小孩老人缺医少药用钱,缺吃少穿,都找到父亲帮忙解决,父亲有求必应,从不推辞,总想办法帮助。宁愿自家少吃一口,也帮那些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特别五、六、七十年代,生活比较困难,很多家庭连食盐吃不上,衣服没得穿,父亲总是将这些日用必需品布匹等多备点放家里,以解乡亲们燃眉之急。因父亲伤残,身体需要保暖,冬天要穿带羊皮毛的棉裤和棉袄,但他看到老人病了,就主动送去给他们穿,记不清有多少布匹,衣服等无偿送给那些家庭困难年老体弱的人。那时候没有交通运输工具,父亲省吃俭用,托人买了一把胶轮木车子,供全村急用,有时附近村有急事都来借用。每年冬天,国家都供应煤炭取暖,他总是给最需要的困难家庭作为生活急用。父亲一生热爱集体,关爱他人,助人为乐。2001年,以80岁高龄,还向张庄敬老院捐物捐款。
80岁高龄捐款现场,镇领导王丽,民政主任王洪书、院长朱春先
他的事迹被一些报纸杂志媒体知道后,多次前来采访,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党和国家给我那么高的荣誉和待遇,我能够为乡亲帮忙解决点困难、提供些方便是应该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以平凡淡然不屈不挠的走完了一生。这就是一个伤残军人的本色,一个伤残军人的胸怀。
五、父亲愿望实现
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就是在父亲病重期间,把我叫到跟前,最后嘱托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让我的儿子文斌当兵,实现他三代军人之家的梦想。这是离世之前,他表达出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愿望。
早些时候,父亲也曾说起这事,我也和儿子谈起交流过,但对当兵他好像有自己的认识。他说,现在当兵尽两年义务太短,还不等熟悉就退出现役,没多大意思。不是爷爷和你那时候,都干那么多年。我说只要想在部队干可以考军校,也可以转士官。他说问过好多退伍军人,考军校很难,我的文化水平自己知道,转士官也不那么容易,现在不是你们那时候。从话里我也听出些意思,看来有过当兵的念头,要不他不会打听。从那以后,慢慢也就淡忘了。自听了父亲说的话,突然又想了很多。在他老人家心里,对当兵,对军人,就是情有独钟,军人的情怀一直在他心中不变,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也是让我非常感动难以忘怀的。
其实,当时儿子文斌中专毕业已被分配张庄粮所上班,有了固定工作,在当时也算不错的。
徐文斌参加工作沂南县粮食局行政介绍信
可他老人家总说,参军报国,无尚光荣。认为当兵能到军营这所大学校,大熔炉了解一下部队,体验过一过军营生活,通过军事训练,摸爬滚打,吃点苦,累一点,那是值得的,是花钱也买不到的一种历练,锻炼,是一个青年人的志向与抱负,更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我知道父亲的意思,现在和平年代,生活好了,在温室长大的孩子,吃不了一点苦,受不了一点累,不顺自己的心,不如自己的意,遇到点挫折就闹情绪,闹意见,这是不好的,也是危险的,到部队摔打摔打,体验体验,确实是件好事,对人的一生是有好处的。事实上父亲对当兵一直有他的见识和理解,他常说,一个连军队、军人都不认识,不了解,不愿不想当的人,殊不知那是他人生中的一份缺失和遗憾,也是一种悲哀。当兵的历史,并非炫耀,而是一种荣誉,一种骄傲。好男儿志在四方,就是保家卫国上战场。作为青年人起码要有这种意识与担当。当兵是每个青年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到什么时候也别小看这个军人,这是一个男儿所具备的英雄气概和应有的神圣职责,更是应尽的义务。不论战争还是和平年代,军人都是最可爱的人,国家的钢铁长城。没有军人的日夜守卫,那有安稳和平的家园。就这件事,确实对我启发振动不小,我万万没想到父亲在离世之前,竟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听听他老人家说的话,看看他老人家的一生,又回忆起当初让我当兵的一幕幕,再加上我对当兵所有经历和亲心体会,觉得当兵那七年火热的军营生活对我来说,确实得到很大锻炼和提高,认识懂得学习不少东西,收获很多。从一个青年学生,到入党,多次授奖,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我在北京长安街值过勤,站过岗,经常参加执勤国家一些重要任务和重大活动。干过炊事班,去过农场,带队到中央领导、军委领导陈锡联、秦基伟、付崇碧等家搞过内勤,被誉为“信得过的兵”。后回到地方工作,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真的很好,心里特别踏实,充实。2022年7月我编著的《平凡的人生》一书,由山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主人翁张元开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在社会上一度引起很大的反响和热评。我取得的这些成绩,我想是与在部队这所大学校的学习锻炼是分不开的。
很多时候,很多场合,每当说起谈论起当兵,想想在生命里有这光荣的一段,真的感到自豪,从没后悔,从不觉得吃亏,并为自己当过兵曾是一名军人感到骄傲,感到光荣,值得庆幸。假如在生命里缺失没有这段历史,倒觉得人生不完整,黯淡许多。我想这对每一个当过兵的人,都有这种感慨,都有这种情怀。这就是军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一个军人所赢得的尊重与应有的尊严。如今,国家和全社会对军人和退伍军人,都那么重视,那么关爱,那么优惠,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山东省沂南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军属非农)
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在思考这件事。试图动员儿子放弃目前安稳的工作,响应国家号召,尽青年义务,报效祖国,到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锻炼成长,实现老父亲三代军人之家的愿望。
说来也巧,就在这个时候,儿子下班回来突然对我说,爸,这段时间我知道你心里有事,我都想好了,过几天就去报名。你怎么知道我心里有事?我有点摸不清。爷爷在世的时候,都和我说了,知道你在为这事苦恼。那你怎么想的。其实对这件事我也想了很久很多。开始我也想过当兵的事,也问了好多人,他们都说已经上班没必要再去当兵。可自爷爷最后又重新提起那件事,当看到他老人家那种表情,那种眼神,那种期望,那种......,一句话,我不去当兵,真的对不起爷爷平日对我的教育和培养,他老人家简直把当兵看作一个青年人最神圣、最伟大、最光荣的义务。我后悔当初没有表态答应他老人家。现在,我决定去。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也和他说了,而他一直也在想着这件事。好,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不会让爷爷失望,父亲全力以赴支持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优待安置证
为了当兵,他去临沂鲁南眼科医院花6000元把眼睛散光进行矫正。接下来体检全部合格。
就在换上军装快要走的时候,他递给我一本《东方青年》杂志。此时我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是那种异常的高兴,可更让我高兴的是,杂志上刊登了他的一首散文诗,《好男儿志在四方》立刻映入我的眼帘。“离别家乡的时候,父亲送我一个日记本。虽说是一个很普通的本子,却是父亲对我全部的要求和希望。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父亲这样写道:好男儿志在四方,既然选择了当兵这条路,就要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干出个样。别小看就是这么一个兵,不是谁愿意当就能当。不要轻看这身绿军装,不是谁想穿就能穿得上。别寻思当兵轻松是容易事,当兵就是吃苦,流汗、流血、时时准备去打仗。别打算当兵升官发财去享受,当兵就是奉献拼搏杀疆场。当兵的人与没当兵的不一样,当兵的人心里最清楚爱与恨,当兵的人心里最明白哪是朋友哪是狼。当兵的人心里最懂得珍惜那难聚的爱,当兵的人心里最知道神圣的职责就是站岗放哨守边防。什么时候也不要小看这一个兵,是他们铸成钢铁长城美名扬。请父亲放心我一定记住您和爷爷的话,好男儿志在四方。孩儿无怨无悔,勇往直前,一定干出个样。”当我读完散文诗,眼里泪水在眼眶直打转。这时,突然又想起老父亲,他为什么这样,原来这就是一个老伤残军人,家恨国仇,家国情怀,世世代代永不能忘记。对儿子能听懂爷爷的话,始终在想着做着,这是我没想到的。当送他笔记本的时候,他已经接到入伍通知书,在最短的时间他编写了这首散文诗。在临沂日报沂南版发表,后又在《东方青年》杂志刊登,当时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多青年对当兵重新有了认识,不少没当兵的青年,纷纷表态,明年一定报名应征入伍,实现当兵的梦想。就是那一年,有两个年轻学生找我被送到了部队,然而,遗憾的是,这时父亲离开我们已经8个多月,这一切他老人家不能看到了。如果在天有灵,知道他的孙子当兵,实现了他三代军人之家的愿望,他一定会满意高兴的。就这样,他带着爷爷的期望,父亲的鼓励,踏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
徐文斌与总政话剧团演员魏积安合影
徐文斌与总政话剧团演员郭达合影
他到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后,始终牢记爷爷和父亲说的,当兵就是吃苦,流汗、流血,不是升官发财去享受。在人生路上,不管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都会迎难而上,做一个像爷爷和父亲一样的兵,在火热军营闯出一番天地,做好一切工作。先后在战斗班战士,团部公务员,放影员,报道员,班长,一期士官。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立功受奖,评为优秀党员。在参加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2008年参加奥运会青岛奥帆保障执勤任务,都受到部队嘉奖。在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时,在省报刊、军区报刊、《军营文化生活》杂志、《解放军画报》、国家级等报刊发表消息、新闻、通讯、图片等100多篇。
徐文斌与总政话剧团演员孙涛合影
在部队光荣履行了一个军人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圆满完成部队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2008年12月退出现役。
在回来那天,他先祭奠了爷爷,站在碑前,感慨万千。他说,爷爷,您让我当兵是对的,这是一个青年人的志向,一个青年人的抱负,也是一个青年人的理想,我理解了它的含义。军人的名字在我人生里,在我生命里,清清楚楚有了印记,部队这段工作生活,我没有虚度年华,没有辜负部队和社会赋予我的责任,给这个时代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回忆回想起军营的时光,我无怨无悔,值了。爷爷,您放心,安息吧!
尽管退伍回来后,粮食系统已经改制、撤销,没有复工复职,失去了原来的固定工作,但儿子毫无怨言,不计个人得失,自愿选择自谋职业。我想,就这一点,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他孙子的选择感到满意和高兴,作为二代军人的父亲,我也为儿子的选择感到高兴和满意。他没有辜负祖父两代军人的期望,没有辱没三代军人之家的名誉,他继承发扬和实现了爷爷所追求三代军人之家的愿望。
《军营文化天地》杂志2006年第8期基层风采我与明星(全军唯一大型文化艺术娱乐综合性月刊)
《解放军画报》2007年总730期朝鲜战场的反细菌战
徐文斌
徐文斌儿子徐鹏飞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等孙子长大,儿子打算也让他当兵,到军营锻炼成长,保家卫国,尽青年义务,实现四代军人之家的美好愿望。
注:本文一等伤残军人徐中瑞曾于2022年9月份,以故事《一双特制的鞋》参加由沂南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的“退伍军人‘红色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征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作者简介】
徐以海,山东沂南县人,1958年生。中共党员。1976年应征入伍,在北京卫戍区服役。本人喜欢文学创作。有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刊发于《齐鲁儿女》《山东人大工作》《山东企业管理》《工人日报》《中国企业报》《大众日报》《电影文学》杂志、《临沂日报》《沂蒙作家》杂志等各类报刊杂志100多篇,120万字。人物传记文学,沂蒙精神书系——艰苦创业《平凡的人生》,于2022年7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经销。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