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谊——忆毛泽东与祖父王尽美的感人情谊
值此毛泽东同志诞辰之际,重新展读父亲手书诗作,感悟故人之情,隽永如斯:
父辈友谊山海盟,
赡养烈属寄深情;
老人遗言今奉告,
但愿泉台静耳听。
父亲的诗,记述了一段往事。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济南对山东党政领导嘱咐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要好好养起来”。
山东省委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把老太太接到了济南,诸事妥贴,使老人度过了愉快的晚年。
父亲在《家史资料之四》中写到"当祖母病危时,我曾去看过,已经吐字不清了,断断续续地交待我一定要面谢毛主席"为此,父亲曾将写好感谢内容的纸条常揣怀中,以备有机会当面呈递。
岁月如梭,父亲与领袖曾数次近在咫尺。但父亲总是踌躇不定,期待下次。
不料世事控惚,终成干古之憾。父亲念兹在兹,暮年之时,以诗感怀。
王尽美与毛泽东,相识于百年前。
当十三位志同道合者们准备撞响晨钟时,他们朝夕相伴舟泛南湖,同抒胸怀共写历史,一起“开天辟地”。
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毛泽东惦念着战友:
1936年的抗日烽火中,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王尽美、邓恩铭是山东支部的创始人”。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对参加全国政协的山东代表马保三等人说“革命胜利了,可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
很长时间内,王尽美只有一张留存于世的照片。照片从墙体中挖出时,已尘封近三十年。
照片送到北京,请毛泽东辨认。他一眼即认出久别的战友“就是他,王大耳朵吗!”
毛泽东与王尽美在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求解放的奋斗中,英雄相惜。
他们出身于农民。毛泽东家祖辈务农,有17年的农村生活;王尽美家为佃户,自幼挖野菜捡粪泥,从事了6年的农业劳动。他们了解中国农民的疾苦,熟悉农村社会,从而了解中国也就更深。
他们先读私塾后考师范,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苦学文化,正直一生。
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努力将东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先进文化相契合,竖立起了共产主义伟大信念。
他们曾在北京未名湖畔留下身影。在“新文化运动”发祥之地,在对各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的选择中,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也都是中国国民党党员,根据中共中央挑选“政治头脑明晰有口才者,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的要求,1924年他们共赴国民党“一大”,时毛泽东坐39号,王尽美坐1排3号。
他们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全国总工会的前身——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时,毛泽东为湖南部主任,王尽美为山东部主任。
毛泽东到安源直接下到危险重重的矿井,结识矿工,发动群众;王尽美到山海关铁工厂从最苦最累的翻砂学徒工干起,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安源路矿大罢工和山海关铁路大罢工史册中。
他们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毛泽东吟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王尽美高喊“乾坤谁操问昊苍”……
在中共13位创立代表中,除脱党、开除出党和叛变革命者外,王尽美是第一个、毛泽东是最后一个为党的事业献出生命的。
相隔半个世纪后,毛泽东和王尽美终于集合于马克思面前。
如果他们一起回首往事,肯定会感叹无论生命长短,都有遗憾;
如果他们一起扪心自问,当然因自己毕生"行不为已,言不及私"而欣慰。
“我以我血荐轩辕”者,与天地同在,浩气长存;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者,山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百年之谊 难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