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想当年我当兵那个年代,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部队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能看到的电影,就是样板戏和几个战争片,周而复始地观看。想看小说等文艺作品,几乎没有。众多干部战士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基本上得不到滿足。用当今市场经济的话来说,就是当年部队不仅物质生活“清苦”,文化生活也“贫困”。由此形成了较大的需求矛盾,文化产品供给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这种供需的不平衡,导致了部队文化工作单一和落后。
那个年代我在十分部军械修理连连部当文书,和连队一些爱好文化的凑在一起,听听他们的见识。
有一次我去机关保密室,许保密员向我说起《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她问我看过没有?我说没有。
《静静的顿河》讲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的故事。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名,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想找这本书读一读,几十年过去了,到现在也没有看成。
为什么?1977年之前,那时候年轻记忆力好,求知欲强,如饥似渴想看书,但却没有书看。能看到的只有毛选,马恩列斯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资本论》我翻了几页,看不明白只好放下。
十分渴望着看到一些文艺作品,可惜看不到呀。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正是读书的好时光,赶上文化产品匮乏的年代,一年又一年的过来,把读书的大好时光白白浪费了,现在回想,虚度的那些光阴,再也找不回来,也难能补上了。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万象气新,文艺的春天来到了,过去被禁锢的文化产品,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相声特别是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让人耳目一新。
面对此象,弄得我眼花缭乱,不知读什么看什么好了。
我还记得,和几个爱看书的战友,一起到莱阳书店买了一大堆文学作品,有《安娜卡列尼亚》《牛氓》《战争与和平》,但没有《静静的顿河》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
还有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茅盾《子夜》,巴金《家》《春》《秋》,老舍《骆驼祥子》,曹禺《雷雨》《三国演义》等。
这些就够看的了。还有许多优秀电影、电视作品等待去看,所以《静静的顿河》就放下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放开一大批文化产品,还不断生产新的产品,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让我们除了看书,还能看上许多电影作品,还有电视剧可以看了。
电视机,在部队里出现,这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事情了。团级单位普遍配发了电视机,这比文化落后的七十年代前进了一大步。
电视机,这种影视效果更加直观便捷。但那时候有一个问题,电视技术落后,电视效果比较差劲,电视图像不清晰,时常出现雪花状,频道也不多,节目较为单调。但即便如此,部队里战士们每到晚上,便聚在一起观看电视,大家争看电视节目的渴望度是相当高的。
单调的文化生活,我们在部队都曾经体验过,也让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小故事。
80年代初,我在十分部政治部秘书科,有一次,我一个人去402仓库调研,约一个周的时间。白天工作,晚上写材料。在封闭的山沟仓库里,沒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伴陪你的,只是夜晚空闲之余散步,抬头遥望滿天的繁星,对空望月,浮想联篇。那个年代,业余时间大多就是这么打发的。
仓库政治处,为了不让我寂寞,一天晚上,特意安排让我去电影组,看了一个港台录相片。当时不对外的,对我特设“专场”。
毕竟是第一次开“洋荤”,一下子把我吸引和震撼住了。
第一个感受是,电子产品如此的神奇。
第一次见到录相带,放进录相机里,通过录相机、电视机放出故事画面。这让我非常神奇、敬佩。
过去只见过电影放映机,体大型笨。而录相设备,小巧珑珑,把故事画面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你观赏、享受。第一次领悟了电子产品的视觉效果,令人震撼。
电子产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那个时侯,我曾想过,泱泱大国一一中国落伍了,小小港台竞能造出如此神奇的电子产品。
不禁感叹,中国何时能赶上世界科技潮流?
第二个感受是,多元文化的撞击。
那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各个方面还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文化工作单一正统,意识形态禁锢。一旦外来文化进来,让国人惊讶不已,不知所云。当时的录相,多以港台武打片为主,武打场面非常刺激。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第一次呈现于你的视野当中,感觉相当刺激,心灵上受到不同文化的撞击,相当震撼。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文化领域也在加快进步,带给人们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让我们陆续看到了一些国外影视作品,如《追捕》《佐罗》《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血凝》等,包括奥斯卡获奖大片,让我们看到了高仓健、阿兰德龙、杰奎琳安德烈、卓别林、嘉宝等世界影星的表演艺术风格。
八十年代起,让我们开始看到一些不错的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大侠霍元甲》《武松》《济公》《西游记》《红楼梦》等。
其中,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 和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拍摄,由 王扶林 导演, 周汝昌 、 王蒙 、 周岭 、 曹禺 、 沈从文 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重播千余次,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多元文化让人们大饱眼福,不禁惊叹,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
如今,又产生了第三个感受,文化生活的巨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由贫穷落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超过一万多美元。经济社会的崛起,带来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
回头再看,几十年前落后单一禁锢的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随着历史的脚步留在远方了。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贫穷落后的时代,见证过改革开放的时代。如今中国之强盛,不比过去了。
当今我国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现在的人们,对文化的观赏,可不是一般的水平啦。人们看电影还是看电视,看歌剧还是看戏曲,看足球还是蓝球,等等。想看什么?怎么去看?人们的向往度和选择的自由度太大了。
当今之中国,以主旋律为主的多元文化,带给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享受,是无与伦比的。
先说电视剧,在所有文化产品中,恐怕看电视剧的人数最为庞大,据说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已达到882亿元。这是人们第一次比较清晰地看到这个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各种数据分析来看,中国电视剧“无处不在”,依然是观众需求量最为旺盛的娱乐节目内容,近年我国年产电视剧400部左右,完全满足大众需求。
再说电影,当下看电影的群体越来越大,带动电影市场快速发展。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我国电影主题创作和各种作品竞争力增强,票房增长速度和规模均全球领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强劲态势。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了642.66亿元,与同年世界第一大市场北美电影市场缩小到只有20亿美元左右的差距。
最后说读书,目前,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仅十七周岁以前人群阅读量增幅明显,2020年我国17岁以前人群图书阅读量为10.71本,较2015年增加3.52本。阅读者队伍壮大,图书市场随之壮大,文化消费支出增加,2019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达到1023亿元,同比增长14.4%。
中国发展的太快了,用了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工业化城市化上百年时间走完的道路。
这之中物质精神文化的变迁,可谓是巨大的。带给人们生活的,不仅是物质,而且是文化,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静静的顿河》这本书,我一直没有看成。从几十年前想看,文化禁锢找不到这本书。改开时期,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需要看的东西太多了,顾不上这本书了。
不管怎么说,《静静的顿河》这本书名已经留在脑海里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