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回忆青春往事
青春只有一次,炙热又闪亮,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平平淡淡,青春两字,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来说,青春是美好的岁月,对于参战军人来说,青春是一次拼尽全力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报效祖国的实践。
二连参战军人的荣誉来之不易,获得这些荣誉的背后,充满着参战军人的艰辛和无法想象的煎熬。
一、冒着危险交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 1985年5月18日至28日,67军和1军换防交接阵地,总体来讲比较顺利。当时前指命令两个军必须秘密换防,不得被越军发现轮战部队全线换防,主要目的是防止部队刚换防,不熟悉情况,受到敌人攻击,造成被动。二连配属67军接替1军换防阵地,67军原来要求所属参战部队军容整齐,每个人剃光脑袋和胡须,穿上整洁干净军装交接阵地。但是,为了不让越军发现我军换防,67军部队上阵地尽量做到和1军换防下阵地部队的模样一致,不剃光头,不刮胡须,不戴领章帽徽,全部穿作训服,和1军交接阵地。在这两个军换防的10天里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但后来还是被越军发现了我军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换防。我军侦察到越军将于5月31日组织部队大规模进攻我军阵地,这是67军第一次和越军交手。67军指挥部于30日上午下达作战命令:各参战部队于31日早7点前各就各位,进入战斗状态,随时反击越军大规模的进攻,并命令二连于31日早7点以前,派出技术保障小组,进入火炮阵地,随时准备为炮击做好技术保障。
据二连驾驶员回忆:当时正是进入雨季,二连炮工从驻地到火炮阵地,都是驾驶员开着运输车,拉着炮工和工具器材。当时遇到这么个情况,如果开车拉的人太多,容易出现危险。因为去火炮阵地有诸多不安全因素,正逢雨季,炮兵阵地上全是泥泞不堪的红土泥巴路,行进道路上高山坡陡,急转弯多,而且路面窄,只有三米多宽,加上路面弹坑也比较多,虽然会车有专门加宽的会车点,一百米一个会车点,但驾驶车辆如果急加速,容易造成侧滑翻到深谷之中,只能采取低档,稳住油门,均速行驶。夜晚如需通过炮火封锁区,必须装上轮胎防滑链,防止侧滑。修理人员坐在车上,吃饭时不能吃太饱,吃多了坐在车上能把胃里的食物颠簸出来或颠出胃下垂。二连参战官兵大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战士,正值能干活能吃饭的年龄,为了乘车上阵地,他们少吃一点,宁肯饿肚子。
二连部分参战官兵在老山前线,左一姚军龙、左四王卫光
在敌我双方炮战中,只有二连来回穿梭于火炮阵地之间,容易被越军观察哨发现,二连上火炮阵地的修理工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综合各种因素,每次上阵地人员不能太多,所以,派出的人员都是精兵强将。
通过火炮阵地或通过炮火封锁区,如果计算不好打炮的规律,一旦越军把运输车击中,必将付出惨痛的牺牲。
二连官兵不怕牺牲,冒着危险,穿梭于火炮阵地之间,用青春延续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红色基因。
二、严阵以待进入阵地
5月31日这一天,战斗即将打响,南温河方向的二连战友要上前线了。
早晨4点,二连的官兵起床洗漱、吃过早饭后,张汉坤连长命令再检查一遍车辆、装备,留守的战友们也前来帮助检查,向上前线的战友叮嘱注意事项,确认符合要求后,一排长张兆华报告张连长,检查完毕,符合要求。先期出征的七名官兵列队在运输车一边,等候连长出发的命令。张连长再次强调了战场纪律和突发情况的处置预案,随后命令七名官兵登车出发,一排长和五名炮工战友坐在运输车大厢上的工具箱上。
姚军龙回忆:“我担任了第一次护送战友上前线阵地的驾驶任务,张连长坐在驾驶室里,他上车后,我发动车辆,随着连长一声令下出发,我缓缓地开出了驻地,留守的官兵纷纷出来招手送行。
南温河距离炮12师的阵地只有三公里,当行驶出一公里的时候,张连长问我:你知道为什么安排你第一次执行上阵地的任务吗?我马上回答,我们在一个连队时间比较长,我又给您当过通讯员,对我比较了解。从昆明摩托化行军至文山西营房,我的驾驶技术经过考验,并善于复杂道路驾驶。尤其是熟悉12个火炮阵地时,多次穿越炮火封锁区,还有在泥泞道路上处置塌方、泥石流,通过炮弹坑的驾驶经验,连领导和战友们敢坐我驾驶的车上阵地。我说完后,连长接过话说:还有一条就是你年轻没有成家,身高力量大,一旦我和战友们负伤,你有力气把我们背上车抢救并迅速送到南温河69野战医院。当时连长体重有180斤,我160多斤,我们俩体重是最重的。我说我多带了一些急救包、绷带、止血带、消毒液放在驾驶室的前工具箱里,以防万一。我又向连长保证,一定会把战友们安全送上去,安全地带回来,确保人车安全凯旋。连长又对我说要胆大心细,沉着冷静,正常发挥好驾驶技术,做到服从命令听指挥,不掉下一个战友,圆满完成任务。”
张连长带领3个维修小组于早晨5点半到达老山方向炮兵阵地,按照要求6点以前进入火炮阵地,一排长张兆华带领邓成远、庞茂成、王允清负责3号和4号阵地。姚军龙驾驶车辆把他们4个人放在阵地上,卸下一组工具箱和备件箱。其他人员乘车赶到2号阵地,2号阵地由一班长林洪朋带领高令臣负责,同样卸下一组工具箱和备件箱。1号阵地是最远的,离二连驻地二十公里,在老山脚下,由张连长和姚军龙负责。
6点前,3个抢修小组全部进入4个火炮阵地,姚军龙用有线电话分别联系了一排长张兆华和一班长林洪朋,明确了联系位置。姚军龙转达连长的命令,告诉他们:“在掩体或猫耳洞里待命,如有抢修任务,马上出掩体进炮位抢修,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立刻联系我们,连长和我会去支援你们的。”
张连长和姚军龙来到1号阵地上,在炮12师军械科科长李仕松的掩体指挥部里,指挥部是一个挖了5平方米的坑,上面盖上钢架板,再用塑料编织袋装上土,堆放在钢架板上不到一米厚,有观察口,掩体里有十几张地图,十几部有线电话,有3名通讯员接听电话,主要是联系炮22团、24团和榴弹炮团。
二连部分官兵领到慰问品,右一张汉坤
三、战场上的火炮“神医”
1985年,二连在老山前线,被炮兵称之为火炮“神医”。他们受到一面饱含深情的“火炮神医”锦旗,这是炮12师(参战时番号:炮兵4师)后勤部赠送给二连的。对此,姚军龙回忆说:“当年二连的火炮修理技术水平太高了,可以说是手到病除,被前线炮兵誉称为火炮神医。在老山前线,67军和军后勤部首长高度评价我们二连的火炮技术保障水平和能力。”
左一为炮8师46团赠送的“火炮神医”的锦旗。其他的是炮12师22团、24团和67军、师炮团赠送的锦旗。二连用打完的药筒和底座制作的和平鸽回赠各炮团。
5、31战斗,是67军对越首战,首战旗开得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连的火炮技术保障起到很大作用。
5、31战斗,二连许多官兵在火炮阵地上待命。当战斗持续到8点30分时,一炮营副营长找到张汉坤,向他通报情况: 2号阵地3号炮,一门152加榴炮在发射第27发炮弹时没有打响,炮弹在膛内没有发射出去。张连长当机立断,让该炮停止射击,不准乱动。当时张汉坤距2号阵地3号炮距离约400米,他和姚军龙猫着腰,冒着敌人的炮火迅速跑到2号阵地,一班长林洪朋向连长张汉坤报告说:“这一门炮连续击发二次没有发射出去就停了,强行开闩也打不开。”张连长问林洪朋:“这门炮击针突出量检查过没有?”林洪朋回答说:“前几天检查过,符合要求。”张汉坤想了一会,说:“有可能是击针簧断了或是弹性减弱,快去拿击针簧和击针盖扳手。”
炮弹在炮膛里没有发射出去,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此时,二连战友想的是如何尽快排除故障,个人生命全都抛在脑后。张汉坤让瞄准手记下射击诸元后,迅速向后撤离10米原地休息。等了一会,姚军龙、林洪朋取来击针簧和击针盖扳手,一班长林洪朋要去修理,张汉坤怕有危险,对林洪朋说:“你闪开,我来”。张汉坤亲自打开火炮击针盖一看,果然击针簧断了,换好击针簧后,火炮恢复了原状。让瞄准手装定好射击诸元后,张汉坤说对炮手说:“为了避免危险,膛内这发炮弹用拉炮绳发射”。张汉坤站在火炮左侧,炮手用绳子用力一拉,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发射出去,药筒随之退出,连续发射了三发炮弹,张汉坤现场观察火炮后座、复进动作正常,他让火炮继续投入战斗。
张汉坤告诉我:“这门火炮从发现问题到排除故障,用时不足20分钟。我把火炮故障排除,恢复战斗力以后,累得我一屁股坐在火炮后边一个炮弹箱上不想起来,汗水湿透了作训服,是姚军龙、林洪朋两人把我架起来进入掩体的。”
事后,张汉坤等战友分析,这门152加榴炮连续击发两次没有打响,当时击针有无撞击底火或撞击程度如何不清楚?加之火炮连续射击一个半小时,炮膛、身管内温度非常高,如果出现自动延迟发射会造成炸膛,造成炮毁人亡,后果将非常严重。
幸亏张汉坤等战友胆大心细艺高,及时排除了这个十分危险的故障,让这门火炮浴火重生。
对张汉坤连长和二连战友冒险排除故障这个情节,姚军龙有更详细的回忆,他说:“5、31战斗,当炮击到8点30分时,2号阵地的一班长林洪朋打来电话报告说:3号炮位一门152加榴炮击发后,没有打响,弹丸和药筒都在炮膛内,请求支援。张连长在电话里命令说:出现这种故障非常危险,随时有炸膛和伤人的可能,等我过去再说。连长和我迅速跑出掩体,猫着腰,冒着炮火奔向2号阵地故障炮位,由于阵地上的大口径火炮连续不断的发射,产生的后座气体,把我们冲得偏离路线,走不了正道,一股股后座气体夹杂着沙土打在我们脸上,火辣辣得疼,火药熏得脸上手上黑乎乎的,幸运的是没有越军的炮弹在我们附近爆炸,因为双方炮战都在根据弹道弧线寻找打击火力群,此刻我的内心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战火的考验。我和张连长跑了四百多米,到达2号阵地上的故障炮位,早在炮位等候的一班长林洪朋和邓成远介绍了故障情况。我们经过分析,张连长马上判断出是击针弹簧断了,够不到底火,需要马上带弹抢修,于是命令我和一班长林洪朋马上跑回1号阵地运输车上拿来工具和击针簧,林洪朋等两位战友刚要上去抢修,张连长喊住了他们说:带弹抢修,不知道底火的情况,有炸膛伤人的危险,我命令你们全部进掩体,我自己上。我们和炮手们马上都进入炮位后面的掩体里,张连长自己上去抢修,他打开炮闩一看,果然是击针簧断了,张连长向我们大声喊道:击针簧断了,判断故障准确无误。随后我们更换了新簧。我们对炮手们说修理完毕,准备试炮。随着一声炮响,炮弹射向敌人,药筒退出,又连试了几发,一切正常,此时张连长累得一屁股坐在工具箱上,汗水湿透了作训服,他喘着粗气,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但是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他看了看手表说不到20分钟排除了故障,累得我够呛,我和林洪朋马上一边一个把连长架起来送进入掩体休息。
进入掩体后,我们马上给连长擦汗、递上水壶,我看着连长喝着水,心里不禁油然升起了一种崇拜英雄的感觉。这是我们在老山前线阵地上出现的第一例带弹抢修的危险任务,关键时刻,连长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战士们的安全,自己冲向危险,这不就是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英雄吗。”
左起 邵和利、张汉坤、蔡英勇、王志刚
当年配属67军参战,济南军区后勤部确定派十分部二连配属67军赴老山参战。当时军区后勤部有三个军械修理连可以选择,无疑是要把最有战斗力的连队派到前线,以经得起战场考验。这是上级领导对二连的充分信任和鼓励。
二连领导班子,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二连是一个政治业务过硬的连队。张连长1974年入伍后历任炮工、炮工一班长、一排长、连长。蔡指导员1973年入伍,是从二连成长起来的干部,后到分部直工科,从分部机关派来的优秀政工干部。二连炮工技师、光学技师和技术保障人员都是经过专业技术院校及训练队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51名参战官兵中,就有25名干部和志愿兵,个个都身怀绝技,以一当十,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军械保障任务。
二连参战官兵回忆:二连向战区开进、战前训练、参加5、31战斗以来,战友们看到了连领导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的老山精神,冒着枪林弹雨完成了一次次的阵地保障任务,受到了炮兵首长和炮手们的高度赞扬。战后炮12师给二连送来了一面写有“火炮神医”的锦旗,肯定了二连为531战役作出的突出贡献。
姚军龙
四、亲身经历惊天动地的战场炮击
5月31日 6点45分,老山主峰炮兵指挥所传来指令,发现大规模的越军在运动并在炮击雷区,命令各大口径火炮团,根据炮兵指挥所装定射击诸元指令开始试射,1至4号阵地上的152加榴炮、130加农炮、122榴弹炮各试射三发炮弹后,炮指下达了所有目标的装定射击诸元指令。
早晨7点,67军5、31抗敌团规模进攻首战打响了。
姚军龙对这段战场经历记忆犹新,他对我说:“ 随着一声命令下达,顷刻间,老山和八里河东山两个方向12个炮阵地近百门火炮同时发出怒吼,火炮阵地上,火光冲天,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就像火山爆发。我们虽然戴着防震耳塞,但两个耳朵里一直在耳鸣,刺鼻的火药味呛得直咳嗽,喘不过来气,眼睛被熏得都睁不开了,直流眼泪,心脏非常难受,心肝肺好像都被震碎了,脑袋震得好像裂开了,仿佛空气都在颤抖,天空在燃烧,硝烟、烈火,震耳欲聋的炮声吞没整个阵地。我第一次经历这个场面,刚开始有一些恐惧,我自言自语地说,不叫越军的炮火炸死,也要被我们的大炮震掉了魂魄。”
此时,炮12师军械科科长李仕松正拿着望远镜观察阵地,听到姚军龙这么说,作为一名老炮兵的李仕松接过姚军龙的话说,看这阵势,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以前训练时没有这么多炮齐射,把整个天空都打红了。
接着,李科长告诉张连长和姚军龙,炮12师接手1军炮9师阵地时,他们给我们传授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我们自己打炮的声音和越军打过来的炮声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打的炮就是发射炮弹时产生的火光和药筒燃烧后座的气体声音,要仔细看和听声音。二是越军发射过来的炮弹飞行带着呼呼的声音,要立刻判断炸点的远近距离,若声音大了就会在附近爆炸,需要马上卧倒,胸口不能贴着地面趴下,要把身体呈平板双手支撑着趴下,不能身体贴着地面,如贴地面趴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通过地面会把人的内脏器官震坏,双手撑着身体能起到缓冲的作用。
姚军龙说:“听完李仕松科长的经验传授,再看李科长、张连长他们,镇定自若、毫不畏惧的神态,顿时给我增加战胜恐惧的信心,我认真体会我军火炮阵地打炮的规律。过了一个多小时,逐步适应了阵地上的情况。再看看炮手们戴着钢盔,光着膀子,根据指令,把一发发炮弹射向敌人,他们这种英雄主义的行动,深深地感动着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尽快克服恐惧心理,出色完成任务。”
姚军龙的这番话,实实在在地反映了初上战场军人的心理状态,第一次上前线的军人,恐怕都会有一个由害怕到不害怕的成长过程。
张汉坤生前曾亲口对我讲:“我在老山前线已做好牺牲或负伤的准备,有什么情况我先上,不让战士们先上,我让姚军龙跟着我,他身高力气大,一旦我有不测,他可以背着我从山上下来”。
汉坤战友这一席话,反映了敢于上前线的二连战友,个个都做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心理准备,他们用青春热血绘就了英雄战士的形象。
军人只有通过火与血的考验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血性的军人,二连参战官兵经受了火与血的战场考验,他们是和平时期不怕死的真正的军人。
我曾经在二连工作过,我为二连上过前线的英雄官兵而骄傲。
(老马根据二连战友张汉坤《战地日记》、姚军龙战地笔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