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把标题当主题,关键是审好题,弄清申论的真实用意。申论,其实就是给材料作文,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抓住一个侧重点去写深写透,尽量做到观点正确与主题明确。
摘要:话题不是文章的主题,标题也不一定是文章的主题。只有围绕话题所选取的那个角度、那个切入点,才是文章的主题。搞好《申论》最后的那道论述题(即大题)的作答,一定要从话题里面选择一个尖锐深刻的小问题作为文章的主题,然后联系实际写深写透,不要受给定标题的束缚。“参考”是为了不跑题(话题),“不拘泥”是为了把问题(主题)说深透;只有联系实际,抓住一个最突出的现实问题去写,才能正确处理话题、标题、主题之间的关系,把《申论》论述题考好。
关键词:申论;论述题;作答
在历年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的《申论》试卷中,最后那道论述题总是这样要求:以什么什么为话题,自选角度(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或者,以什么什么为标题写一篇文章,等等。这里,就出现了三个概念和名词,即话题、标题、主题。这是三个非常重要的作答要素,弄不清这三个概念,或者把三者之间的关系弄混了,是无论如何也搞不好《申论》论述题的作答的。只有切实弄清什么是话题、什么是标题、什么是主题,并把它们很好地区分开来,才能把《申论》最后那道写作题回答好,才符合“作答要求”,才能把整个《申论》考好。
话题不是主题
什么是话题呢?话题就是写作的范围、对象和依据。它可能是《申论》试卷中“给定资料”的全部内容,也可能是“给定资料”中的部分内容,还有可能是“给定资料”中的某种现象或一个具体的事件等。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写文章的话题,但绝不能作为所写文章的主题。否则,就不能把问题说集中,也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好。
以2006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为例,其“给定资料”是关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说的是某地发生了特大火灾,某地发生了泥石流灾害,某地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等等。最后的那道写作题是: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请你就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层次清楚。字数控在1000——1200字之间。(满分40分)。在这里,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只是一个话题,一个大的范围,不是文章主题。要写好这篇议论文,还需从这个范围里面抓住一个具体尖锐深刻的小问题,作为主题来写。比如,可以“政府部门要增强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为主题和标题展开写作。指出,这能力那能力,权为民所用是最大的能力;这水平那水平,利为民所谋是最高的水平;这素质那素质,情为民所系是最强的素质。只要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缺少相关的知识会设法去学,能力暂时不高会千方百计去提升,否则就是有能力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会用错地方。然后联系个别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大搞腐败的实际进一步指出,这些部门和人员的所作所为,不但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反而成为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祸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就必须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后就如何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提出要求。这样,开小口,挖深井,抓住一点去写,千字左右,绝对写出一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层次清楚”的文章来。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些考生误把话题当主题。若“作答要求”这样提问:以治理环境污染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则简单地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主题和标题写道:环境保护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然后一要加强教育,二要健全法制,三要领导带头,等等,大而化之,不深不透。若“给定资料”是关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而答题要求又是以给定资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则又是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然后一是领导重视,二是完善制度,三是树立典型等等地来一通,毫无特色。这都是把话题当作主题的错误表现和结果。正如上面所说,话题只是写文章的大体范围,不是主题和标题;真的写文章,还需从这个范围里面选取一个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尖锐深刻、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小问题也就是角度来写。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切入:比如,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再如,领导干部带头,在环境保护上率先垂范,为群众做好样子;还有,正确看待和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等等。那么,在这三点当中,哪一点现实针对性最强呢?正确看待和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最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地区、单位、部门和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竭泽而渔,搞破坏性开发。为此,我们可以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入手,以“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主题和标题,写道:好的环境是经济建设的根本源泉和保证。离开了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只能得得益于于一时,而不能长久。最终,既破坏了环境又葬送了经济建设,甚至牺牲我们人类自己。然后,就如何搞好环境保护提出要求。这样抓住一点,选取一个新颖独到的角度去写,就比大而化之地写环境保护很重要,我们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然后一要怎么、二要怎么、三要怎么等,就尖锐深刻多了,也好写多了;这样写,也才算真正确立了文章的主题。那种把话题当主题、大而化之的写法,是跑题的。
当然,若没有字数限制,可以写上七、八千甚至上万字,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拉开架子,写它五、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两、三千字,也许能够把文章写好。可是,作答要求很明确,“1000——1200字之间”,不能突破。用千字左右的短文回答上万字才能说明的问题,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透彻的,只能是大而化之,隔靴搔痒,雨过地皮湿。为什么有些申论试卷的“答题要求”中总是这样提问:以什么什么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为什么总是要求“既要参考给定资料而又不拘泥于给定资料”?为什么要我们联系实际写深写透?之所以要“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之所以“既要参考给定资料而又不拘泥于给定资料”,之所以要联系实际写深写透,就因为话题不是主题。有了话题之后,还需以它为依据和范围,重新选角度,拟标题,写文章。那种就话题写话题,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的做法,势必拘泥于给定资料,不可能联系实际写深写透,也就不可能得高分。
其实,就是没有字数限制,可以写上七八千、上万字,也是不能简单地把话题当主题,不能大而化之地去写的,也应该选一个尖锐深刻、新颖独到的角度去写。大家不妨看一看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等,它们无不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精选角度的产物。如十五大报告,十五大是1997年召开的。那一年我国出现和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小平同志去世,二是跨世纪,就是从1997年的十五大到2002年的十六大这5年,是由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五年。小平同志健在时,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那么小平同志去世了,我们还高不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当然要高举!20世纪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建设,那么到了21世纪还搞不搞现代化?当然要搞!这“两个当然要”就构成了当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正是从这一特征出发,十五大把报告的题目也就是中心思想确定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角度和切入点选在“高举旗帜,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上”,很准确!再如十六大报告,十六大是2002年召开的。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实现了小康,但不全面。城镇实现了,农村还不行;东部实现了,中西部还不行;物质层面还可以,精神层面还不行。实现了小康但不全面,就构成了那个时候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正是从这一特征出发,十六大把报告的题目也就是中心思想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把角度和切入点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很恰当!再看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是2007年召开的。这个时候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还有差距。成绩很大、还有差距,就构成了那个时候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正是从这一特征出发,十七大把报告的题目也就是中心思想确定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把角度和切入点选在“新胜利上”,很贴切!十八大更干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角度和切入点选在“建成”二字上,更具体、明确!在这里,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是话题,而“高举旗帜、推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建设”“新胜利”“建成”等是限制词,是角度。没有这些个限制词和角度,主题就确定不下来,就不明确、具体,就不好写,也写不深刻。几万字的党的重要文献是这样,那么《申论》论述题的作答更应如此。因为,申论论述的答题时间和篇幅都很短。要在短时间内、用很短的篇幅把问题说深说透,唯一的办法就是“开小口、挖深井”,抓住一点去写,不可大而化之。
标题不一定就是主题
一般说来,在应用文中,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也是文章的标题,标题和主题是完全一致的。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它的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既是报告的标题,又是报告的主题,报告通篇都是围绕着这个标题而展开的。看了这个标题,也就知道报告的主题了。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眼睛,道理就在这里。
但是,在《申论》论述题的作答中要求中,有时标题是标题,主题是主题,标题和主题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特别是命题作文。以2012年度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为例,“给定资料”是关于移民搬迁的。说的是,有个省某几个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省里决定对这几个地区的人口进行搬迁,并为此而制发了有关文件规定和实施细则;某个地方移民搬迁工作没做好,个别政府部门和人员贪污挪用搬迁款,没能很好地安置搬迁群众,导致“搬不出”甚至出现“反流”现象;某市一位领导在移民搬迁工作会议上提出,搬迁不仅仅是让群众改变居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关键是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等等。最后那道论述题的“答题要求”是:参考给定资料,以“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为题目,围绕“移民”问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在这里,标题就是标题,而不是主题,更称不上统帅和灵魂,只能算作一个标签,一个名字,甚至是一个很差劲的标签和名字。因为,纵观“给定资料”和“答题要求”,这道论述题的要害和实质是如何搞好移民搬迁工作,所谓“围绕‘移民’问题写一篇议论文”就是这个意思。而“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句话,是表达不出也概括不了这一实质性问题的;不仅如此,还转移、淡化和掩盖了这一实质性问题,很迷惑人,对我们审题和写作起着很大的干扰和破坏作用。慑于“以‘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这一明确要求,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标题来使用,但决不能作为主题来阐述。正确而必须的做法是,先把这句话抄下来作为标题,然后围绕“移民”问题重新选择角度,确定主题,展开写作。比如,结合当时背景,我们完全可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写统筹兼顾搞搬迁。指出,移民搬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既要让移民离开老家又要给他们建个好的新家;既要考虑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又要兼顾移民的个人利益;既要考虑到搬出地的情况又要考虑到搬入地的情况;既要考虑他们的物质生活又要使他们留得住“乡愁”……不能只顾前者不顾后者,搞单打一、片面性。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科学安排,才能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种“新的生活和新的希望”。这样,既使用了给定的标题,没有违背申论试卷的“答题要求”,又紧紧抓住了“如何做好移民搬迁工作”这要害问题,并上升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就使文章有了一定的力度和深度,这样的文章才称得上是一篇好文章,才能得高分。
可惜的是,我们不少考生被这种所谓的标签题目给忽悠住了。他们不是抓住实质性问题来写,而是傻傻呼呼、死死巴巴按照给定的题目也就是标题“照本宣科”。还以这道考题为例,有的考生在“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题目下,就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搞好物质生活。要把房子盖好,房子的间距要适当,前后左右要对整齐;搞好配套设施,要有自来水管、厕所和厨房,以方便生活,等等。二是搞好文化生活。要建好学校,使孩子有学上;要安上闭路电视线,使大家能看到各个台的电视节目,等等。这哪是什么文章,分明是一堆文字垃圾嘛!搞什么建设不把物质文化生活设施搞好啊,哪个城市搞建设,哪个村搞建设,甚至哪个家庭搞建设,不都是这样做的,还用你说,关键是怎样把移民搬迁工作做好,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才能搞好移民搬迁。撇开这个要害和实质问题不去写,简单地在“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标签题目上下功夫,是写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再说,“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问题太大了,还有好多东西可以往里面“装”。比如,要努力发展生产,使搬迁群众在搬入地有活干,有钱挣,不必再为生计问题去奔波;要办好婚姻介绍所,使大龄青年男女都能及时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要办好养老院,使6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老有所养,等等。就是“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句话,也是用到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的。比如说,高中生毕业考上大学了,可以说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工作人员换了一个单位,也可以说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即便服刑犯出狱,还可以说是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希望”,等等等等,多了去了,可以说是写不胜写,你总不能一一都写上。多中心等于无中心,其实中心太大也是无中心。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用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字眼或词句等,是不能作为主题来阐述的。只有另选角度,重新确立主题,抓住如何搞好移民搬迁工作这个要害和实质去写,才能高屋建瓴,用较短的篇幅把问题说深说透。完全可以这么说,当标题与主题一致甚至能够表达和概括主题时,标题才是文章的眼睛;当标题与主题不一致、不能表达主题时,标题反而成了一副不透明的眼罩,就是眼睛,也是瞎眼。我们必须把这幅眼罩拿掉,另选角度和确定主题,才能显示出文章的心灵。所以,在申论论述题的作答中,我们一定要把“标题”和“主题”严格区分开来,抓住实质和要害问题去写,既不要把“话题”当“主题”,也不要轻易把给定的“标题”当“主题”。
也许有人会说,标题就是这样给定的嘛,我们当然要按照标题去阐述了。其实,这样的标题是出题人故意设置的一个圈套,是用来迷惑人的。正确的做法是,你给你的题目,我写我的文章,不受标签题目的束缚,敢于抓住实质去写。如果说标题就是主题,那么,有些文章根本就没法写。例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这篇文章的标题,但不是它的主题。这篇讲话的主题是坚持“双百”和“二为”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让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个标题只是点明了讲话的场合,并没有表达出讲话的主题。如果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句话作为主题来阐述,这个讲稿就没法写,这个话也就没法讲。再如,有一年的《申论》试卷,其“给定资料”是关于农民工子女工上学问题的。“作答要求”中有这么一道题:请你以县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的身份,起草一封“致全县中小学校长的一封信”。“致全县中小学校长的一封信”是所写文章的标题,但不是文章的主题。因为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才是这封信要说明的问题,才是这封信的主题。标题和主题不一致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更加突出。如长篇小说《苦菜花》,《苦菜花》是这部小说的标题,但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歌颂抗日军民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你能说这部小说就是写“苦菜花”这么一种花卉,它的花如何如何黄,它的味道如何如何苦,等等,显然不能这么看。那种把标题当做主题的做法,是完全要不得的。
不把标题当主题,关键是审题,弄清每条“作答要求”的真实用意。就“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题目来说,该“作答要求”的完整表述是:参考给定资料,以“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为题目,围绕“移民”问题写一篇议论文。既然是“参考给定资料”,既然是“围绕‘移民’问题”,而“给定资料”又是关于移民搬迁的,那么,你不紧紧抓住如何搞好移民搬迁这个问题去写,你去写什么啊!简单地就“新的生活新的希望”这个标签题目写文章,实际上是没有审题,把“作答要求”的用意弄错了,没有抓住实质,像打靶一样,没有命中十环;不但没有命中十环,也就是蹭了靶子外沿的一个边,打偏了,说到家就是跑题。还有的《申论》论述给定的题目是名词,如2011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的“给定资料”是关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后那道作文题的“作答要求”是:以“家底”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像这样的题目,首先对“家底”二字做出定义,并把这个定义同现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不妨可以这样写:家底就是客观实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摸清人口状况,搞好教育改革要弄清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摸清大家的思想底细……只有做到对实际情况的亲知、真知和深知,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然后,联系个别领导干部脱离实际,盲目上马这工程,那项目,给党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进一步讲清为什么联系实际和怎样联系实际等。这样,由个别的人口家底上升到普遍的客观实际,同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结合起来,矛头直指形式主义和虚假政绩的坏作风等,就比简单地就人口普查写人口普查、就人口家底写人口家底深刻多了,也宏大多了。这才算是真正把握住了“作答要求”的题意。
上面已经涉及到,主题就是角度。选准了角度,就确立了主题;没选角度,就是没有主题、跑题或主题太分散。一篇没有主题、跑题或主题太分散的文章,是不能算做文章的。我们常说,写文章要提炼好主题,其实提炼就是选角度。通过选角度,把文章的主题提炼和打磨得集中突出、尖锐深刻、独到新颖。所谓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其实通过精选角度的主题才是灵魂;没选角度的主题不但不是灵魂,还会使整篇文章失去生机和活力。 还以2006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为例,应对突发公共该事件,有多个角度可供选择。比如,可以选“加强教育,使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这个角度,让大家瞪起眼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也可以选“搞好培训,让各级官员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本领”这个角度,一旦事件发生,知道怎么做;还可以选“落实责任制”,灾害发生时各负其责,搞好救助等等。不过,这些角度都很肤浅,低层次,起不到统帅和灵魂的作用。我们只有选择增强宗旨意识这个角度,抓住这个根本问题去写,才能一针见血,写出深度来。完全可以这么说,角度就是主题;主题就是角度;确立主题,就必须精选角度。为什么一些文字大家总是要求我们写文章思想要具体,抑或是批评我们所写的文章思想不够具体等,就是要我们写文章要注意选角度,把问题磨尖、变小。那种随随便便把一句或几句话当作主题来阐述的做法,仍然是把话题和标题当主题的错误表现,是完全不足取的。总而言之,话题也好,给定的标题也罢,都是不能作为主题的。只有所选取的那个角度,那个切入点,那个立意,才是文章的真正主题和中心思想,才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写文章,就是要精选角度,并紧紧围绕着这个角度去阐述。
选角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破题,即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抓住其中的一个小问题写深写透。以2017年国家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为例,其“给定资料”是关于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最后那道论述题的“答题要求”是: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这道题的实质是,水有什么高尚的“水格”和品质,我们要向水学习什么和怎么学。其实,水的高贵品质很多,如:牺牲自己、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奔流不息、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因形就势、俏不争春的和谐理念;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韧劲和毅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也会奋力反抗的抗争精神;等等,能列个七条、八条不止。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写一条水的好处,然后写我们在这方面应有的决心和态度等,恐怕5000字也打不住。可“答题要求”只限定在1000——1200字之间,还要求联系实际、论述深刻等等。怎么办?好办,只抓住其中的一条。比如,抓住无私奉献这一点来写:一说到水,我们就想起那句妇孺皆知的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虽然是写人的,但却恰恰反衬出了水的可贵品质——甘居低处,无私奉献。在把水的无私奉献精神说足说够之后,另起一行写道:以水比人,我们多数人在多数时候做得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人在一些时候做得不咋样。接着再把人的自私自利的典型表现和危害写足写够,最后就如何以水为师、向水学习提出要求。这样,千字左右,绝对写一篇联系实际、论述深刻的好文章。
话题、标题和主题,可以说都是常识性的东西。如果不是毫无写作基础,对这三者并不难理解,也是不容易混淆的,问题出在《申论》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和所出的题目越来越刁钻上。按理儿说,所有《申论》论述题的“答题要求”都应该这样来表述:以什么什么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样,有了“自选角度”这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考生一般是会注意选角度、从而确定好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是不会把话题、标题和主题弄混淆的。可是,有的《申论》写作题偏不这样提问,而是故意淡化和隐去“自选角度”这一要求,把答题要求表述为“以什么什么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或者干脆来个命题作文,“以什么什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这样一来,有些考生就蒙了:既然标题都定了,那当然就要围绕标题来阐述了。岂不知,这恰恰是《申论》考试所糊弄人的一个地方。没说让自选角度,并不等于我们在写作时就不选角度了。聪明也是必须的做法是,不管考题怎样提问,不管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还是命题作文,我们都要选取一个最新颖独到的角度,抓住一点去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申论论述题的作答。
作者简介
董攀山,山东定陶人。军人出身。长期从事机关文字工作,业余时间发表一些文学类作品。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