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工作通讯《伏‘虎’记》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是郑板桥为自己题书的斋联,也是写文章的基本要领和经验之谈。上联主张以最简洁的笔墨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使文章如三秋之树,突出主干,不要细枝密叶;下联要求标新立异,似二月的鲜花,独自奔放,不要从众。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现实生活的工作通讯,要完全做到标新立异,像二月的鲜花那样独树一帜,有一定的难度;但删繁就简,像三秋树那样主干突出,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还是能够做到的。本人发表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上的工作通讯《伏‘虎’记》一文,基本算得上是一颗三秋之树。尽管不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但其写作方法,对于写好文学类作品,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小见大,抓准问题。这篇通讯写于1983年。当时,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正向纵深发展,不但在政治理论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小的技术性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从这一大的背景的现实需要出发,我便采写了“伏‘虎’记”这么一篇工作通讯,把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作为主题,然后用同志们驾驭进口机械的前后经历和所作所为进行表述和说明。这样,就文章的题材也就是所写的具体人、具体事来说,是个别的,是少数人接触和面临的;而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来说,却是共性的,是所有人员都必须面对的。《前卫报》之所以很快并原文予以刊登,正是因为稿件抓住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我们有的同志往往跳不出专业技术的小圈圈,写哪方面的东西、哪个领域里的事,就只局限于这个领域。这给专业杂志投稿可以,写给综合类报刊不行。我们写东西,是为尽可能多的单位和人员提供遵循和帮助,如果只是对搞专业技术的人员有用,对其他多数人员没用,这样的稿件也就没有多大意义。要做到小中见大,要跳出专业技术的小圈圈,就要把握住一个最基本的要领问题,就是不管题材是什么,写张三也好,写李四也罢,写政治理论学习也好,写技术革新也罢,具体的事件什么都可以,它只是一个载体,关键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定要是所有人员必须面对的。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特别是工作通讯时,一定要抓住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用你掌握的具体材料来表达。这样,不管写什么,都能够小中见大由局部上升到全局,写出普遍的指导意义,从而抓住抓准问题。
二、排纵队,合理结构。工作通讯就是要写出工作的全过程,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最终怎么样;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对新矛盾又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实际上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一环扣一环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这种要求相适应,在这篇通讯的写作上,我采取了“纵队结构法”:首先也就是第一部分,写这个团的同志思想不解放,迷信进口机械,坏了不敢修。那么,这种思想是如何解放的呢?第二部分写,班长朱其德一个看似莽撞的举动,使大家破除了迷信,在领导机关的支持下,同志们敢修进口机械了。接下来第三部分,写他们思想解放后,刻苦钻研业务技术,逐步摸清了进口机械的性能和工作原理等,做到了随坏随修,把这只老虎彻底降住了。光做到坏了能修就行了吗?不行!最后又来了第四个部分,对原本不坏的进口机械也能改造和提高,超过了老外。这样一步深一步,把这项工作的过程写了出来,使文章波澜起伏,不那么平淡。我们有的同志有时不知道合理安排文章的布局结构,该排“纵队”的时候却排了“横队”,该排横队的时候又排了纵队,致使文章深不下去或者厚实不起来。纵队还是横队本身没有错,关键是用在什么文章上。如简要事迹材料,无论大的部分还是小的内容,必须排横队,否则就不能把典型的事迹充分反映出来;还有典型经验材料,在其大的部分安排上,也须排横队。而工作通讯就不同了,工作通讯要写出工作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排纵队,一步深一步地去写。这篇通讯之所以简洁,之所以像三秋树一样主干突出,就是因为排了纵队,蹭蹭四步,把问题说到了深处。
三、用对话,节省笔墨。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写文章就是要坚持用事实说话。问题是,什么是事实?具体的事例是事实,人物的对话也是事实。二者比较起来,具体的事例费笔墨,人物对话节省。这是因为运用事例要靠作者叙述,离不开必要的交代、铺垫等等,而对话三言两语就能把问题说清楚了。这篇通讯能够做到简洁,主干突出,“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第一大部分,在描述大家思想不解放,迷信进口机械,坏了不敢修时,用了这么两句对话:“你们不能修一修吗?”“修?那是闹着玩儿的吗?弄不巧,把小毛病修成大毛病。”于是乎,只好让它趴着。只这两句话,就把问题说到家了。再如第四部分,在写大家不满足于现状,对原本不坏的进口机械也敢改造提高时,这样写道:“哎,这真不是个玩艺!”“就是啊,如果打起仗来,非贻误战机不可。”“真应该改造改造它!”也是寥寥数语,就把问题说到了位。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由作者自己来叙述,肯定要拉长很大的篇幅,且无跳跃性,主干不突出,存有大量的枝枝蔓蔓。我们有些同志不善于使用对话一写东西就想直说,自己“亲自出马”,结果篇幅不小,效果却不佳。作者直说是叙述,人物对话是描写。要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描写最管用。那种不善于使用对话的写法,是难以删繁就简的,也就长不出“三秋树”。
四、巧比喻,文章增色。常言说,玩车如玩虎;又说,车辆猛如虎。说的就是机械车辆的危险性。借用人们的这一习惯说法,文章把进口机械比做老虎,并把大标题拟定为“伏‘虎’记”,然后每一个小标题都冠以“虎”字,如“谈‘虎’色变”,“摸‘虎’屁股”,“‘虎’也能改造”等等,使文章增色不少。尽管也玩弄了一下玄虚,但由于比喻贴切,并不令人感到厌烦,还使“三秋树”上开出了几朵“二月之花”。
附例文:
伏“ 虎”记
——某团管好用好进口机械的经历谈“虎”色变
五连有一部从法国进口的H-90型挖掘机趴了窝,原因是变速箱里面出了点毛病。
“你们不能修一修吗?”
“修?那是闹着玩儿的吗?弄不巧,把小毛病修成大毛病。”于是乎,只好让它趴着。
有相当一段时间,全团上下就是被这么一种气氛笼罩着,真是谈“虎”色变。
一连四班在施工最紧张的关头,法国产的H-90型挖掘机上的发电机坏了。领,没处领;修,没法修。怎么办?班长朱其德一时“火”起,将国产拖拉机上的发电机拆下来,装了上去。谁知,运转自如,保证了正常作业。
这一下,在全团轰动了。事情反映到团里,有关部门先感到吃惊,但转念一想,也罢!全团这么多进口机械,老是怕它怎么行?朱班长的行动,正是摸老虎屁股的表现,应该得到肯定。于是,他们立即召集全团操作手到现场参观,并以“发电机‘移植’成功说明了什么”为题,引导大家进行思索。统一认识后,他们以修理分队为主,成立了伏“虎”小组。很快,一个积极而稳妥的伏“虎”活动在全团展开了。
一连有一部日产KSS-7型装载机上的增压器轴承坏了。这种部件,也是属于“领不到”、“修不了”(破损严重)的一类。
“咱们自己造。”事情反映到后勤处,机械股的同志几乎是异口同声。在团党委的支持下,他们组成攻坚组,日夜奋战,制成了增压器轴承。谁知,安上去没转多时,就磨坏了。
初战失利,迫使他们进行了冷静的分析:新制作的轴承不耐磨,主要是材料质量不过关,但什么样的材料才合适呢?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机械股长赵连计,硬着头皮啃起材料力学来了。经过苦读,知道制作增压器轴承,用铜合金比较合适。但这种材料当地买不着。他们四处去信、派人联系,终于在沈阳部队某工厂找着了。尔后又到聊城学习加工技艺。结果,制成的增压器轴承,已使用2000多个摩托小时,仍正常运转。
就这样,他们先后制作成功了30多种“高难”部件,并逐步弄通了进口机械的构造、性能,掌握了“虎”的脾性。由于使用、保养、维修得当,全团机械车辆的完好率,连续6年达到98 %以上,被三总部评为装备管理先进单位。
1980年,这个团装备了几部从日本进口的载重量为20吨的拖板车。然而,第一次作业,就使在场人员大为扫兴。原来,这种车的爬车架是机械式的,升降一次,得两三个人轮番摇转一个来小时。
“哎,这真不是个玩艺!”
“就是啊,如果打起仗来,非贻误战机不可。”
“真应该改造改造它。”
团党委顺应大家的要求,把改造的任务交给了修理连。同志们参照“油压式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将爬车架由机械式改成液压式。现在,操作手只要将按钮一按,便能升降,工效提高了20倍。近四年来,这类改造,他们先后完成了二十多项。
作者简介
董攀山,山东定陶人。军人出身。长期从事机关文字工作,业余时间发表一些文学类作品。先后在《时代文学》《中国老年》《祝你幸福》《解放军报》《前卫报》和新媒体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等作品千余篇。著有长篇传记文学《我的军旅生涯》一书。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