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后勤第十分部大事记》记载了军械修理连参战情况:
1985年3月,军械修理连赴滇参战。军械修理连接到军区命令,全连51名干部战士配属67军赴滇执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军械技术保障任务。
1986年5月26日,军械修理连参战凯旋。军械修理连配属67军赴滇作战担负军械技术保障任务,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全连上阵地97次,抢修、检修、保养师属以上大口经火炮1008门,光学仪器(瞄准镜、测距仪、夜视仪等)812具,团炮(迫击炮、无后座力炮等)18门,轻武器26支(挺),制件500余件。 在战场上,他们还较好地解决了152加榴炮驻退机前u型导管破裂严重的问题。冒生命危险,在面临炮毁人亡面前成功地实施了火炮留膛弹拔(bα)弹。受到了67军的高度评价,圆滿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全连荣立集体三等功。
二连参战战友
一、二连在老山前线创造出我军首例军械装备战史拔弹成功案例
1985年对越边境作战中,67军199师侦察连27人组成奇袭队,于9月8日,在老山战场那拉方向,对574号阵地西高地,也叫211高地1号、2号哨位进行奇袭出击战。
二连参战官兵全力以赴,参加了9、8出击战。
战斗持续了7个多小时,199师炮兵团一门56式85加农炮发射完第78发炮弹以后,炮手将第79发炮弹装入炮瞠准备发射时,前沿指挥所传来命令停止射击,炮手按上级命令停止射击,拟开闩退出膛内炮弹,几次开闩没有打开。因为战斗打得激烈,连续发射弹数太多,膛内温度很高,造成药筒在膛内受热膨胀,如不及时退出膛内炮弹,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炮手进行强行开闩后,因用力过大,仅将膛内药筒退出,弹丸、弹带已进入炮身管膛线内,弹丸留在膛内,85加炮弹为定装式,炮手采用退弹器从炮口退弹,因为身管内温度太高,退弹器瞬间在身管内燃烧与洗把杆脱落分开,人工退弹失败,如果再乱动,可能造成弹丸在膛内爆炸,这将是一场炮毁人亡的大事故。当天晚上7点,二连连长张汉坤接到67军
后勤部电话通知:三转弯方向,199师炮团一门85加农炮,炮弹留在膛内,师团处理不了,你们速去现场处理,尽快解决。接到通知后,张汉坤略加思索,叫来一排长张兆华,交代他在位值班,处理应急事情。然后让驾驶员姚军龙开车,带上一班长林洪朋,三个人火速赶往火炮出事现场。
从南温河至三转弯方向,直线距离约25公里,经过老山、漫棍电站至三转弯方向,途经两个炮火封锁区。当天夜晚黑云压城,天气很黑,而且一路全是崎岖泥泞的陡峭山路。按要求炮火封锁区沿线行车不准开灯,只能闭灯驾驶,姚军龙小心翼翼地开车前往,一路上,还多次被哨卡拦住检查,途中遇到几次险情,都被驾驶员姚军龙化险为夷。
张汉坤回忆说:“我们晚上9点到达出事炮兵阵地。在炮兵阵地出事炮位上听取了师、团军械部门和炮兵班长情况介绍后,我摸了一下这门85加农炮,身管还很烫呀,随手将火炮打成俯角状态,我最担心的是,因为人工退弹器退弹产生振动,退弹器在身管内弹丸处燃烧,弹丸上的引信是否已解脱第一道保险,不得而知。于是,我决定,让炮手进入掩体,其他人员离开现场,我们回去研究解决处理方案,为防止炮弹延迟爆炸炸膛,不准任何人靠近和再动火炮,以防止意外发生。”
当天晚上11点多赶到二连另外一个驻地牛滚塘,张汉坤立即组织召开二连火炮技术骨干会议,通报了85加农炮故障情况,分析讨论处理办法。
张汉坤说:“这个故障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我们反复讨论,最后一致形成一个解决办法,从85加农炮尾部实施后拨留膛弹,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别无选择。”
随后,二连立即成立了拨弹小组,由邵和利技师负责,二班长李明良、三班长荣伦之和有关人员参加,他们连夜研究、设计、制作拨弹工具。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拨弹实施方案。
因为第二天张汉坤连长要去老山方向执行别的任务,他交代完有关情况后,三个人回到南温河二连驻地已是清晨4点多。
二连拨弹小组在邵和利技师带领下,当夜加班加点,精心设计和加工制作拨弹专用工具,于第二天上午把拨弹专用工具制作完成。他们顾不上休息,心中想的是前线的那门85加农炮。邵和利技师带领二班长李明良、三班长荣伦之和有关人员,迅速赶往出事火炮阵地炮位,准备现场实施拨弹。
在火炮阵地85加农炮拔弹炮位上,邵和利技师现场组组织指挥,两位班长李明良和荣伦之亲手操作。
张汉坤回忆说:“当时拨弹现场惊心动魄,操作中丝毫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稍有不慎,炮弹随时引发爆炸,一旦炸膛,将是炮毁人亡,前功尽弃。”
邵和利、李明良、荣伦之三位同志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置生死于不顾,沉着冷静,按预定方案,一丝不苟精心操作,经过2个多小时的艰辛努力,成功地从炮尾部拔出了留在炮膛内20多小时的炮弹。
二连炮工成功将这门85加农炮化险为夷,清除隐患,确保了炮兵阵地、炮手和火炮的安全,使该门火炮完好无损地重新投入战斗。
张汉坤对我说,后来他听军械装备的专家讲,我军在50年代战史发生过一例留膛弹,最后结果是炸膛炮毁人亡。这一次在中越战场发生的一起85加农炮留膛弹,二连成功安全地拨出留膛弹,创造了我军首例军械装备战史以来拔弹成功的案例,也为我军创造了军械技术保障的成功经验。
二连参战官兵
二、二连参与保障了老山前线的主要战斗
二连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配属67军先后粉碎越军5.31、7.19、12.10、1.12四次团营规模进攻,35次连营规模抗反作战。在老山前线一年多,二连配合作战部队先后实施了9.8、9.23、12.2、1.28四次出击作战。
二连在轮战中,保障67军作战部队共射击各种目标42300余个(次),配合步兵歼敌8400余人,其中伤敌4390人、俘敌10人,毁坏敌各种火炮255门(次),高机(机枪)103挺,弹药所39个,军车27辆,各种工事1100余个,缴获火炮3门、各类枪支141支及大量军用物资。
左一起技师邵和利、连长张汉坤、指导员蔡英勇、副连长王志刚
二连全力保障了老山前线炮兵火力打击作战,配属67军作战,不仅军械技术保障到位,而且配合摸索出火炮新战法。
一是配合67军创立新的火炮战法。对越作战中,67军创立“炮兵火力bα点”,这是67军在对越作战中创立的新战法。将85加农炮推拉到山的半山腰或山顶,对目标实施直瞄打击,这是67军炮兵在对越作战中的伟大创举。这一战法不仅将85加农炮配置使用,还大胆启用130加农炮、57高射炮实施半直瞄、直瞄射击,增大了我军火力打击的力度。67军创立的新战法,被炮兵部队普遍采用,二连全力配合炮兵部队,在前线伴随这些火炮实施现场技术保障,更好地发挥火炮的威力。
姚军龙
二是配合67军实施火炮封锁断敌要道。炮火封锁法,被誉为越军难以逾越的“火力布袋”。老山地区山高、坡陡、路窄、道少,在我军防御方向,敌方只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公路,沿江贯通纵深,是敌输送兵力、补充物资的必经之路,对这条道路实施炮火封锁,可有效制止敌兵力机动和补充物资。我军集中炮火,时常对敌人这条运输通道实施火力打击。只要67军部队炮击敌人交通要道,就有二连炮工在火炮阵地上实施有力保障。
左一张汉坤和姚军龙在老山主峰
三是保障了不间断实施重点炮击。67军在对越作战中创立了对敌重点目标“重点炮击”的战法,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兵力、火力对敌重点配系、支撑点、屯兵洞、指挥所、通信枢纽、炮兵阵地等,选择时机,实施集中火力重点打击。每一次火炮重点打击,二连都派出炮工,在现场实施得力保障。
二连在老山前线一年多,保障67军顺利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二连“一班人”
据《济南军区后勤十分部大事记》记载:1986年3月,军械修理连在前线受表彰。军械修理连在老山前线被成都军区14军(乙)后勤部评为“战区修理先进单位”。67军作战番号为14军(乙)。
邵和利,分部军械修理连技师(1986年4月67集团军后勤部批准)荣立二等。
荣伦之 ,分部军械修理连志愿兵(1986年4月67集团军后勤部批准)荣立二等功。
二连参战官兵
二连参战已经过去37年了,大多数战友完成从军使命,巳陆续转业、复员回归地方,他们继续发扬“老山精神”,默默无闻,努力工作。这些年来,我先后见到过一些参战战友,如蔡英勇、张汉坤、邵和利、王卫光、林应平、王存利、李明良等,他们居功不傲,绝少提及上过老山前线的事情。我问林应平参战的情况,他十分平淡地回答我:“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不值一提了。”
二连51名官兵奔赴前线,他们刚毅的脸庞,眼神犀利。明知赴死,却慨然前行。如今,这些参战战友的心境是那么的平静如水,想起这些,让我瞬间对他们肃然起敬。
二连51名官兵参战官兵,他们参战归来,不事张扬,平凡工作,平凡生活,平凡做人,和我们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不忘的,还是二连那段战友生死情,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二连51名参战官兵的事迹的告诉我们,什么叫军人,军人就是在战场上奉献汗水,鲜血和生命,播种着和平的希望。
看过《我的战友上前线》,时任分部军务科科长孙忠民说:“《我的战友上战线》写得好。1985年二连参战前,我给连队授课三次。二连各类战备物质逐一清点、登记造册,逐个战士配齐。多次组织战前演练,二连全副武装,斗志昂扬。军械装备、维修工具样样备齐,随时拉得出、用得上,确保战场火炮维修任务完成。我记得二连参战三个多月时,解放军报头版头条以“火炮神医”为题,长篇报道了二连的优秀事迹。分部向各单位通报了二连参战情况。又过了几个月,分部司令部由参谋长带队前往前线看望二连,鼓舞了他们的斗志。二连凯旋归来时,我们驻莱阳所有部队、学校、机关等部门统一组织,列队迎候凯旋归来的战友。当时首长与参战官兵见面激动场景难以形容,现在回忆当时的活动仍历历在目。我当下最心疼的是:我们的优秀连长张汉坤同志2022年10月去世了,他的连队参战荣立集体三等功,张汉坤本人荣立三等功,以后提升到莱阳军械库任副科长、科长,仓库副主任、主任职务,后转业到枣庄市交通运输局任副局长,为枣庄市的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张汉坤同坤同志走了,但他和他连队官兵的事迹让战友们永远不忘。”
《我的战友上前线》分为十个部分,本文是最后一部分。
二连是我当兵的第一个单位,可以说是我人生的起点,成长的摇篮,我写了不少二连战友情和工作生活的文章。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我产生了还原二连老山参战故事的想法,于是先后和二连参战战友枣庄张汉坤、烟台蔡英勇和邵和利、浙江玉环林应平、淄博姚军龙等联系,寻找参战素材。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战友渐渐唤起回忆,一点点把故事挖掘出来,为《我的战友上前线》积累了线索和素材,为此,我特别感谢这几位战友。蔡英勇有一本参战资料,之中有二连的情况,送给别人看没有要回来。当我听到这个消息,觉着十分遗憾可惜,不然,《我的战友上前线》会更加完整。
今天,《我的战友上前线》十个部分终于完成,我想,毕竟我不是二连老山前线的亲历者,加之收集的二连参战素材有限,可以说,《我的战友上前线》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出二连参战官兵在老山前线的风貌品格、艰难经历和参战全貌。
今后有机会还可以对《我的战友上前线》不断补充修改完善。
不管怎么说,完成《我的战友上前线》,对二连张汉坤等参战战友是一种难忘的回忆,对二连光荣传统是一个宣扬和传承,对二连连史是一个补充完善。
对我个人而言,我在二连时,张汉坤为一排长,我为二排长,理当把一排长参战的感人故事还原,把二连参战官兵的英雄故事还原,因此,还原我的老连队一一济南军区后勤十分部军械修理连(二连)老山参战景况,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驱使我不断收集二连参战素材,从2022年8月5日《我的战友上前线》第一部分发表,到今天发表第十部分,历时一年,最终整理完成《我的战友上前线》,了却我的一个心愿。
二连参战官兵
最后,我想用张汉坤战友在老山前线的一段回忆,作为《我的战友上前线》结束语。
《清明节祭奠南疆英烈》
“32年前的今天,即1986年4月3日下午,我从67军后勤部汇报工作后,在返回南温河驻地途中,我对驾驶员姚军龙说:路过麻栗坡烈士陵园,我们进去看看,再过两天是清明节,我们去祭奠对越作战牺牲的烈士。这次来打仗,老山主峰上去了,麻栗坡烈士陵园也要去,否则将会留下遗憾。
麻栗坡烈士陵园,坐落在麻栗坡县城北部约4公里处路西一座山上,陵园坐西向东而建,面积很大,地势开阔,三面环山,一面向河,陵园进门路两侧青松椊柏挺拔矗立。进门不远处是陵园广场,广场正面是纪念碑,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后面南北并排三个圆型大墓,墓前分别立有墓碑,碑文记录着烈士姓名职务、籍贯、出生年月,部队代号和某战役牺牲时间等,分别是团长、副团长、团参谋长。我现仍记得中间墓是团长张大权烈士。我们将采集的野花、松枝、冬青摆放在纪念碑前,脱下军帽肃立默哀并三鞠躬后,沿墓道前行,在整齐排列的第一个墓碑前驻足,看到是战斗英雄李海欣列士,他是1979年2月23日在攻打211高地战斗中眼睛被炸瞎,双腿炸断,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顽强坚持战斗,最后牺牲在211高地,211高地后被命名为李海欣高地,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1985年611战斗中失守的211高地,就是李海欣高地,1985年7、8战斗中211高地又被我军夺回。
环视整个陵园,有十多处从内地来的烈士亲人在扫墓,我们前行50余米处,看到有一位30多岁妇女,在一贵州籍王姓烈士墓前哭得死去活来,身旁站立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在啼哭,满脸的泪水,我和姚军龙也为之动情,泪流满面。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知所措,也不知用什么语言相劝,我们各自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凑了100元左右,放到小女孩衣袋里。
我们向前走了一百多米后,从另一个墓道返回。晚上6点多,我们回到驻地南温河。
在返回的路上,心情很沉重,陵园烈士墓映入脑海,触景动情,浮想联篇,感慨万千,心情难以平静。
瞻仰麻栗坡烈士陵园后,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和净化。那一排排整齐肃严的墓碑,犹如957名年轻的战士寂静无言地排起队列。一座座坟墓下埋葬着当年的英雄好汉。他们用英勇悲壮与感伤的故事,以神圣的使命演绎出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他们都是我的同龄人啊,他们中不乏很多是军中之骨干,国之栋梁,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在18至25岁的春天里。他们以不朽的崇高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真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上记载了英烈们血铸的军魂。
为捍卫国家尊严而壮烈牺牲的英烈们,今天你们静静地躺在祖国南疆这片血染的大地上38年了,在那残酷血腥的战场上,我能想象着你们不幸牺牲的情景,也许是迎着越军密集的炮火枪声冲锋牺牲了,也许是踏着地雷群杀出一条血路而英勇就义,也许是包抄迂回时落入敌阵地而壮烈了,也许是参加突击队拔点战斗中倒下了,也许是为掩护部队战友就再也没有回来,也许,也许,战场上的残酷血腥会有很多的也许,也许,年轻的生命就永远静静地定格在这里。祖国南疆的英烈们,你们永远是蓝天白云中的一道彩虹,永远是一轮鲜红的太阳冉冉绽放在祖国南疆大地。
向长眠在祖国南疆的英烈们致敬! 为国捐躯的南疆烈士永垂不朽!
张汉坤2017年
左一作者刘卫平、右一蔡英勇
如今,二连参战战友张汉坤、王志刚、胡明国、兰守兵、林世国、邵士军等已去,他们的灵魂和老山前线南疆烈士会合,愿他们在天堂安息吧。
军人在用自己的生命来续写你我的生命!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老马根据二连战友张汉坤《战地日记》、姚军龙战地笔录,分部战友孙忠民提供的信息整理 20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