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军装在身,却秉持一个目标,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解难帮困;她,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尽责于退役军人,在她的心中——
退役军人至上
盛夏的水晶之都,阳光炽热,高天上流云。
7月28日,我应邀前往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访。
沿着长长的和平路,自东向西,很快就找到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牌子。一间门楼,一块牌子,门楼上红色的“八一”,硕大、醒目。 从门楼向里走,豁然开朗,一个大院子正北面,是一座二层主楼,东边还有一座配楼。
一个戴着眼镜、短发及肩的瘦女子,恰巧从主楼大厅里快步走出来。
女子走路带风,黑白相间的条纹上衣,黑色的裤子,飘然而至。
“你好,我就是电话里的英娟。”
英娟与我,相视一笑。语言简洁、干练。
“走,到我办公室聊聊。”
英娟的办公室,在院子东边的配楼里。
我来采访之前,手上已有一沓关于英娟个人的先进事迹材料。
英娟,女,中共党员,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多年被连云港市、县民政局评为“优抚工作先进个人”“民政工作先进个人”“十佳文明职工”等荣誉称号。
2019年2月,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全县3.2万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有了“家”,有了新的“组织”,他们对政策期待高,希望得到更充分的优待和实惠。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有着他们暂时不可改变的距离。这不足?平方米的小地方,是全县退役军人的希望之地。
新单位、新部门、新业务......一切都是新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等素质优秀的英娟,向“新”而行,调任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科负责人。
主动打“退堂鼓”的来访者
从院子向东走,配楼一楼进门,右拐,一间办公室,一个三人沙发,两张办公桌,两台电脑、两排档案橱里,文件盒有序排列。沙发上坐着一位淸瘦的男人,50多岁,英娟的同事在忙着接待。
他,温泉镇人。老父亲是退役军人,患有癌症。一大早坐客车来咨询老父亲医药费的报销事宜。
“大哥,医药费的手续,已经上报到市里了,等待市里审核,等市里审核通过后,再上报到省里,等省里审批通过后,资金才能拨下来,需要一个过程的......”
英娟一声“大哥”,叫得亲切自然。
来人一说来意,英娟就安排同事查阅档案,很快就把写有来人父亲名字的那一页,拿出来,递给他看。
“大哥,你看,这上面有三个红色的印章,代表三个单位,这是我们已经上报市里的留存(原件)......”
“这不就是一张纸嘛,俺怎么知道你们,到底上没上报市里?”来人可能被人糊弄怕了。
“大哥,人,要相互信任。”英娟不温不火,声音依旧清亮,“从2022年9月开始,这件事,我们是怎么做的,您全程都是知道的吧?”
“知道,知道哦”来人不好意地低下头,用手挠了两下,起身告辞,回头歉意地说“那我,回去,等你们的消息哈。”
古有“一策而退敌兵,数语而安天下”,没想到英娟三言两语,就让来人主动打“退堂鼓”。
英娟目送来人转过门外的走廊,转头对我说:“其实很简单,他父亲的医药费报销一事,他全程知晓。”
英娟跟我聊天的时候,语速较快,言简意赅。
2022年9月,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在东海搞试点,重点关爱患重病的贫困退役军人。英娟和她的同事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摸底、调研,为此事专门组建一个800多人的微信群,第一时间把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的相关信息,发布到微信群里,并保持信息动态更新。
信息透明,统计工作公开、公正、公平,不存在私心暗藏,也没有暗箱操作,“微信好友”们,眼亮、心明。
精通相关业务知识,熟悉办事流程,坚持原则热心服务退役军人,既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又让他们办事方便,心情舒畅。
英娟和他的同事,在微信群里求实、求是,让退役军人们在微信群里全程“监理”这项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自然也就没有人挑“毛病”了。
退役军人关爱基金的医药费报销工作,是800多位退役军人的“忧心事”,也是英娟和他同事众多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事。
科室人少事多,服务对象面广量大。他们只能按照上级要求和标准去做。符合条件的,上报;不符合条件的,筛检下来。申报人员从最初的800多人,到300多人,到200多人,到100多人,最后只剩38人符合条件。
微信群里,知晓率100%,但满意度,却被一片喧哗声替代;最后,是长久的安静。那样的安静,让人有点心酸。
那段时间里,英娟别无一事,辛苦整理出来的材料,不得不删减下来,英娟和他的同事很惋惜、很遗憾、很无奈。每一个删减名字的背后,是熄灭黑暗中的一丝光亮。
英娟夜不能成寐,卧听马路上车声由杂沓,到渐渐沉寂,再到又有少数人声、车辆开动的声音时,也就是天色欲晓了。
省里的上报要求和条件,还在动态微调中。
最后,又收到一条“硬杠子”——自费超过1万元的大病退役军人,才能申报江苏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的救助基金。
已经核准的38人,最终只有19人,符合上报条件。
来访那人的父亲,在上报名单之列,微信群里有“公示”信息。
英娟和她的同事,做事贴心、到位、靠谱,来访那人心里的那点“不放心”,来访过后,安心了。
像这样的来访,英娟的科室去年接待退役军人来信来访和求助2431人次,为退役军人解决困难和问题948个。
非如此不可
退役军人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最特殊的地方就是都与“军”字有联系,和部队有关,他们大都是有功之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值得优待的人。
从军营到社会,是退役军人们的“二次入伍”。退役后,他们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迷茫期,短的三五个月,长的三五年,更长的十多年。陷入人生低谷的他们,种种不平之气、愤怒之意、以及种种殷切的希望,都寄托在退役军人事务局。
由于县域经济相对薄弱,不能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同时,退役军人在技术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等,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退役军人们回归社会之后,面临的困惑、难题。
英娟的右手食指上,有一个疤痕。一位退役军人酒后信访,来势汹汹,暴躁,拍桌喊叫:“俺的(优抚)安置之事,今天非办不可!”
英娟每天接到的信访和诉求,大都是下岗失业志愿兵要求上岗、落实编制待遇;农村籍退役士兵要求缴纳养老保险;随军家属要求落实政策;企业军转干部要求落实住房及提高待遇;城镇义务兵安置后要求同工同酬以及评残等方面的问题。
事情繁杂,政策性强,那位退役军人的诉求,哪能立时现办,再说,也不能听他“一面之词”呀。
他看不见英娟的笑脸,也听不到耐心的解释。
道理是道理,自己是自己。万言,不顶一个“办”字。
办,与不办,只能二选一。在酒力的作用下,那位退役军人血脉喷张,粗声大气地怒吼。
坚持原则和立场,英娟从容自若,不做他出的选择题。
他言辞粗粝,犹如重拳落在棉花堆里。气急败环的他,冷不丁抓起英娟的右手,紧咬牙关。
英娟“哎呦”一声,手立时血淋淋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十指连心,那种疼痛,钻心。
那位退役军人见状,愣住了。
办公室内,空气凝滞。
懊恼的退役军人,羞愧转身,飞奔而去。
事后,有人说她傻得冒气。
“干嘛不报警呢?嚣张成啥样了,最起码进去关几天!”
“她呀,好了伤疤忘了疼!还给人家一趟趟去相关单位,查询他安置材料呢,傻得冒气!”
“不能报哦,他,只是酒后一时糊涂。”英娟看着手指上的疤痕,风轻云淡地说:“不能为这点事,影响对他的(优抚)安置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把伤害留给自己,应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看着英娟手指上的疤痕,我感觉自己的手指上,升腾起一种灼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那位退役军人的诉求得到圆满的落实后,他的勇气,只能到英娟办公室门外。他在办公室门外,靠墙站立,一言不发。
没有人让他罚站,他,面壁思过。
非如此不可。
英娟每天要接待10至15批、30至50人次,最多一天接待25批82人次。2020年全年累计受理各类涉退人员信访1192批2491人次。其中,国家信访局、事务部转办件108批112人次;省、市交办3批3人次;县领导接11批16人次,12345信箱及来电、来信54批58人;来县走访1012批2298人次;系统信访件按时受理率100%、按时办结率达到100%、满意率100%。
三个100%的背后,是英娟默默无闻的隐忍和付出。一天工作下来,往往累得精疲力尽。她这个科长,干的不啻于体力活。
退役军人事务局刚成立之初,担任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科科长的,全省各县区几乎全是男士,英娟是为数不多的女科长之一。
从未穿过军装的英娟,心是热的,情是真的。
军人至上,于她是一种情怀、责任、担当。
黄川镇一位伤残军人患肠癌,只因优抚对象部分药费报销的事情,迟迟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按时处理。退役老兵的家人用担架把老父亲抬到市局上访。
英娟接到市局的信息后,和属地服务站拎着慰问品,多次赶往黄川镇退役老兵家中看望、慰问,了解情况,同时协调相关部门,以期尽快解决医药费问题。
疫情三年,不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各有各的难处。相关部门确实经济紧张。
为尽快解决退役老兵的医药费问题,英娟绞尽脑汁。市里的封处长对英娟很有印象,因为她会厚着脸皮“要”——各种优待政策被她用得足足的。
要资金、要先进名额、要表彰奖励......封处长半开玩笑地说她,干起工作来,就“不要脸”了。
“咋就不知道为自己要一回奖励呀、表彰啊,咋都是要给别人的呀?”工作上是个明白人,对退役军人是个贴心人。上级领导很想表彰奖励这个很会“要”的,“不要脸”的女科长,可她本人坚辞婉谢,什么都不要。
经过积极努力,英娟为这位伤残军人争取省级专项救助资金1万元,并亲自送到退役老兵老伴的手中。退役老兵的老伴只知道县里的英科长,“是个好闺女”。
一年后,她因为老伴医药费再次报销的事,上访到英娟的办公室,一进门,不分青红在白,就手指着英娟和他的同事骂开了:“看你们坐在这里,都跟个人似的,就是不办人事!”
闻言,英娟的同事很惊愕:“大娘,你咋还骂上英科长了?”
“哎呦喂,这还是英科长哇,大娘青光眼,三步开外俺就看不清人咧,可真真对不住好闺女咯!”退役老兵的老伴后悔不迭,连声道歉。第二天,退役老兵的老伴又来了,她不是来上访的,是来道歉的,带了一叠煎饼,还有她满满的诚意。
一叠煎饼,让英娟和他的同事心酸眼热,再三婉拒。退役老兵的老伴说啥也不愿意,执意要留下煎饼。
也是非如此不可。
为了更好的未来
“他们(退役军人)是最重感情的,你帮他一次,他念你一辈子好,他们的笑脸,是对我最好的褒奖。”聊起她的工作,英娟颇有感触。
谈话间,一条微信信息在她手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还是我英姐对我最好!”
发信息的,是复员军人陈伟巍。
八一节快到了,英娟微信里提前为他送上节日的祝福。他的微信回复,让英娟很开心。话题,就从这条短信回复聊起。
陈伟巍是一名党员复员军人,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援巴八年老兵,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在先辈的熏陶和感染下,参军入伍十二年。退役后的他,满腔热情、信心满满,以为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就能在复员后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没想到,他的“大事业”一开始就饱受挫折,让他陷入现实无望和理想憧憬的矛盾之中。
他干过饭店,因经营不善,赔了个精光,一家老小全指望他这个顶梁柱。一大家人,需要他来养活。一日三餐、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营养费......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钱的。
生活一地鸡毛,杂乱无章。走出军营,走进社会意味着走进孤独?曾经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涯,如今糟糕落寞的复员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生活的烦恼让他不得不想,他的明天会在哪儿落脚?
抬头长空寂寥,低头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没有“铁饭碗”,他的“瓷饭碗”,也没了。他生活的希望,不,是生存的希望,似乎一点光亮也没有了。
陈伟巍,一点也不“伟”,更不“巍”了,有点蔫。日子,就这样了吗?他像老牛掉在枯井里,浑身的劲头,不知向哪里使,内心焦虑、不安、还有一丝丝恐慌。
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迫在眉睫的是,他要放下面子,低下头来,俯下身子去赚钱养家。
东奔西跑,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毕竟他也曾是个士兵,原本很希望自己有一份体面的稳定的工作。但是现实很残酷,他只能跟着感觉走。经人指点,他走进了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认识了他的英姐,英娟、英科长。
虽然他不言不语,但是他的来意,清晰明了。
他不言而信,没有任何敌意。每天都去英科长的办公室,也不吱声,静坐一会。他感觉在自己在那里坐一会,能找到一种温暖,找到安宁,找到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归依。
“把退役军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设身处地理解退役军人的想法和心情。”英娟的言语里,有对退役军人贴心的关爱。
他会开车,她三番五次地去找县环卫所的领导,给他安置一个运送垃圾的岗位,做一名司机,先解决他的“急难愁盼”,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希望与迷茫中出走来。
虽然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意义非同寻常,他有一种被接受了的感觉。他还会常去英科长的办公室,话,也渐渐多了起来。尽管他是一个很整洁的人,寒暄问候之后,会讪讪地说,没有闻到垃圾车上的那种怪味儿吧。
人生至暗时期,英科长伸出热情的手,给他送来就业岗位和机会,他很珍惜。
“从头再来不难,难的,是从头再来的勇气”。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不管遇到什么事,永远永远记住,退役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家’”。
英科长经常鼓励他。英科长的话,是开心的钥匙。他的心情和心态,渐渐变好。不知从哪一天起,他称呼英科长,变成了“我英姐”。他知道他的英姐很忙,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每一位来访者。
山西省的一位老兵,打电话请他帮忙寻阔别40多年的战友;本县一位参战老兵企业改制下岗在家,唯一的儿子因车祸身亡,儿媳改嫁,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老夫妻俩身体不好,经济上难以承担抚养孙子孙女的重担......
英娟的日常工作,很难区分工作范围。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大到生计,小到生活琐事,像安装太阳能、房屋漏雨维修等日常家务事,都能找上她管,而且她都还能管好。
寻了40多年的战友,联系上了,她笑了;县卫健委、县民政局她多次协调、沟通,老兵的孙子孙女每月拿到2000多元的救助金,老兵笑泪交加,她也如释重负地笑了。
英姐很优秀,他也不能差。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
工作上、思想上有什么想法,第一时间向英姐汇报。陈伟巍的工作,进步很快,一年一个台阶。一年后,局领导和英娟又帮他联系矛调中心,让其在县城管局做矛盾调解员,简称“矛调员”。陈伟巍积极上进,后又到调到城管局征税科工作,随着工作的开展,陈伟巍掌握了很多的就业、创业信息。
“要做英姐那样的人,用情用心用力,去帮助那些退役军人。”
陈伟巍举起了退役军人团结互助的大旗,他看好水晶公园小区边上的商业街,创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一条街。凡是有就业、创业愿望的退役军人,他全程免费做咨询、信息服务,包括公司注册、租房信息、装修设计......他也想主动给别人一次,可能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尽可能地让退役军人少走弯路。
团结就是力量。在人生的战场上,应该抱“团”前行,集“团”作战,退役军人一个也不能落伍,一个也不能掉队,一个也不能少。他很想“戎”耀一条街。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他,也像他的英姐那样,每天忙碌而充实,忙得有价值、有意义。
看到陈伟巍工作、干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有思路、有格局,英娟很支持,也很欣慰。从她自己一个人,带动陈伟巍直面生活,改变命运;到陈伟巍创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一条街,更多的退役军人走在一起风风火火,干事创业,我看到的是一种成全、成功、承续。
他们之间,还有一种精神在延续。
一上午的聊天,英娟从未说过苦,她是在用欢喜的心,做踏实的事。
“工作起来从不觉得累,真的是享受。”在她心里,退役军人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