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创网讯 沂蒙金秋果飘香,诸葛故里访“诸葛”。9月23日 ,秋分节气,中国农民第六个丰收节。应沂南县砖埠镇阳岚村党支部书记安学武邀请,我们宣传行业一行3人到诸葛亮故里观赏沂蒙风光、拜访阳都名士。我们从县城出发,一路南下,半小时车程到达了阳岚村。
地灵人杰古阳都,阳都故城今沂南。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现一般作琅琊)阳都人也。”阳都是秦汉至两晋时期琅琊郡的一个县,境域范围与今山东省临沂市的沂南县大体相当。公元181年,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出生在阳都古城的诸葛村,而我们到访的阳岚村就在诸葛村西边。公元194年14岁的诸葛亮随叔叔父诸葛玄到荆州后,一直未归故里。现在,诸葛村建有“诸葛亮纪念馆”。正巧,同行的电视台孙记者的老家就与诸葛亮同村,而我老家就在诸葛村东沂河对岸的葛沟村。我们都是听着诸葛亮的故事长大的。如今诸葛亮不仅是智慧与“全人”的化身,更是沂南大地上的一张璀璨的名片,为有如此伟大的老乡深感自豪。我对同行的宣传部杨副部长提议,就把这次活动的主题叫作“沂蒙金秋访诸葛”吧。杨副部长说,好!要访问的这些新“诸葛”虽不能与当年的诸葛亮同日而语,但也称得上新时代沂蒙乡村振兴中胆识超群的风流人物。
优秀退伍兵,乡村振兴当头雁。第一位出场的新时代新“诸葛”是阳岚村党支部书记安学武。在阳岚村,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阳岚村的村容村貌。虽到仲秋,沿路两边树叶仍葱绿旺盛,田里农民有的在掰玉米,有的在泡花生。在住宅外的空闲处,有的地方晾晒花生,有的地方玉米被堆成了小山,一个个丰收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之后,听取了安书记的工作介绍。安学武1982年参军,成为海军某部战士。退役后,应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活学活用先贤诸葛亮的智慧,办起了临沂安升电梯公司,运营的风生水起,红红火火。2021年,回乡担任了阳岚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乡村。几年来,他带领群众先后清淤水渠6条,整修村道路4条,修建街头文化小广场2处,打造文化宣传一条街1条,修建房前屋后花池2000余米,铺设沥青罩面进村道路500余米,为4座桥梁架设桥栏杆,修建山顶蓄水池1处,回填整理荒山地100余亩......一件件、一桩桩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退役老兵安学武的辛勤付出,受到领导的肯定和百姓的赞誉,先后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十佳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沂蒙好后生,致富乡亲办企业。诸葛村向南几里地就是陈家石沟村,临沂宝利福搪瓷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时近中午,我们在总经理张建宝的带领下,进厂参观。院内,停着3两大卡车,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往车上装着产品;车间内,工人们正在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各种生产设备。看到从钢板成型到烤瓷、贴花、再烤出一件件精美的器具,我连连称赞:“原来,从小就使用的搪瓷餐具就这样加工出来的!”
张建宝向我们介绍了搪瓷产品的发展历史。搪瓷也叫“珐琅”,这种器物简单地说,就是将瓷釉涂于金属表面,经过12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制成的器皿。我国早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景泰年间就已制做“珐琅”,当时叫“景泰蓝”,他们大多是镶嵌于贵金属上的宫廷高级饰品。19世纪30年代,国外出现了一门名为“钢坯搪瓷”的技术,它将宫廷的“珐琅”带入民间,使其成为家家户户常见的“洋瓷”,也就是现代的“搪瓷”。1903年搪瓷技术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搪瓷制品生产国。
张建宝说,搪瓷制品不仅安全无毒,易于洗涤洁净,可以广泛地用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饮食器具和洗涤用具,而且在特定条件下,瓷釉涂搪在金属坯体上表现出的硬度高、耐高温、耐磨及绝缘作用等优良性能,使搪瓷制品有了更加广泛的用途,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家用器皿。
陈家石沟村自古就有出陶器的历史,如今仍有坚守者,继续生产陶盆陶罐。2017年,陈家石沟村在外打拼多年、颇有成就的张建宝决定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他利用自己多年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将搪瓷厂在村里安家落户,让环保靓丽的搪瓷产品进入沂蒙人家。目前,该厂年产值达到3000余万元,带动邻近四五个村的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每人月收入5000元左右,“搪瓷盆”真正成为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沂蒙金秋,风光无限;阳都“诸葛”,争优创先。我们相信,沂蒙精神鼓舞着人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高举旗帜、砥砺前行,阳都“诸葛”在沂蒙大地上会不断谱写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