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受家乡山东沂南县双垢镇书记委托,镇干部和东梭庄村支部书记刘长现等人,专程来原济南军区总医院(现960)看望爸爸刘乃晏。
刘乃晏
96岁高龄的爸爸,已经卧床不起了,虽然重病在身,在病床上仍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当和家乡人谈话中得知,他从小生长的东梭庄村,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多元,村民已彻底摆脱饥饿贫困,基本实现小康时,爸爸十分的兴奋。
20世纪60年代初,爸爸回家乡探亲,困扰村民温饱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家乡还是那么穷,成为他的一个“心病”。
如今东梭庄村的变化,是中国许多贫穷落后村庄发生巨变的代表。
东梭庄位于山东革命老区临沂,是省农业厅(扶贫办)于2011年确定的第一书记帮扶点之一,为此,得到省里许多政策资金项目扶持。通过持续帮扶,村庄面貌发生极大变化,无论是吃穿住,水电路和厕所等,还有经济结构、劳力结构的变化,今非昔比了。
躺在病床上的爸爸听到这些喜讯,消瘦的脸庞上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是党中央重视关心革命老区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结果,我至今感恩那些在双垢镇和东梭庄挂职的农业厅(扶贫办)同事们,他们为革命老区建设付出辛劳和心血。
这也是革命老区为革命付出得到的最好回报。解放前,东梭庄村85户人家,人口360余人,抗战时期11人参军,解放战争12人参军,抗美援朝5人参战,其中有五位烈士。
我爷爷刘惠厚为了保护八路军公粮和“抗大”文件,惨遭敌人毒打也不说出来。
抗战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徐向前、鲁中军区参谋长张仁初,曾在东梭庄住过。
八路军山东抗大学校的领导人袁也烈、孙陶林、陈华堂等在东梭庄、西梭庄住的时间比较长。等等。
爷爷刘惠厚、爸爸刘乃晏
在闲谈中,爸爸还关切地问起村南边小桥的情况。这是爸爸于2012年,从离休费中拿出10万元,让我转给沂南县双垢镇党委政府,在东梭庄村南边一条小河上建了一座桥,当地人称之为“将军桥”。爸爸告诉我,王芳和刘馨夫妇捐给家乡蒙阴县垛庄镇西师古庄20万元建了一座桥。他们都是在沂蒙革命老区这片热土上驰骋疆场的26军老战士。
爸爸和我几次说过,解放前,村民过河到南岸种地,要趟河而过,冬天蹚河刺骨的情景,还留在爸爸的脑海里。捐出10万元,在家乡建个小桥,为家乡百姓排忧解难,这是多年来爸爸的心愿,也是他1939年不满16岁参加革命离开家乡后,60多年来,心中一直牵挂的一件事情。
2012年,我受父亲委托,去东梭庄看过这座小桥,当时小桥正在建设,许多民工热火朝天地正在施工。
村里许多人听说我来了,簇拥在村头,等我看完桥,来到村头,许多人围了过来,我和他们素不相识,但他们的朴素和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满怀深情地让我代问刘乃晏好。
爸爸没有忘记家乡人民,家乡人民也忘不了爸爸。
如今,这座桥建好使用十年了,当地村民终身受益,爸爸为家乡人民作贡献的心声,落地有声了。
晚年刘乃晏
不仅如此,每次济南军区联勤部干休二所(山东省军区七所)组织给灾区捐款捐物,爸爸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捐出去多少钱数不清了。2009年爸爸把解放军总政治部奖给他的“全军先进离休干部”一万元全部捐给汶川灾区。
一个老革命、老共产党员,在病中心中还是装着家乡的百姓,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践行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作。
刘长现告诉战,家乡人民永远忘不了刘乃晏的情怀和贡献。
刘乃晏捐款
难忘的2019年9月17日,家乡人来看望病重的爸爸,爸爸抱病和家乡人亲热地拉着家常,他十分高兴,和蔼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这一天我陪伴在爸爸身边,他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这是爸爸生前给我上的最感人的一课,我心里永远装着爸爸一一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的楷模形象。
刘卫平
2024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