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沂蒙作家高文前及其长篇小说《青烟》
沂蒙作家笔耕数载,当代“红楼”破土而出。用一周时间读完这部70万字的长篇小说《青烟》,让我对作家高文前更加钦佩与敬重,也对书中上百个人物的命运或遗憾或惋惜。不由感叹一声:“真是一部当代沂蒙人生活的画卷,堪称当代沂蒙‘红楼梦’!”
认识沂蒙老乡高文前,还是七八年前的事情。当时,他是临沂青岛商会的副会长,我是某新闻媒体的编辑。一次,他回家乡探亲,我有幸作陪。之后,时常见面。交谈中,他谈吐文雅,经常出口成章,不时地朗诵一些自己创作的歌词或诗歌,对一些文学理论和社会现象也有独到见解。几年下来,我对他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高文前从小就有一种文学梦想。因爱好文学,初中时读小说可以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时候没钱买书,都是借书读,为了按时归还,夜夜都是趴在被窝里捏着手电筒通宵阅读;吃饭时一手拿煎饼一手拿书本;课堂上把书放在课桌抽屉,老师在讲课,他却低着头只顾看小说。因为沉浸在小说的情节里,被老师批评了多少次已经无法记清。在读过了许多小说之后,萌生了创作自己作品的想法,在创作《青烟》之前也陆陆续续写过若干作品。
改革开放之前,沂蒙山区的生活是贫苦的。19岁那年,高文前辞了在别人看来“民办老师”的好职业,毅然来到青岛码头做了“农民工”。装货卸货扛麻袋,一天到晚累个半死,唯一不能忘却的就是读小说。工作间隙、吃饭时候经常手不释卷,并且与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同事经常一起联诗对句,逐渐丰富提高了文学素养。
之后,高文前在青岛走上从商之路。起初由于业务繁忙、精力有限,对文学创作撂荒几年,稍微稳定之后又开始重拾创作。从商几十年的过程中,社会经历和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一直激发着高文前的创作欲望。高文前说:“对沂蒙的熟悉和在岛城的打拼经历,40年来在这片热土上的寻寻觅觅,无数次的感动让我无法停止对沂蒙的忘怀。人过花甲,大喜大悲的情绪开始渐渐平息,波澜不惊随着年龄的递增逐渐加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决定开始《青烟》的创作,于是久违的激动瞬间迸发。经反复构思,这部小说的结构逐渐成型,上百个人物在脑中对话。利用三年疫情不能外出的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将《青烟》创作完成。”
《青烟》由团结出版社于2024年5月出版,全书上、下两部24章,共860余页。作品以宏大的叙事描述沂蒙人、岛城人感情复杂性和人性多样性。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朱继勇为谋生路,来到岛城码头做了装卸工,在汗水和泪水的交织中,完成了立足岛城的的资本积累。善良的他不忍心看着亲戚受苦受穷,费尽心机地把他们一个个弄到城里,从此陷入无法厘清的纠缠。最终,在失去挚爱的同时,也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作品以岛城和沂蒙乡村为宏大背景,以改革开放为叙事空间,讲述了底层人的挣扎和求索。作品用清丽的语言将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描述的入木三分,把城市和乡村不同人物的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
随着一页页纸张的翻动,我也被小说故事情节所吸引着。这是一部故事跌宕起伏,场景波澜壮阔,人物形象鲜活逼真,叙事从容不迫的长篇巨著。我认为《青烟》虽然不能与曹雪芹的旷世巨著《红楼梦》相提并论,但是也染有曹公的许多特点和痕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自己叙事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它将阔大的乡野和繁冗的都市糅合在一起,将乡民人性放在繁华的都市拷问。作家以70多万字的容量,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人性复杂的画卷,它用乡村的视野讲述城市里的故事。视觉的精巧和语言的娴熟把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把人物命运叙事得荡气回肠。无疑是一部全景式描绘沂蒙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长卷,是一部值得阅读、值得珍藏的大书,它为研究挖掘沂蒙文化提供了参照。
从沂蒙老区走出来的著名作家杨文学评论说:“从创作手法上看,《青烟》是一部受《红楼梦》影响颇深的小说。假如说当年曹雪芹是给一帮子少女立命,那么今天《青烟》就是给一群沂蒙女人立传。曹雪芹将自己的文笔在四大家族之间显尽了风采,那么高文前就是在几个被亲戚关系关联起来的家庭间,抒发自己对亲情、对人性的描绘。”
《青烟》里主人公朱继勇也像贾宝玉一样,身边有若干的美女崇拜者和追随者,而有共同文学爱好的表妹刘玉真,无疑是他的最爱,俩人也越过了那条心中的“红线”。正当二人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那个心机堪与“连二嫂”相比的“老佛爷”宋金芬,却用计将那个一头扎进爱情里的纯情女孩刘玉真推向死亡,留给读者的叹息绝不亚于燃烧诗帕的林黛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的宿命,而几百年后《青烟》里的宋金芬 的一生也几乎如此。现实是历史的写照,却不是历史的重复,但愿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人性拷问。
当善良的乡民走进光怪陆离的城市,物欲的刺激,文化的捆绑,促使原本浅薄的欲望疯狂膨胀,于是浓浓的亲情变得如沂蒙煎饼一样单薄,血缘缔结的亲戚关系变得异常脆弱,被利益稍加碰撞就会一地鸡毛。
从农村走进城市的朱继勇,千方百计将贫困的亲戚带到城市,为他们打造出新的生活。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善意居然像某种气体,不经意之间就被放掉了。当善良被看成懦弱,付出被视为索取时,当贤惠的妻子在母亲的唆使下,一腔的亲昵渐渐转化敌视般的监督,家庭渐渐失去了温度,曾经火热的爱情开始结冰,此时他遇上了刘玉真,久违的亲情瞬间演化为爱意,于是他找到了自己失去的东西。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小说的本质就这样得以彰显。
当私心的大嘴瞬间就将他们苦心营造的温柔吞并得无影无踪,在都市打出一片天地的善良的朱继勇陷入心灵上的绝望,就成为自然。
当朱继勇的妻子禚玉荣看到儿子陷入亲人挖掘的陷阱,吸上毒品时,母爱瞬间被激活。之前,被她视为瑰宝的亲戚瞬间变成敌人,当她举起复仇的利剑时,一个鲜活得富有个性的沂蒙母亲的形象就突兀在读者面前。同样,小说中的其他百余位人物,也被刻画得栩栩羽生、各有特色,像舞台上的一个个主角,表演得淋漓尽致,过目难忘。
《青烟》在故事、语言运用方面显示出高超的艺术。许多小说的气场破坏就是作者没有把控好尺度,结果一个好好端端的故事讲得让人质疑了。而《青烟》的情节环环相扣,徐徐展开,故事精髓把控得恰到好处。其语言亦有特点,运用大量诗词、典故及俗语,语言朴实,辞藻华丽,读来流畅顺滑而无涩滞之感,令读者享受到文字之美。这是一个小说家的成功,也是《青烟》竖起来的理由。
无须赘述,一部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能够让我一鼓作气读下来,就足够证实小说的质地了。我的观点十分简单,一部让人读不下去的小说,不会是好作品。可以这样说,作家高文前虽不能与当年的曹公同日而语,但其作品所折射出的精髓已经在追向曹公。当你读完《青烟》时,你会不由地感叹一声:“结局太悲情了!人世间的所有的悲欢离合,最终都会像一缕青烟一样在你面前袅袅浮升,不知所踪。”
正如作家在《青烟》中所说:
“思迁求变,不料想腾起风口。心善良,敦懦与厚道同秉,脱屦缕辄登楼堂。说苦甜,采花成蜜,忙来忙去知为谁?
“夺利争名,更期望青烟缭香。性阴鸷,窃计得兔为狗粮,自认为凤巢鸠占。反赚得,骨肉横亡,算来算去造悲伤。”
沂蒙后生高文前通过40多年的奋斗,实现财富自由后,兑现了少年的梦想,在文学的小径上走出一段光彩照人的行程,这部70多万字的巨著就是证明。
感谢沂蒙作家高文前,《青烟》让读者多了些对社会、对现实、对人性的思考。我认为《青烟》堪称当代沂蒙“红楼梦”,是否恰当,还是请读者来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