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仲春、流光溢彩。甲辰龙年,三月初三,笔者随山东省沂南县乡土诗人传媒中心数十名文化爱好者,赶赴沂南县大庄镇南左泉村拜瞻郭氏祖碑、寻访郭守敬及其后裔轶事。兹将考证寻访成果记之,恳请方家指正。
郭守敬其人其事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南宋理宗赵昀绍定四年(1231)出生在邢州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中国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
郭守敬自幼受祖父郭荣的影响,熟知天文、数学和水利。十六岁时,祖父送他到紫金山中,跟随当时北方名士刘秉忠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学问。1262年,经刘秉忠、张文谦举荐,郭守敬觐见忽必烈(孛二只斤-忽必烈,1215-1294,元朝开国皇帝),提出了兴修水利的六项工程,得到忽必烈的重视和赏识,任都水少监。1279年,南宋灭亡,元王朝统一中国,设太史院,在大都建立司天台,王间任太史令,郭守敬任同知太史院事。1280年完成《授时历)。1286年,任太史令。此后虽然有其他任职,但一直兼任太史院事,直到1316年去世。郭守敬一生经历的正是蒙古灭金,元宋更替的文明大融合的时代。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才使得郭守敬能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秉承中国天文学深厚的传统,受外来思想的激发,驰骋想象,勇于创新,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天文学成就。
郭守敬的天文学贡献首先是在天文仪器制作方面。他一生创制了22种天文仪器,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简仪是一种崭新的天体位置测量仪器,克服了传统浑仪环圈繁多、运转不便、遮蔽天体的缺点,其安装方式等同于现代望远镜的赤道式安装,所不同的就是当时的窥管还没有使用望远镜镜片。简仪还使用了滚动轴承,这在世界上是首创。他开创了天文仪器大型化的先河。他把传统的圭表高度从8尺增至4丈,大大提了影长的测量精度,准确确定了冬至点的时刻,为制定精良的历法奠定了观测基础。
郭守敬与王恂合作制定的《授时历》,使中国古代历法达到了一个高峰。清代阮元在《畴人传》中说,《授时历》是自汉以来,“为术七十余家,莫之伦比也”。其采用的天文常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回归年长度采用的是365.2425日,与现行的公历完全相同。他定的黄赤交角度数也与现代计算误差极小。500年后,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一1827年) 就采用了郭守敬的测定值,来验证他的天体力学理论中关于黄赤交角缓慢变小的观点。《授时历》在天文计算方法上也有许多创新,用三次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用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进行黄道——赤道坐标系统的换算。
在天文测量方面,郭守敬组织了“四海测验”,派出多支天文大地测量队伍,东至朝鲜,西抵川滇,北及西伯利亚,南至越南,进行北极出地高度、晷影和昼夜时刻测量。他亲自率领人员从南海至北海,选取27个地点测量,测量得出各地的北极高度的平均误差为0.35度。这样规模的子午线大地测在恒量,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星测量方面,郭守敬不仅测量了传统的比较明亮的恒星,而且测量了很多不太亮的恒星和传统中没有星名的小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观测的开端。我们现在建造越来越大的望远镜,就是为了看到更远、更暗的天体。
郭守敬在天文学研究上展现出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就是精于实测、富于积累、敢于创新、挑战当时最重大的天文学问题,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制定精良的历法需要准确的冬至点时刻。郭守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的仪器有:高表、窥几和景符。为确定冬至时刻,郭守敬在三年的时间里,在冬至日前后进行了200多次影长测量。他确定的冬至时刻与实际冬至时刻之差在1刻以下,这在古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郭守敬并不满足,在完成《授时历》之后,他花了很多时间,做所谓的“候气”实验。按照当时的宇宙论,宇宙是有音律的,二十四节气是天地之气的节律。真正的冬至时刻必须是宇宙之气达到了一种状态,与冬至的律管“黄钟”共鸣。“候气”实验就是为了确定那真正的时间原点,探索当时最根本的宇宙学问题,其科学探索的境界可以说是无比崇高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与今天用大望远镜寻找暗物质、暗能量,探索宇宙的起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对当时的世界,特别是对东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授时历》一经颁布就被朝鲜接受,在朝鲜实际行用了近400年。李朝在世宗时期(1418―1450)大量引进中国天文学知识,模仿制造郭守敬的天文仪器,并有许多重要发明,如自击漏。
郭守敬在水力学和水利工程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修复了许多国代渠道,亲自设计且领导修整了元大都(今北京)到通州的运粮河——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他的治水理念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思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郭守敬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我们今天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对于广泛用于现代望远镜的赤道装置而言,郭守敬的简仪是当之无愧的先驱。”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1923-2021)说:“中国天文学在同时代天文成就中占据的高度,至今还没有超过郭守敬曾攀登到的高峰。”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1962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两枚郭守敬纪念邮票;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月球的一座环形山为“郭守敬山”;1977年,又将第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2009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把我国最大、最先进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 MOST) ”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望远镜”。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如同一座巍峨的历史灯塔,指引着中国天文学的未来。
郭守敬的祖父和父母
史籍上对郭守敬的祖父多有介绍,但鲜见其祖母介绍。史书记载,郭守敬“生有异操,不畏嬉戏事”,爷爷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在同伴都以进入梦乡的时候,深邃奥妙的天空被爷爷指点得清晰而明白。郭荣,号鸳水翁,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威望的学者。他学识丰富,不但通晓五经,还精于数学、天文、水利等多种学术,经常和当地一些士大夫在一起谈论研究学问。在中小地主阶级的家庭中,在祖父的影响下,郭守敬小时候就很喜欢学习科学自然等知识。在郭守敬十六岁时,郭荣就把他送到紫金山书院拜刘秉忠为师。紫金山书院位于邢台市西部的山顶,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历史十分悠久的书院,被后人称为古代的“清华大学”。刘秉忠名叫刘侃,字仲晦,后改名为刘秉忠。此人知识面广,精通算数、地理、音律、三式(术数)等各类学识。在跟刘秉忠三年的学习中,郭守敬在天文、算学、历法等各方面的学问,都有很大长进,对他以后的 事业有着重大影响。
大多史料记载郭守敬父母情况时,只有一句话:“他的父亲大概在早年就去世了,历书上也未曾记载。”(王国忠《郭守敬的故事》,2022年1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笔者不愿想信郭守敬之父无名字无踪迹。在这次寻访左泉的活动中,多方查询,得到郭守敬父母的一些线索。在冯子章著作的《郭守敬》(2011年,新华出版社)一书中,发现了对郭守敬父母的介绍。虽然说这是“历史小说”,但冯子章也一定做过了大量的历史考察,无论真实性如何,把有关资料简单整理,与大家商榷。据冯子章记载:“郭村位于邢州西北三十里处,虽属太行山东麓,但因村南有鸳水河蜿蜒东去,致使全村土地旱能灌、涝能排,成为旱涝保丰收的良田沃野。村西不远处的常乐寺,也香火鼎盛,闻名遐迩。郭守敬所隶属的郭氏家族,就繁衍生息在这样一片富饶的宝地上。其祖父名荣,号鸳水翁,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虽系名门,但非望族。历代耕读传家,富有殷实,却从未涉及仕途,并且家丁也不兴旺。荣子名宽,诗书虽不及其父,但对治水颇有研究,只因生不逢时,空有抱负而无用武之地。宽二十娶妻马氏,三年后(1231年)方生一子。荣甚幸之取名守敬,字若思。”至此得知,郭守敬的父亲叫郭宽,其母亲马氏。
不幸的是,郭守敬将近四周岁时,一天下午,几个时辰的特大暴雨使鸳水河暴涨,洪水泛滥,郭宽夫妇因救三位儿童,双双溺水而故。可能这就是少见郭守敬父亲生平记载的缘故。
被救的三个孩子都有背景,历史研究作家冯子章在《郭守敬》一书中说:“一个是二十年前定居郭村的的金人韩杰的女儿韩玉。当时,韩杰是邢州的武官,蒙灭金以后,投奔南宋,将妻子王媛和女儿留在郭村。一个是蒙军将领乌利升的女儿格日娜。前不久乌利升随蒙军南征,留下妻子百灵和女儿,在已圈定的土地上放牧。另一个是郭村的子民田大壮的儿子田牛。前几年,蒙军大肆南侵时,田大壮因生计所迫,带领几十的人进了太行山,成了人们常说的草寇,其妻带着田牛在家中艰苦度日。”
日后,这三个孩子认郭荣为干爷爷,自然郭宽夫妇成为干爹、干妈。这为郭守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奠定了基础。
郭守敬为何成为南左泉村的郭氏始祖
在沂南县南左泉村郭家老林,我们拜谒了几通郭氏历史古碑,并听取了研究介绍。
郭守敬的后人于明朝初年,辗转来到山东省沂水县南左泉村(今沂南县)居住。此地郭氏尊郭守敬为迁移沂南始祖,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已繁衍后人近三十世,成为沂蒙老区有名望族。
据传,郭守敬在朝为官时,结识了同朝为官的山东沂水南左泉村的治水官员左氏,郭在工作中给与左氏大力提拔和照顾,左氏感恩在心。元朝被推翻时,郭守敬为太史令,正受皇上宠爱,按当时的世袭制度其子孙也一定在朝为官。元朝灭亡,他和后人必定受到明朝官府的追杀。为逃避“殊灭九族”之灾,其后人不敢返回故里郭村,郭守敬的曾孙携家眷在左氏带领下,沿路乞讨,来到偏僻的山东沂蒙山区左氏老家南左泉村避难。 至今,当地仍流传着“左家郭家不分家,姓左姓郭是一家”的说法,可见其亲如骨肉的友情有多么深厚。
目前,郭氏已在南左泉村定居600余年。在南左泉村一通三百年前“族谱宗碑”上记载:“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五日,始祖——郭守敬。”其他小字大都看不清楚了。这通碑是该村发现最早的一通谱碑,非坟前碑。在郭家祖林一通嘉庆十三年正月,由十四位十一世各支系代表为四世祖(郭守敬的曾孙)立的坟前碑记载:“原籍北京椿树胡同来此,因兵变家谱被火,碑碣无存......凡我族人皆此祖所出。”可以推断,郭守敬在京城为官时的住所在“椿树胡同”。
郭守敬在朝为官,德高望重,其后族人绝不敢重用其名,否则必有杀头之灾。另外,按世代繁衍推算也是吻合的。因此,南左泉村郭氏为郭守敬后裔,应该是顺理成章、没有异议的。
郭守敬后裔郭府重建沂南白龙桥
在南左泉村郭家老林里,有一通郭氏谱碑,碑上记载:郭守敬七世孙郭府(字南泉)设计重建白龙桥。
白龙桥在距南左泉村十几公里的河阳北村。河阳在唐宋时期被称为静疆镇。静疆镇处于南北走向的重要交通干线青(州)徐(州)古道上,为历代王朝官员视事、商贾来往的重要通道。白龙桥位于今沂南县河阳北村的玉交沟上。明朝进士高大化在《重修河阳白龙桥记》碑文中说:“河阳桥由来远矣。其始不可考。即今断石,尚有唐宋遗文。”可以推断,唐宋时期,就有白龙桥的身影。
白龙桥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之前是一座两孔桥,桥本身由石块砌成,但东西两头的引桥部分全部是由泥土夯筑而成。到明隆庆年间,由于多年失修,又遭阴雨连绵,河水泛滥,致白龙桥垮塌。
由于白龙桥十分重要,这次坍塌给当地百姓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困难,当地府衙和民众决定筹资重建此桥。作为主事人之一的高大化,在明朝隆庆五年(1571)四月,重修白龙桥建成的时候,为这次重修活动撰写了碑文。该碑现仍立在白龙桥东头的碑亭内。
高大化是大庄镇东流店高氏第一位进士,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会试,录科303名,高大化位列276名,赐第三甲同进士出身,授江阴知县。任知县不满三年,和权贵季连江闹矛盾,被迫归家赋闲而居。
高大化在《重修河阳白龙桥记》中说:“方桥之始毁也,居民若失所生,且以为无有能为之者,虽为之,亦无复有如旧日之伟大者。此故乡人之见未达。所谓‘成毁之数,亦深惜之’之辞,部无望于能为这之出于其间也。时予方家居,亦为此虑,乃偕川东刘君辈共谋诸乡耆。郭君南泉云:‘此桥之建,工力匪轻,亦必经久。而成,非君不可。’南泉既然任之不辞。”
高大化为白龙桥坍塌感到忧虑,在筹备重建桥过程中,就和乡间耆老们商量,大家都说,要想修好白龙桥,必须取得南左泉村郭府(字南泉)的支持。郭南泉确实是当地一位有名水利和建造业人才。他作为主持建桥主事人之一,不但四处筹集资金,还亲自设计修改建桥图纸,提出修建方案,并且监督监工。经过郭南泉的精心设计和督理,工程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就竣工了。对此,高大化十分称赞郭府的功绩:“南泉之功不其伟与!”充分说明在白龙桥重建过程中,郭府克勤克俭,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而高大化自己的功劳,却不见提及。可见高大化是一位十分谦虚、为民办事的好官。
这次重建的白龙桥,由两孔桥洞增大到三孔,而且两头增加了引桥石基。到现在白龙桥已经四百余年,虽经历了1668年郯城发生的8.5及大地震,但桥体仍然安然无恙、坚固挺拔、神韵犹在,这不得不佩服郭守敬后人传承前辈才华的能力和郭府郭南泉的精湛技艺,应该说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正是:
科学泰斗郭守敬,
水利天文加行星;
郭府重建白龙桥,
星光灿烂耀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