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保定军校、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军事学校,都是将军的摇篮。它们创办背景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政治理念不同。但却同为现代化、正规化的军校,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基本相同,它们是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的。
黄埔军校是一座影响中国历史的军校,从这里走出了大批的军事、政治精英,国、共两党许多将帅和政治家与黄埔军校有着历史渊源。早于黄埔军校建立的保定军校,同样也是一座声名远播的军事学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军校,它所培养的大量军政人才,足以影响半部中国近代史,而且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还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一.保定军校的建立与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遭到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不平 等条约签了一个又一个,割地赔款令中国颜面尽失,大清财政入不敷出。残酷的现实迫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开展了以“自强、富国”改革军事、创办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光绪7年(1881年)清政府批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并陆续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
光绪20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军队惨败,清政府认识到旧式军队的落后无能,必须走强兵富国的变革之路,遂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光绪27年(190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设立“北洋军政司”(1904年改称督练公所),下辖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以保定为基地,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新练军),并决定开办军事学堂培养军官,以解决人才之需。光绪28年(1902年)参照西方教学模式,先后在保定开办了北洋行营陆军将弁学堂、练官营、参谋学堂、测绘学堂等四所军事学堂。光绪29年(1903年)又创办了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师范、马医、军械、经理(后勤)、宪兵等学堂及电信信号队等。校本部占地12公顷,分校占地12.8公顷,大操场占地56.7公顷,靶场占地24.7公顷。光绪32年(1906年),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归陆军部管辖,改称陆军速成学堂。同年又建陆军军官学堂,之后两校合并,于宣统3年(1911年)改称陆军预备大学堂。学员入学极为严格,清末,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毕业后选优秀者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4所陆军中学,)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入伍生队”,先在保定陆军学堂分校当兵半年,经严格训练考试合格者才可升入陆军学堂,所以学员素质很高。袁世凯从光绪28年(1902年)至宣统3年(1911年)在保定共建近代军事学堂14所。毕业学员3000余人,并选派蒋介石(图1)、张群、王柏龄、马登瀛等65名优秀学员赴日本士官学校深造。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往北京,于原校址建陆军军官学校。人们习惯将上述军事学校统称为保定军校(图2、图3)。
(图1在保定军校时期的蒋介石)
(图2保定军校正门)
(图3保定军校校长室)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保定军校)隶属于北洋政府陆军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均以德国、日本制度和训练模式为样板,依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摆脱了天津小站旧式练兵的陈规陋习。将1912年陆军中学毕业生招为保定军校第1期,第1至第7期学制为2年,第8期改为4年,第9期因学校停办,学员3年毕业。据不完全统计,历时11年,前后9期,培养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军官6500余名。
保定军校的教官和科队长,大多聘用留学德、日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优秀毕业生担任。课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不仅有军事战术、技术、兵器、测绘、工事、典范、条令,还有理化、数学、地理、历史等,而外语和普通知识是辅助教育。本科先从操场各类制式训练进行,再到各自教练场演习。野外学习由简到繁,然后是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操炮有炮场,工兵有土工作业和架桥作业场。体操、刺杀、武术等技能由专业教官在操场教练。还经常携带武器、装备、器材、帐篷、炊具到远离学校的野外驻训。
如果从1902年算起,至1923年,虽然只有21年的历史,但它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门类最齐全的军事学府,据不完全统计,共培养11000余名军事政治人才,后来成为将军的保定军校生达3000余名之多,堪称“将军摇篮”。
二。保定军校生与重大历史事件
保定军校在军事教育方面成绩斐然,毕业生中许多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图4),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是中国二十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保定军校生 有施从云、李济深(图5)、蒋光鼐、陈铭枢、叶挺、陶峙岳、朱怀冰、赵承绶、顧祝同、张群、蒋介石、孫岳、商震等百余人参加了这一伟大革命 。其后的二次革命及反袁称帝斗争中,蒋光鼐、陈铭枢、季方、王柏龄、张轸、张群、续范亭、熊式辉、薛岳等多人都是中坚力量。
(图4辛亥革命)(图5李济深)
“西安事变”时,保定军校生何柱国、王以哲等是重要人物。“九�一八事变”后的长城抗战、察北抗战、察哈尔抗战主要领导人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蔡廷锴、蒋光鼐、顧祝同、白崇禧等均为保定军校生。“七�七事变”后的全国抗日战争, 保定军校生几乎参加了正面战场的所有战役战斗,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豫湘赣战役等都有保定军校生率部参加,甚至中国远征军中的主要领导罗卓英、陈诚、张轸等也是保定军校生(图6、图7)。
(图6全民抗战)(图7发行于1945年10月10日的庆祝胜利纪念邮票)
保定军校生中也不乏共产党人,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图8)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4军独立团,担任先锋突击任务,立下赫赫战功,使敌人闻风丧胆;他还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中的一员;抗日战争中,任新4军军长。赵博生(图9)、董振堂(图10)同志是宁都起义的领导人,赵博生先后担任红5军团参谋长、副总指挥;董振堂任红5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他们先后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和何基沣同志,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分别率59军、77军火线起义,使敌防线缺口洞开,解放军乘虚而入,直捣陇海,全歼黄伯韬兵团,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保定军校生中的共产党员,还有续范廷、何柱国、王长江、季方、边章五等同志也都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身革命阵营的有傅作义、张治中、陶峙岳、刘文辉、乔明礼、楚溪春等近百名。
(图8叶挺)(图9赵博生)(图10董振堂)
解放后,在全国人大任领导职务的保定军校生有 李济深、张治中、季方、唐 生智、刘文辉、陈铭枢、陶峙岳等。在中央人民政府任领导职务的有李济深、张治中、傅作义、邓锡侯、蒋光鼐、赵承绶、陶峙岳等28人。在全国政协任领导职务的为34人。在全国各民主党派任领导职务的共34人 。
当然,保定军校生也有不少成为反动营垒里的军政首脑人物,如: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张群、国民政府参谋总长 陈诚、国民党高级将领熊式辉、顧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周至柔、白崇禧等。
三.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的传承关系
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都是中国近代、现代著名的正规化的军事学府,它们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军事科学教育的先河。两所军校的毕业生中都涌现了大批风云人物,他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为捍卫国家独立与民族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图11),孙中山任命原保定军校毕业生蒋介石为校长,标志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一前一后,一北一南,政治性质大相径庭,保定军校前期隶属于清政府,1912年后隶属于民国北洋政府;黄埔军校隶属于同北洋军阀为敌的国民党。两校的共性是都属于正规化、现代化的军事学府 ,都是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的传承关系主要体现在:保定军校停办之日,正是黄埔军校开办之时,时间上几乎无缝衔接,更加上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是保定军校出身,所以黄埔军校开办之初,校方就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聘请保定军校生到黄埔军校任职,除蒋介石外,还有李济深、邓演达、沈应时等,从而使保定军校生成为黄埔军校领导和教员层中的主要成员。第1期开学时的战术、兵器等教官几乎都由保定军校生担任。在军事学课程上,黄埔军校也多沿用保定军校的内容。如果说保定军校培养了黄埔军校有些言过其实,但两者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的说法并不牵强。
(图11黄埔军校)
保定军校生对黄埔军校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数量大。据不完全统计,黄埔军校建立后,保定军校生先后有800余人前去担任主要领导和军事教官,其数量之大远远超过在黄埔效力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云南讲武堂的毕业生,在黄埔开办的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武汉分校任职的保定军校生数量也很多。
第二.分布广。保定军校生在黄埔军校初期教员中,步兵科99人,工兵科19人,炮兵科28人,骑兵科15人,辎重兵科17人,共178人。这样的师资结构,不仅延续了保定军校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黄埔军校的军事学科设置和教学实施。
第三.居于重要位置。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7名委员中邓演达、沈应时2人为保定军校生,黄埔军校入学实验委员会9名委员中邓演达、严重、胡树深、简作楨4人为保定军校生,首届军校特别区党部5位执行委员陈复、金佛庄2人为保定军校生。此外,1924年5月12日,蒋介石以校长身份,向孙中山呈请任命的主要军事教官中,大部分是保定军校生,如:陈继承、刘峙、顧祝同、文素松、沈应时、陆福廷、严重等。除担任军事教官和学生总队的队长、副队长外,一些保定军校生还担负校本部及下属办、处的主要职位,如:邓演达曾任教练部副主任、军校教育长;严重任教授部主任;顧祝同任管理部主任;赵锦雯任管理处处长。1924年11月20日和12月26日军校教导第1团和教导第2团相继成立,这是国民革命军建军最早的部队,两个团6个营中有5位营长是保定军校生,沈应时、陈继承分任教导第1团1、2营营长;顧祝同、林鼎祺、金佛庄分任教导第2团1、2、3营营长;另外,教导第2团参谋长刘秉粹亦为保定军校生。
南方人居多。赴黄埔军校任职的保定军校生,除少数河北、山东者外,大多为南方的浙江、江苏、江西、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安徽人。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呢,一是黄埔军校位于广东,气候、习俗、饮食方面与其它南方省份差异不大,生活易适应,加之路途较近,赴任容易。二是南方有较丰厚的革命土壤和革命传统,辛亥革命、讨袁之役、护国运动均发端于南方,出生于南方的保定军校生,其民主意识和革命意识更强。三是黄埔军校的主要领导人多是南方籍,他们有意识地以乡缘、学缘、地缘为媒延聘人才。蒋介石是浙江人,于是不少浙江籍保定军校生应邀南下,并彼此引荐,互相推许。邓演达、简作桢等是广东人,原在粤军任职,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原在粤军效力的保定军校生,不论粤籍、非粤籍纷纷离职到黄埔军校任教。军校总教官何应钦是贵州人,也向蒋介石推荐了韩文、周学海、杨正坤3名贵州籍保定军校生,蒋欣然接受。由于广东与福建、江西、湖南接壤,声气相通,因此许多临省的保定军校生为谋发展,奔赴黄埔军校。应该说,黄埔军校后来之所以声名显赫,除以“新三民主义”为魂外,大量罗致军事人才到校任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其中就包含了数量不菲的保定军校生。
政治上相对进步。黄埔军校各级主要领导由留日士官生和保定军校生担任,相比较而言,留日士官生所任职务比保定军校生略高,但政治上要逊保定军校生一筹,留日士官生大部分人是国民党中的右派,也是反共铁硬分子。而保定军校生大多为国民党左派,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较进步,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践行者,如:季方、邓演达、严重、张治中、宋湘筹、侯连瀛、杨澍松等。尤其难得的是在黄埔军校任职的保定军校生中,还有徐坚、金佛庄、郭俊、范荩、章琰、茅延楨6位中共党员,他们或是在保定军校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是在黄埔军校任职前后入党,他们都是中共早期军事干部。令人痛惜的是,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场,6人先后牺牲。
黄埔军校、保定军校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校,是伟大的学校,是永载史册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