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家里调整房间,家人打算将一摞摞的泛黄的报刊丢弃。我发现后,急忙将这一摞摞的报刊抱进书房。我对家人说这可是我几十年的创作心血啊!它同时也是我的精神食粮,今后可不能再丢我的这些报纸了。此后一连几天,我便利用休息时间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从中整理出《信阳日报》上百份。
看到这上百份《信阳日报》,当时就思绪万千,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与《信阳日报》走过的几十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部队退伍回到地方,那时《信阳日报》刚复刊,叫《信阳报》,是对开4版小报,后改对开大报,由4版到8版,报名改为《信阳日报》。期间,无论报纸怎么改,怎么变,但我始终对它是爱不释手。
退伍回到地方后,我先后在公安派出所、县酒厂和村委会工作,但无论在哪个单位,我每天必读《信阳日报》。每逢邮递员送报纸到单位时,我总要先问上一句:“今天的《信阳日报》来了没有啊。”当见到报纸时,我便从一版阅读到最后一版,发现好文章、好图片,我便把它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以便以后学习。不久我也试着给《信阳日报》投些社会动态消息和新闻故事。
至今我仍记得在《信阳日报》发表的第一篇“处女作”。那是1991年元月,春节将至,市场上假酒、假酱油等假食品横行,为了净化节日市场,县里成立了打假办,一连数日深入各乡镇进行春节前城乡市场整治。为此我撰写了一篇《淮滨严打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者》,稿件1月22日寄出,1月24日就刊发在《信阳报》二版上,起到较好的震慑作用。
当看到寄去的手写稿变成了铅字,别提当时心里有多高兴了。至此,《信阳日报》成了我从事新闻写作上的启蒙老师。
后来我的岗位变了又变,但我一直没有忘记给《信阳日报》投稿,一年下来大大小小有几十篇稿子见报。这期间,我还认识了多位编辑和记者,并拜他们为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稿件质量也不断提升,由此也和众多编辑、记者成为知心朋友。后来,我又由写文字稿转为拍摄新闻图片,特别是近年来,新闻图片还时不时被编辑发在头版。
2008年,因宣传报道成绩突出,我从县交警大队调到县公安局,专门从事公安宣传工作,同时兼顾县里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至此,我与《信阳日报》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之后,我陆续采写了《早动手 防大汛 抗大灾 淮滨县防汛准备工作扎实》《一位入朝老战士的苦衷》《生死大营救》《城边村——前楼的变迁》《银行营业厅500元起纠纷》《淮滨两勇士迎刃抓歹徒》《清晨一满载化学品和布料的大货车发生火灾》《慧梅啊,妈妈找你好辛苦!》《淮河岸边“仙庄集印象”》《娃娃才两岁已是“老网民”》《淮滨县一母亲“棍棒教育法”打死7岁女儿》《小盼盼,我们都来帮助你》《公安部追授周国耀“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以及图片稿《红红火火过大年》《应急防汛演练》《抢天夺时颗粒归仓》《满湖飞鸟迎春来》,先后在正刊和法制、科技、民生、经济、星期刊等显著位置发表,从而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由此,我也年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现在想来,过去写稿真的是辛苦,白天工作,夜晚挑灯夜战“爬格子”,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跑到邮局去寄稿,基本上是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虽说“爬格子”是个苦差事,但当看到一篇篇文稿变铅字,心中是很快乐的。
在《信阳日报》创刊75周年、复刊40周年之际,作为一位忠实读者、一名铁杆老通讯员,回想与《信阳日报》打“交道”的30多年,我祝愿《信阳日报》越办越好,越办越接地气。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地与《信阳日报》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