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22周年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到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书法时,深情地说道:“我从小就受这四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题记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流传千年的评价,不仅是对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惊叹,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图腾的礼赞。岳飞,这位南宋抗金名将,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铸就了"精忠报国"的精神丰碑。当我们穿越历史烟云回望这位民族英雄时,会发现他早已超越了一个具体历史人物的范畴,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核心符号。岳飞精神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民族最为珍视的价值内核一一忠诚、勇气、气节与担当。
2025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十五)是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22周年纪念日。岳飞生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一个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少年时期的岳飞便展现出非凡的武艺与志向,据《宋史》记载,他“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这种文武兼修的特质,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儒将奠定了基础。当金兵南下、山河破碎之际,年轻的岳飞毅然投军,在母亲“尽忠报国”的刺字激励下,开始了他的抗金生涯。这个时期,展现了岳飞精神形成的个人维度——家庭熏陶与自我修养塑造了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
军事生涯中的岳飞,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诸多奇迹。他组建的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纪律闻名,其战斗力之强,使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郾城之战中,岳飞以少胜多,大破金军主力;朱仙镇一役,岳家军直抵开封附近,几乎实现“直捣黄龙”的战略目标。在这些战役中,岳飞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但更珍贵的是他将军队视为保家卫国的工具而非个人私产。当朝廷以12道金牌召其班师时,尽管明知这将使北伐成果毁于一旦,岳飞仍选择了服从,这种对体制的尊重与对国家的忠诚,构成了岳飞精神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岳飞的政治悲剧发生在绍兴十一年(1142年),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于风波亭,年仅39岁。这一事件成为南宋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却也使岳飞的形象得到升华。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下“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句子,歌颂的正是在岳飞身上体现的那种浩然正气。岳飞之死不是其精神的终结,而是其精神永恒化的开始。历代统治者对岳飞的追封(从宋孝宗平反开始,到明太祖封为“忠武王”,清康熙帝题写“忠昭日月”匾额),民间对岳飞的祭祀(各地岳王庙的建立),文学作品对岳飞的歌颂(从《说岳全传》到现代影视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文化记忆。这一现象揭示了岳飞精神的历史维度——一个民族如何通过纪念英雄来传承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岳飞精神的核心内涵丰富而深刻。“精忠报国”体现的是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展现的是对职责使命的庄严承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彰显的是对人民利益的绝对维护;“还我河山”呼喊的是对国家统一的坚定追求。这些精神品质构成了中华文明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岳飞精神中的“忠”并非愚忠,而是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前途冲突时,岳飞选择了前者;当军事胜利与政治风险并存时,他依然选择了前者。这种选择使岳飞精神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回望岳飞的一生,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到“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愤,这位民族英雄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今天,当我们纪念岳飞时,不仅是在追忆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在确认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岳飞精神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华文明中最珍贵的精神品质——那种在国家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在所不辞的担当,那种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节操、不改初心的定力,那种在强敌压境时敢于亮剑、勇于胜利的胆魄。
精神火炬,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岳飞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在国家层面,岳飞精神激励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在社会层面,岳飞精神倡导的是敬业奉献、恪尽职守的职业伦理;在个人层面,岳飞精神培养的是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人格品质。当我们面对外部压力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豪迈依然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当我们面对内部挑战时,“精忠报国”的训诫依然能够指引价值选择。岳飞精神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精忠报国,民族之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岳飞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它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的雄厚,更需要精神脊梁的挺立。精忠之魂,光耀千秋;报国之心,永励后人。这或许是我们对岳飞最好的纪念——不仅铭记他的事迹,更传承他的精神,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永恒力量。
这正是:
朱仙鼓震破胡尘,铁骑冲霄撼岳军。
报国精忠昭日月,挥戈壮志复昆仑。
黄龙未饮英雄恨,碧血长凝社稷魂。
今古兴亡多少事,擎天谁似此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