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的一个冬日,在济南市阅读协会会长何丽亚组织的聚会上,我初识李敏。当他拄着拐杖,佝偻着身躯,步履蹒跚地走进房间,我骤然被他那满脸的灿烂和从容所吸引。由于不能久坐,席间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拄着拐杖站在那里。但他依然谈笑风生,满脸从容。那昂扬向上、热拥生活的心态,笑对人生、看淡生死的洒脱让我难以忘怀。
何丽亚告诉我,李敏是山东商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商德研究所副所长,心理学硕士,中医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阅读分享人,多次被济南市图书馆和民间读书会邀请为主讲嘉宾。他参与的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曾先后获“齐鲁书香之家”、济南市“书香泉城•阅读达人”、齐鲁晚报优秀通讯员、“山东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怪不得他气质儒雅,谈吐非凡,原来是个富有故事的人。
一、曾触摸过死亡那扇虚掩的后门
李敏的故事,如同一本情节跌宕起伏、曲折迂回的书。
1993年,他从山东省商业学校(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的前身)财会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了山东省电力公司威海电厂财务部门工作。公司待遇很好,是许多人向往的好单位。对农村出来的李敏来说,无疑是一跃飞进了福窝。凭借着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他过硬的专业素养,先是在省公司组织的“全公司财会人员技术大比武”上,夺得了珠算一等奖。接着,公司有一笔积了三年多的坏账,一直没查出个子丑寅卯来,领导就把查清这笔坏账的任务落到了李敏肩上。李敏也是不负重托,把那三年的凭证全部扒了出来,一笔一笔地仔细查看、核对,最终查清了那笔因漏记造成的坏账。小试锋芒,初战告捷,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可能像《红楼梦》第一回里所说:“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吧,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被诊断出患有强直性脊椎炎,又因1994年底到上海核对账目时,除了中间3 天对账,来回6天路程,全是乘坐五十铃客货两用车,长途颠簸劳累,使他一病不起。突如其来的病痛,打了李敏个措手不及,不得不于1995年离开工作岗位,辗转求医。一幅刚刚展开的美好人生画卷,戛然而止。
那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身体的疼痛折磨,内心的断崖式失落使他痛苦难耐。尽管他全力配合治疗,病情依旧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到了1996年下半年,他已经瘫倒在床,无法行走。每天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随着病情的加重,行动越来越不方便,而且,一动,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疼痛难忍,连个喷嚏都不敢打。可是,把喷嚏硬硬地憋回去反而震得疼痛加倍!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二十岁刚刚出头的小伙子,竟成了一个“废人”——穿衣、洗澡、甚至大小便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又重新像婴儿时一样,接受父母的全面照料!尤其是当看到父亲愁白了头、母亲每次偷偷哭过还要强颜欢笑照顾他时,望不见尽头的煎熬,使他心如刀绞,脑子里不可遏止地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不!我不能成为父母的累赘,让他们整天忧心忡忡!”
但当他把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母亲轻轻抽泣着说:“你走了,倒是解脱了,可你想没想过,我们怎么活?!有你在,我们还有个盼头儿。”
是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世间最残酷、最让人锥心的事情!母亲的话像一记重锤将他敲醒。“我怎么能这么自私!既然连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战胜病痛,让自己活出一片天地?父母会一天天老去,会需要我的照顾,我得负起做儿子的责任和义务,决不能当不孝之子。”那天夜里,他思来想去,彻夜未眠,在日记本上写道:“死亡,是我的一扇虚掩的后门。当有一天,等把父母送走之后,当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推开那扇虚掩的后门,悄然地从容离去。在这之前,我也会好好地活着,平和、认真地度过每一天。”
写日记,是他从1987年开始养成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天,他又让朋友借来一些书,其中有《道德经》《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书,读了一批又一批,心逐渐沉静下来,做手术的决心也已下定。
1997年,他先后实施了两次大手术,将两边的髋关节都换成了骨水泥假体。手术后的康复过程异常艰难,他不仅要忍受术后剧烈的疼痛,还要面对长期卧床带来的肌肉萎缩问题。为了尽快恢复自理能力,李敏开始了艰苦的康复训练。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起床,在护士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白天则借助拐杖慢慢练习走路,虽然每一步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但他从未放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重新站立了起来,拄着拐杖艰难学步,自理能力慢慢恢复。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坚韧与平和。
二、在传统文化中涅槃重生
生活能够自理后的李敏,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公司上班!然而,公司的回答是:不行!因为公司有规定:“连续治病时间不得超过半年”,你已经离职治病两年多。再说,你现在的身状况上不了工地:留在本部,形象有点儿不太合适。班虽然不能上,但你的医疗费用公司可以报销,并每月发给200块钱的生活费。
屋漏偏逢连阴雨。失去工作,无疑对李敏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好在他已经经历过生死,有了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况且又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既然公司有规定,那就坦然接受吧。
退路已堵,父母又在农村,连摆烂、躺平的资格都没有。李敏则认为,老天不是堵了他的退路,而是堵了他的懒,推着他往前走,这是一种莫大的机缘。
在病榻上,李敏开始大量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道家和禅宗的著作。他反复研读《道德经》,抄写其中的章节,一遍又一遍地品味其中的智慧,很快便从失业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内心更加平静,决心通过自学闯出一条新路来。
起初,李敏打算考注册会计师,因为他舍不得丢掉自己所学的专业。但考注册会计师需要有专科文凭,于是,他就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攻汉语言文学,因为他从小就喜爱文学(上初中时曾获得过“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征文比赛”二等奖,这是他获得第一个全国奖),更想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这样,李敏拄着拐杖开始了自学考试之旅。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总是坚持每天早起读书,晚上挑灯夜战。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粗茶淡饭我不嫌,布衣素服我不怕,我只想靠自己的拼搏,为自己的明天赢得一束阳光!”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支撑着他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子。
随着自考接近尾声,李敏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再适合从事注册会计师工作,于是,他决定调整专业方向,把文学只当作一个业余爱好。
拿到了汉语言文学文凭之后,他又改报了新设的《广告学》自考本科。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经过仔细分析,他认为心理咨询更适合他,因此他相继参加了三级和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酷暑寒冬,李敏以残疾的躯体,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在租来的几平米大的简陋平房里,面壁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功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三级证书和二级证书!
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李敏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实践技能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决定报考心理学研究生。对于一个半路出家且身体残疾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然而,经过几天几夜的深思熟虑,李敏还是决定勇敢尝试。“再苦也总比躺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要好得多吧?!”他这样告诉自己。为了克服英语这一关,李敏甚至背下了《新概念英语》几本教材。夏天,在他只能放一张床、闷热不堪的陋室里,常常浑身长满了痱子;冬日,因没有取暖设备,房间里墙上结满了冰霜——条件极其艰苦,但他心里却因有了生活的梦想而充满了清爽和阳光!
天道酬勤,2006年,李敏终于成为了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李敏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课堂、图书馆、宿舍……都是他读书的好地方。书海遨游,畅饮知识琼浆;恩师引领,练就咨询的技能。经过不懈地努力,他顺利通过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取得了梦寐以求的研究生学历和学位证书。
获得硕士学位后,李敏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为了更好地结合医学与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痛苦,他又参加了中医博士的全国统考,并于2012年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录取。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他是一个中医门外汉,有大量的经典需要阅读、记诵、理解;再如每周往返于历城和长清之间的奔波,中间需要倒三次公交车,尤其是学校校园很大,宿舍在西南角,教室和餐厅却在东北角,图书馆在西北角,相距数公里之遥。他骑不了自行车,参加课程、讲座、研讨……只能拄着拐棍用双脚晃悠悠地一步步丈量。为此他曾流过泪,也问自己值不值,但他还是硬咬着牙挺了下来。在导师和其他老师、同学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博士学位。终于趟出了一条崭新的路。
在攻读心理学硕士和中医学博士的过程中,他深入研究了《道德经》《庄子》《坛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不仅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方法和技能,更让他领悟了中医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滋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不懈的斗志。
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一个全新的李敏,蝶变而生。
三、换个角度,会看到另一番风景
十年磨难,十年抗争。李敏终于以不屈的意志,战胜常人难以想象不到的苦楚,跌跌撞撞地爬出了人生低谷。
回首过往,他毫无感伤,倒有些许“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云淡风轻和自豪。他说,知道我生病期间经历和今天身体这种状况的朋友,都说我一路走来,着实不易,其实我倒没有觉出有多难,而且感觉还是挺顺的。老天爷让我经受痛苦的同时,也给了我常人难以碰到考验和机遇。我应该是个不幸中最幸运的人。
《道德经》中有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李敏对此有着深深的切身感悟。
他在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时,接触过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学说。
弗兰克尔是犹太人,不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党徒把他和他的所有家人亲戚抓进了集中营。在里面,他看到人了如何在极限状态下,仍能坚持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天黄昏,他碰到相识的一个富家女孩,孤身坐在营房墙角的地上,两人攀谈起来,那个女孩说出了一句让他终生难忘的话:“感谢命运,如果不是这么凄惨的遭遇,使我脱离过去养尊处优的生活,我怎么能够体会到这么壮丽的大自然。”因为她在命运局促困厄到了极点的时候,看到落日的辉煌,因而满心都是对大自然和生命奇迹的感恩。就是那句话的撞击,弗兰克尔创造出心理学的“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说的那个女孩,在命运困厄到极点时,看到落日的辉煌;李敏在与命运抗争中,感受到老天给他的眷顾和机遇,世人的关怀和温情。
李敏说,他是“不幸中的幸运人”。因为从生病到现在,他经历过很多事,遇到了很多坎,但都一一跨了过去。在住院期间,他见到太多的生死,也见到过生不如死。和他同病房的病友中,一个40多岁的某汽贸经理,患脑血栓后走路、说话都困难,出院不到半年就撒手人寰。还有一个临沂的小伙子,20多岁就因车祸导致脑损伤,人虽活着,却没了思维,痛苦仍在。与他们相比,李敏觉得老天赐予他太多,让他继续活着,而且活得挺好,有家庭,有儿子,有工作,有书读,每天闲暇之余还能创作两到三首小诗(自2019年以来,已创作诗词近4000首),“过着如此舒适惬意的生活,谁说我不是因祸得福、世间最幸运的人?!”
1989年,他初中毕业,以阳谷县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省商业学校(即现在山东省商业职业学院前身)会计专业。虽然一跃跳出农门,但却没能读高中、上大学,被他视为一大缺憾。到学校报到那天,他背了满满一大包从别人那里搜集来的高中课本。班主任让他当班长,他说,不当,我还要考大学!
说起这事,李敏坦言:“1993年毕业后,分配到了山东省电力公司,一个月能拿到四五百块钱的工资,福利待遇也不错。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可能会干着让人羡慕的职业,拿着比其他单位人员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中,会慢慢失去积极向上的锐气,平平庸庸地过一生,当然大学的梦也是不会再做了。老天可能知道我喜欢读书,却有着偷懒的毛病,有意让我生病、失去工作,硬逼着我重返学校, 捧书阅读。这不仅圆了我的大学梦,还取得三个专业的大学学历,一个心理学硕士学位、一个中医学博士学位。”他觉得,老天没有对他不公,反而对他不薄,给了他静下心来博览群书、滋养心性的机会,弥补了心中的缺憾。
生病和求学期间,李敏眼里呈现最多的是满满的亲情和温暖。
——几位要好的同学,经常轮流到医院陪他聊天,给予精神上的安慰;还凑钱给他买了一部照相机。他利用这部相机,在《齐鲁晚报》刘军编辑开设的“拍客”栏目,一年就发表了13幅作品,并获得最佳拍客奖;
——在省中医住院时,护士长孙秀华为了让李敏在治疗之余能安静读书,特许他在下班后去医生休息室学习;护士们还帮着买饭、打水;
——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期间,他的指导老师——济南消防指挥学院的刘教授,直接安排他到原济南军区总医院,跟着心理科张晓明主任实习,那 一年半的时间,医院不仅不收一分钱的实习费,还免费提供午餐;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山东商业职业学院——他的母校——更是张开母亲的抱怀,聘他回校任教,还为他安排了一套百余平方米的住房。
……
这一双双温暖而又毫无功利的援助之手,让李敏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看到每个人生命状态的善美,活得更加坚定充实。
人,其实活的是一种心态,只要心有阳光,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会燃烧出生命的辉煌,让生活更加绚丽多彩。李敏体会深深切切。
四、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
当李敏安静地坐在山东省电力医院病房6楼的窗前,望着对面体育馆里举办大型体育或演出活动,为之热血沸腾,活动结束各奔东西;马路上,车流行人如织,大家各有各的路,没有几人交集的人群,回放着他跨过的沟沟坎坎,是父母和妹妹无微不至的照料,是老师、同学和朋友情真意切的关怀,是领导无私的关心和同事热情的扶助,是一本本书中的光明,才让自己从生命的黑暗中爬了出来,从而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知恩图报,用自己的行动延续爱与温暖。
1998年,我国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捐款捐物,李敏也慷慨地捐出了200元钱。说他“慷慨”,是因为这200元钱是他月收入——单位发的生活费的全部!要知道,这200块钱,他是要天天掰着指头算计着花:早饭2块,吃韭菜饼或馒头夹咸菜;午饭和晚饭7块,吃馒头或米饭,再吃个菜;如果想要买点自学考试资料,那更会捉襟见肘,必须把裤腰带勒了又勒,就这样还需父母每月补贴100元。捐出200元钱,对于有钱人微不足道,可对于生活如此拮据的李敏来说,不知要从嘴里节省多少时日。这绝对是真真正正的深情厚谊!
在山东师范大学读心理学硕士期间,他开始用所学知识做义务咨询,至今,已帮助数千人摆脱了心理困扰。其中,有个受益者一再向他表示感谢。他说,你要真想感谢我,就要做到三点:第一,要开开心心地过好自己的生活。第二,你学的是师范专业,以后很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认认真真做事,真正为人师表。第三,在照顾好自己和家庭、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如果还有多余的力量,就去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既是对那位学友的叮嘱,也是对自己的告诫。
2008年至2012年,他在残联做公益岗。这是残联为解决他的生活困难伸出的援助之手,但他却当作了回报社会的良机。他知道,在物质上自己做不了什么,只能多做一些协调工作,在合乎规定的前提下,为残疾朋友争取更多的利益。一次,他从中国残联主办的《三月风》杂志上看到,青海有位企业家,办了一个残疾人寄宿学校,需要筹集资金为部分残疾孩子更换拐杖,当即从生活费中抠出900元(这时他已能每月从公益岗领到500元生活费)捐了过去。
对于传统文化,李敏理解深透,收益最多,觉得所有的经典著作是在告诉我们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让我们活得自在,行将致远。
2015年,他就职山东省商业职业学院,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商德研究所副所长,从此,他就把传授国学经典、推广全民阅读当做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3年年底,他应济南市阅读协会的邀请,担任了致敬经典的领读者,讲解《黄帝内经》《道德经》《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还受邀为济南市图书馆和民间读书会主讲嘉宾,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尼山书院,公益推广全民阅读。他希望通过讲解国学经典,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已传授传统文化600多场(次),受益人数达5万之多。
2024年7月22日,李敏参加了济南市阅读协会组织的支教活动,前往济阳区济阳街道田家村授课。尽管路途颠簸,身体不便,他依然坚持为孩子们讲解传统文化,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每一个孩子。12岁的曲元煊小朋友在课堂记录本上写道:“我会永远记住他,像他那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下决心克服,争取考上大学,也当博士。”
在李敏看来,传递爱与温暖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和追求。他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亲情,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活,要活得有价值和意义;死,也要死得飘然与洒脱,毕竟死也是人生最大的一部分!
在共读《坛经》的沙龙上,讲到弘一法师临终前,写下 “悲欣交集”四个字。有书友问他:“弘一法师已经开悟了,怎么还会悲欣交集?”他回答:也许如同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在长途跋涉之后的黄昏里,看到了家门缝隙里漏出的温馨灯光,油然而生起的“近乡情更怯”却又盼望投进亲人怀抱的感觉,也许死亡才是我们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