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一条日均走路5万步的消息,刷爆微信运动首页。创造这一记录的人,是双峰籍退伍老兵刘勇华。今年40岁的他,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徒步重走长征路。
去年8月,刘勇华从江西瑞金出发,每天沿着长征路线步行30多公里;12月时行至贵州茅台镇,随后回乡休整。今年4月8日,刘勇华从茅台镇出发,行走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目前已走到毕节市赫章县一带,总行程达到4000多公里。按照行程,预计6月中旬他将翻越夹金山,8月初过草地,
为纪念军旅生涯而走
1994年,17岁的刘勇华成为原济南军区某部红四团的一名新兵。3年后,他从部队退役返乡,转眼已是第20个年头。
刘勇华参军时所在的红四团,其前身为“叶挺独立团”——是在长征中素有“开路先锋”之称的英雄模范部队。
2015年,在外务工的刘勇华萌生了徒步重走长征路的想法,“之前已经有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重走长征路,但他们大部分是骑行或自驾,徒步完成的少之又少。”刘勇华说,对他而言,徒步重走长征路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修行,更是为了纪念在军队的峥嵘岁月。
2016年5月,刘勇华得到家人、朋友和战友的支持后,开始策划“徒步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走向陕西延安;路上将经过18座大山,其中5座雪山、24条河流,草地将近600里;计划每天走30多公里,用400天左右走完。刘勇华为徒步长征写了一份计划书,书上将具体经过哪个乡镇哪个村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长征路是一段漫长的路途,想要徒步走完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充沛的体能储备。为此,在3个月的时间里,刘勇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步或步行约
一顶帐篷,一面红旗,几件换洗衣服,一些常用应急药品,几支笔,一个军用水壶和一本日记本,这些看似简单的物件背在身上也有30多斤重。
艰辛路途体味长征
每天负重行走三四十公里、累了就喝口水、饿了就吃几口压缩饼干……重走长征路让刘勇华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的部队训练生活,也让他每天都充满活力。
为了增加旅途的乐趣,刘勇华随身携带的行李中,还有两个笔记本。一个用来记录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个专门用来搜集长征沿途经过乡镇的纪念章。目前他已经过41个县(市),除了周末和晚上等下班时间到达的乡镇没有盖章外,已收集了近120个乡镇章。盖有纪念章的笔记本,如今成了刘勇华最大的财富。
而经过的乡镇、沿途的人文风情等,刘勇华都用日记记录下来,再通过朋友整理成周记发布在网络上。现在,“我的长征”系列日记已更新到第19 周。“这些日记一方面给自己留纪念、给其他驴友作参考,一方面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西部的贫困山区。”刘勇华说,只要有纪念馆愿意接收,愿意将日记和收集的公章全部无条件捐献。
在去年的长征途中,刘勇华特意收看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实况。他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感悟最深。
“人的一生也跟长征一样,沿途充满艰难险阻,我用脚都把长征路走完了,还会怕其他的艰难险阻吗?”重走长征路让刘勇华对人生更加坚定,“对我而言,我的人生长征路就是先完成这次旅程,让接下来的人生每天都过得十分有意义。”
记录沿途所见所闻
“开路先锋红四团,退伍老兵重走长征”,扛着一面印有这些字的红旗,独自行走在长征路上的刘勇华,成为沿途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发,晚上8点择地休息,陪伴刘勇华的只有汗水和一整天都难得说话的寂寞。进入贵州前的长征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走,最远的一天甚至走了差不多
对于长征路上的艰难,陆定一曾在《老山界》中如此写道:“几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尽管现在的山路已不是过去的石梯,但沿着盘山公路行进的刘勇华仍感觉有些吃不消。“上山30里路走了差不多1天,下山的10多里路也走了差不多小半天。” 刘勇华告诉湘声报记者,很多地方出于安全考虑,已经将一些山势陡峭或险峻的长征路段封闭,只能沿着新修的马路一路前行。截止目前,连续超过
一路上的辛劳在鞋袜上有了最直接的表现。刘勇华说,脚上穿的鞋,已经是重走长征以来的第5双,袜子大概3天就会磨破一双。而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背带也已断了2次。
进入四川后,长征才算刚走了一半,对于第一次进行长途徒步旅行的刘勇华来说,现在的长征路相比80多年前虽更加安全、便捷,但横亘在路上的5座高海拔雪山和长达600里左右的大草地,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夺下泸定桥,当年的红四团战士们可以一昼夜急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