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设在了北京市;而现在北京市政府办公地则设在了北京市通州区;在通州区北部,有一个闻名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之乡、艺术圣地,叫宋庄;宋庄是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有宋庄美术馆、北京当代艺术馆等几十家场馆和艺术区,区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书画艺术家从事书画艺术创作、举办书画大展、开展书画交流等。从2024年6月到2025年7月,我有幸追随山东省著名书画艺术家,先后三次专程从泉城济南赶赴北京宋庄,感受书画之美,体会艺术辉煌。
我首次踏入宋庄这片艺术的圣地,是2024年6月11日至12日,主要目的是参加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省直67组在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美术馆举办的“庆七一感党恩书画展”开幕式活动。那时的我,无比激动,从聆听领导讲话,到参观书画大展,心中都充满了对艺术的敬畏和对党的深深的感恩之情。书画展上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用心血和智慧铸就的结晶,每一笔每一画都透露出对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我仿佛看到了老艺术家们那双饱经风霜的手,如何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创作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党的忠诚,又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我再次来到北京宋庄,是2024年11月4日至5日,这次是为了参观丝路之母耿玉琨的画展。90多岁的耿玉琨,无儿无女,在丝绸之路上考察、写生了一辈子。她和老伴赵以雄自1975年开始,先后29次踏上丝绸之路,一分一角自筹资金,历经千难万阻和生死险境,走过8个国家,238个城市,行程50多万公里,创作了近万幅油画和国画,是中国最早环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画家,也是中国美术界唯一全线考察了国内外丝绸之路的画家。耿玉琨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她的画作中,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更看到了艺术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停放在展厅中的一台212吉普车。据介绍,这台212吉普车是1989年秋天,耿玉琨和赵以雄俩人自筹经费,花了3万元购入,主要用于全线考察丝绸之路,实现出行自由。
我第三次来到北京宋庄,是2025年7月8日,主要是参观考察秦少甫美术馆。这一次,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在秦少甫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更看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北京宋庄的每一次到访,都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明白了,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展示,更是心灵的交流,是文化的传承,是社会的镜子。在艺术的海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在北京宋庄,我看到了艺术的辉煌,也看到了人生的美好。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我明白了,艺术不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人生的指南。在艺术的指引下,我将继续前行,追寻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辉煌。
宋庄,我来了,又走了;我走了,又来了……每一次的往返,都是一次新的遇见;每一次遇见,又都是灵魂的洗礼;每一次告别,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就这样,一次次灵魂的升华,一次次心灵的旅行。宋庄,等着我,不久的将来,我会再来……
作者简介:刘昌义,笔名阿义,男,60后,祖籍江苏东海,现居山东济南,20多年的军旅生活后又从事新闻媒体工作20多年,是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山东省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济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新华每日电讯》《国土资源导报》《山东电视台》《山东工人报》《城市榜样》等任职记者、编辑等职,现为《诚信山东》杂志副总编、《军创网》和《英模网》总编,兼任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宣传部长、中外交流书画院山东分院媒体部部长、广友书画院副院长等,有文学作品发表在《时代文学》《文学百花苑》《中国诗歌网》《山东诗歌》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