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三野战军后代山东行

秋风吹过齐鲁地,山河犹闻战鼓声,这里是父辈们用热血浇灌的土地,是第三野战军旌旗漫卷、决胜千里的主战场——山东!枪声已远,但胶东的峰火台、孟良崮的山石、济南城头的弹痕,仍在无声述说着那场气吞山河的荣光。

多少回,我们翻开泛黄的家书,字里行间都是父辈对这片热土的深清与不舍;多少次,我们梦回沂蒙山区,仿佛听见冲锋号角穿透岁月长河,在耳边回响。有许多未曾踏上山东的三野后代,心中深藏着一个夙愿:“去父辈战斗过的地方,捧一杯浸染硝烟的黄土,向长眠的英魂鞠一躬!”
2025第三野战军后代“踏着父辈的足迹前进——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山东行”活动,由部分将士后代共同发起。总指挥:陈人康;组委会组长:张冬梅;组委会成员:胡庆民、江晓敏、王学荣、刘晓华
活动时间:2025年9月8-9月14日

组委会组长张冬梅等组委会成员,于9月8日在济南城市便捷酒店接待处,迎接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100多位三野的后代。再次吹向山东行集合号,踏着父辈的足迹前进,华东野战军后代前来报到。
张冬梅组长主旨发言:“触摸父辈的战场脉搏,踏访孟良崮战役遗址、济南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等承载三野铁血荣光的圣地,重温‘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前凑。追寻父辈的烽火足迹。走进沂蒙老区,聆听‘红嫂’后代口述的支前故事,感受老区乡亲破家支前的崇高精神,我们一定会踏着父辈的脚印前进,让信仰之火代代相传。”

2025年9月9日上午第三野战军后代驱车到达位于济南市长青区孝里镇的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此广场占地100多亩,有近10万名山东籍老战士和长期在山东战斗过的老战士在此刻名。仪式开始时,全体后代们举行了庄严肃穆的敬军礼,升国旗,向烈士默哀。献花篮和捐赠书籍的后代站在第一排。向烈士敬献花篮的代表是:刘桂华,郭晓梅,赵明华,贺文璞。向老战士纪念广场(纪念馆)捐赠的后代有:徐海平,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捐赠书一本《父辈们的那些事》;潘娜莎,赠送一面旌旗;刘辉明,捐赠给老战士纪念馆二本书《我的爸爸是红军》、《抗大之光》;肖奋光,捐赠山东老战士广场《叶飞与新四军纪念专刊》;郭晓梅向老战士广场捐赠:郭云山和郑英1945年抗战胜利结婚合影照片;军嫂158期和147期,华野老战士郑瑛口述山东战役割舍骨肉上战场,将两个儿子送给老乡,军民鱼水情故事;铁流书:新四军女兵郑英亲历日军侵华暴行。作为英烈的血脉,烈士后代刘晓华代表后代们发言:“父辈教会我们:信仰是照亮征途的星辰,担当是铁肩上的千钧重担,坚韧是迎向绝壁的攀登脚步,无私是奉给人民的赤子之心。昨日父辈血染山河,今日赤子心承遗志。”她的声音传递着永不退色的红色基因。当这群70载白发苍苍的老者高举着20多岁英姿勃发父辈的军戎旧照时,当后代的手轻轻抚摸着墙上父辈的英名时,我们知道,对父辈的思念从未停止,父辈为国而战流血牺牲是我们后代的荣光。

解放阁,矗立于济南老城的东南角,济南战役攻城突破口遗址之地。它由台基和阁楼组成,飞檐斗拱,金壁辉煌。由阁西台基下拾级而上,可见陈毅题写的“解放阁”和迟浩田题写的“济南解放纪念馆”牌匾。1948年9月16日-24日的济南战役中,司令员许世友指挥华东野战军32万兵力攻城,以伤亡2.6万人代价,歼灭守敌10.4万敌人。阁内陈列的老枪炮和战地书信,默默述说着今日的人间烟火,皆由昔日热血守护。

9月10日,参观位于济南英雄山下的“济南战役纪念馆”,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由“陈列厅”和“全景画馆”两大部分组成。济南战役是我军第一次对国民党发动的一场战略意义上的城市攻坚战,是国共两军大决战的序幕,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我军原计划打1个月,实际8天。九纵25师73团因首先攻进济南而获得“济南第一团”英雄称号。

“英雄山”原名叫“四里山”,它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圣地。毛主席题词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碑在英雄山顶上高耸入云。1952年,毛主席在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陪同下前来凭吊烈士。得知此山安葬着众多在济南战役牺牲的烈士时,深清而感概地说:“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有这么多的英烈长眠于此,因此,“四里山”改名“英雄山”。

下午祭扫枣庄市“军魂园”,在“军魂园”前,四位后代代表向烈士敬献花篮。第三野战军后代活动的总指挥陈人康发言,他的话语穿越时空的阻隔,向所有为革命牺牲捐躯的烈士们倾诉哀肠,更是向在场的后代们,发出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强音。仪式结束后,后代们怀着无上的敬意,缓步绕行陵园,致敬烈士和英雄,特别是这里安葬着几百名无名烈士。
9月11日上午,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耳边响起的是那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曲子一响起,就把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真实的铁道游击队要比电视剧中难上百倍。先后有10人担任领导,其中5人为国捐躯。向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的铁道游击队致敬。

在鲁南战役纪念碑前,或许后代们对先烈的敬意感天动地。苍天以连绵中雨,落下悲悯的泪水。细密的雨丝如同一曲无声的挽歌,任凭雨水浸透衣衫,后代知道,这是苍天对忠魂的垂怜,鲁南战役纪念碑在滂沱大雨中巍峨矗立。1947年1月,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遵照毛主席的部署,亲自指挥了鲁南战役,歼敌53000余人,实现了中央军委“打更大歼灭战”的意图。陈人康的声音穿透雨帘,字字铿锵:“风霜雨雪,何曾蚀我青山忠骨?硝烟虽散,这方热土永远铭记着英雄的温度!”在全体肃穆的注视下,后代代表王学荣的祭文铿锵顿挫,在雨中迸发力量:“今日之山河无恙,是给英灵最庄严的回响。”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相同的仪式在雨中重现,花篮承载着不变的哀思,敬献于主纪念碑前,全体后代肃立在滂沱的大雨中行军礼并垂首默哀,在华东革命烈士的长眠之地回响。王青的祭文在风雨中字字千钧:“你们的冲锋号角,从未在时光的长河里喑哑,我们胸膛跳动的心音,永远是你们誓言的延续!”雨水冲刷着墓碑,泪水模糊了视线,悼念仪式之后,后代们俯下身,将带着雨露与体温的洁白菊花,轻轻地庄重地敬献在英灵安息之地。随后,后代们排成长列,于雨中缓缓绕行纪念碑一周,深情瞻仰。雨丝连接着天地,也连接着生者与死者。这雨中献菊绕墓瞻仰的画面,构成了对革命先烈最深切,最圣洁的缅怀仪式。

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历史在文物中苏醒,泛黄的作战地图上,红箭头如利剑般穿插分割。“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直接干掉了蒋介石的第一王牌军整编74师。华野将士高喊“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前赴后继地冲锋。一面面弹痕累累被硝烟熏黑的战旗上:“为人民战死”,“无上光荣”的字样,让后代们热泪盈眶,这是父辈用生命写就的信仰。离开纪念馆,队伍来到粟裕墓前,正是这位常胜将军,率领父辈们在这里创造了战争奇迹。这位共和国第一大将,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华东战场,也把骨灰的一部分留在了孟良崮,他要与牺牲在这里的战友们永远相伴。将军墓前花篮肃立,当百余只军礼在阳光下举起,那不仅是手臂的力量,更是血脉中从未冷却的军人魂,默哀的寂静里,山风也为英灵驻足,在孟良崮的记忆里,有属于全体华野将士的荣光。当年华野二纵作为主要阻援部队,在孟良崮东线担负艰巨阻击任务,顶着飞机大炮坚守了三天三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没让敌人前进一步。为总攻争取了时间。今天十几名二纵后代,自发举行的一个特别的祭奠仪式,“当年二纵顽强打阻击,今日二纵后代祭忠魂”。一杯薄酒,敬的是父辈用生命守护的“向前进”,二纵后代们自发的祭奠仪式虽简单,却让“顽强阻击”的战歌响彻云霄。
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位于临沂市河东区,是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的诞生地。在这里华野的陈粟将军先后指挥了著名的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白塔埠战役和临沂南线阻击战,制定了莱芜战役的作战计划,形成了孟良崮战役的战术思想。莱芜战役纪念馆,那些珍贵的文物,述说着当年的决战历程。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56000余人,创造了运动战的典范,后代们在展柜前驻足,父辈的作战日记,缴获的武器,都让他们对那段历史回望。在莱芜战役纪念馆的全景画馆,后代们驻足良久,他们知道这不仅是父辈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更是父辈“为百姓打天下”的初心。

从济南战役的炮火到莱芜战役的硝烟,从孟良崮的传奇,到鲁南战役的凯歌,七天2000公里的行程,不仅是后代一次对历史的回溯,更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告慰英烈。当后代的足迹与父辈的足迹重叠,历史便有了温度,血脉便有了回响。当后代带着父辈的嘱托踏上归程时,目光更加坚定,信仰更加崇高。踏着父辈的足迹前进,这条路,我们永远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