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凤凰民艺》在沂蒙革命老区沂南县创刊
时值金秋,硕果飘香,在沂蒙革命老区沂南县,一本承载着民间艺术希望与梦想的刊物——《凤凰民艺》破茧而出,振翅欲飞。这份由沂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杂志的面世,不仅是沂蒙民间文艺界的盛事,更是中国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里程碑。在此,谨以最热烈的祝贺,致敬所有为这份刊物付出心血的有识之士!
沂蒙山是古老的山,是英雄的山。地处沂蒙腹地的沂南县,古称阳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是智圣诸葛亮的故里,是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是伟大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这片热土孕育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双百”英模明德英,建起战地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带领妇女架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等英雄红嫂群体。我党第一个省级政府政权山东省战工会在这里成立,沂南因此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山水与人文在此交融,钟灵毓秀,蔚为大观。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凤凰民艺》得名于沂南西汉时期的凤凰石刻,可谓源远流长、意蕴深厚。位于沂南县三山沟鲍宅山的凤凰石刻,为西汉元凤年间东安王刘钦元所刻,距今已两千余年,大小凤凰各一,形态生动,栩栩如生。这一珍贵石刻曾获鲁迅先生盛赞,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今年清明节,沂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竹泉村旅游区成功举办首届竹泉村凤凰文化艺术节,使凤凰文化盛名远扬。《凤凰民艺》应运而生,既汲取了凤凰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又寄托了“涅槃重生”的美好意向,寓意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凤凰栖圣地,民艺盈智乡。沂南民间艺术融通古今、博大精深,文艺家卧虎藏龙、人才辈出。《凤凰民艺》在创刊词中阐明了办刊宗旨:挖掘保护,给人以方向;继承弘扬,给人以希望;宣传激励,给人以自信;团结协作,给人以力量。这一宗旨体现了办刊者的远见卓识与责任担当。
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凤凰民艺》设立了“艺术纵横”“艺术名家”“阳都工匠”“民间工艺”“围炉夜话”“民间博物馆”“文史博览”等专栏,构建了一个全面展示民间艺术的平台。这些栏目设置既注重历史传承,又关注当代发展;既重视艺术成就,又关注人文精神;既展示个人才华,又体现集体智慧。
通览《凤凰民刊》(创刊号),顿感刊物庄重大方,内容丰富,文章多彩,耳目一新。开篇“艺术纵横”栏目介绍了沂南民间艺术瑰宝——北寨汉画像石墓及沂南凤凰石刻,追昔思古,观之惊叹。“艺术名家”与“民间工艺”栏目推出了刘克唐、张春芳等中国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的事迹,展现了沂南民间艺术的高度与深度。“阳都收藏”和“民间博物馆”栏目介绍了古玉收藏家李德才、赋税票据收藏家冯桂金等人的收藏事迹,以及王庆东的沂蒙老碾红色文化收藏馆、于祥会的沂南酒具文化博物馆。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民间名家和民间收藏的丰富多样,更体现了民间文化守护者的执着与热忱。“阳都工匠”栏目重点介绍了山东醉三国酒业公司酿酒大师李宗建几十年如一日用匠心传承酒魂的故事。这种对工匠精神的推崇,正是对民间艺术本质的回归与尊重。其他如“围炉夜话”“文史博览”“协会动态”等栏目的文章也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画卷。
《凤凰民艺》的创刊,为挖掘、整理、弘扬沂蒙民间文艺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新时代民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凤凰民艺》的出现,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民间艺术,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凤凰民艺》以挖掘民间艺术瑰宝,展现艺术人才风采为己任,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我们希望《凤凰民艺》能够始终坚持办刊宗旨,立足沂蒙,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内涵,广泛团结民间艺术工作者,不断提升刊物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我们期待《凤凰民艺》能够成为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家园,成为民间艺术交流的平台,成为民间艺术创新的引擎,成为民间艺术传承的灯塔。通过记录民间艺术百态,展现当世民艺情趣,反映工匠艺术成果,重塑当代民艺风骨,书写新时代民间艺术的春秋。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沂蒙这片古老而英雄的热土上,《凤凰民艺》如凤凰展翅,必将翱翔于民间艺术的广阔天空。让我们共同祝愿《凤凰民艺》根深叶茂,越办越好,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沂蒙精神,薪火相传;民间艺术,生生不息。衷心祝贺《凤凰民艺》创刊成功,期待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