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八一”建军节,又是一年军营难回首!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再回首,四十年前的战友身影又一一显现在我们当年的从军记忆里 。
1979年12月,我们上百名身穿绿色军装的小青年冒着刚刚散去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硝烟,兴高采烈地从河南淮滨经信阳走进驻四川重庆(现直辖市)部队,随后又乘火车转汽车来到解放军13军37师111团(老部队)。
新兵三个月,我和战友李洪其、赵得坤、肖传厚(已故)分到了111团高机连,符孔学分到二机连,范志斌、杨从友分到二炮连,张志学分到八连(钢八连),其他战友分到111团各个连队。由于当时都是小青年,下连后,大家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在摸爬滚打中,我们这批淮滨兵也都进步很快,肖传厚、范志斌、张志学率先当上了班长,我和其他战友当上了副班长和班长。
在部队,我们先后在步兵、炮兵、通讯兵、侦察兵等连队服役,由于学习认真,训练刻苦,战友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少战友还获得了“优秀士兵”等荣誉,部分农村兵在部队入了党。张志学入伍两年后学起了新闻写作,并调到团政治处,符孔学和我调到了十三军教导大队从事后勤工作。记忆中,1981年,我们111团参加了重庆市市中区粮库抗洪抢险,当时粮库的米包、豆包都在一二百斤重,开始我们还跳着脚捡着路走,后来洪水漫漫上来了,我们踏水而行。洪水就是命令,此时的战友们二话不说,扛起粮包就往高地点走,这时连长陈再祥见只有十五岁的我扛包时颤颤巍巍有些吃力,当即命令道:小王你扛不动就不要扛了,在一旁帮帮手就行了。然而这时的我却全然不顾,一直坚持到最后结束。1981年7月,粮库抗洪抢险取得胜利后,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还专程看望慰问了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并表扬了驻渝部队的顽强战斗作风。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我们这些战友先后回到农村、城市,这时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至此有的当上了村干部,有的安排了工作,有的进城务工,由于地处天南海北,很多战友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今,这些战友都到了退休年龄,见面的时间才逐渐多了起来,于是便十天半月一小聚,加深我们战友的情感。
每每回想起当年的从军经历和从军岁月,战友们个个仍是精神抖擞,那练兵场上的血性,那钢劲有力步调一至的步伐,那一二三四响亮的口号声,这似乎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18岁的火热军营生活。
从军时代,战友们是满满的自豪,因为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史,一辈子也不后悔,一辈子感到都是荣光的。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日子里,特致敬战友们兵魂永在,兵心永存,身体安康!